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12/20 08:33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大沽河原名为大步河 马山石柱群有1.3亿年历史

大沽河原名为大步河相传是李世民给起的名

如果说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那么大沽河就是青岛的母亲河。

大沽河古称“姑水”,是青岛地区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烟台招远东北部的阜山西麓偏西方向,流经招远、栖霞、莱州、莱阳 、莱西 、即墨 、平度、胶州、城阳九市(区),在胶州营海镇码头村南入胶州湾。

大沽河流域基本都在青岛地区,是一条水量充足的大河,也是一条文化色彩浓厚的古河。千百年来,它不仅浸灌着胶东这一方热土,哺育着沿河两岸的人民,还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走近母亲河,了解青岛历史。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大沽河。

相传大沽河原名大步河

大沽河,古称“沽水”、“沽尤”。“沽尤”名称最早见于《春秋左氏传》,“沽”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小沽河是大沽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平度、莱州(掖县)的大泽山脉,在青岛地区长度约60公里,在平度境内注入了大沽河。

关于大沽河的由来,当地流传着动人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大沽河是一条小溪,一步就可迈过,唐王李世民路过此处,就给它起了个名叫“大步河”。离大步河不远处,有一个村子叫高家庄,庄上有一个叫高荣莆的财主,因为面目丑陋,人称“槐树疤”。

这槐树疤天性好色,想要霸占家里的丫鬟坠姑,可坠姑已跟长工王常河私订终身。槐树疤一怒之下提出,要王常河在百日之内砸开大步河里那块十几丈之大的大青石,如果到期砸不开,就要霸占坠姑。为了和坠姑在一起,王常河扛着大铁锤来到大青石边,不分白天黑夜地砸,锤柄换了几换,手震得出了血,也全然不顾。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大青石连一条缝也没有。后来,一位银须老者对王常河说,崂山顶峰有把开山斧,用这把斧子才能劈开大青石。最终,他翻山越岭,终于在太清宫里找到了那把大斧。

王常河拿到斧子后,奋力劈开了大青石。只见在大青石劈开的地方,蹿出一股强大的水柱,旋转着,聚起一座小山似的巨浪向槐树疤家里压去,吓得他扭头便跑,跑着跑着扑通一声跌在地上,竟变成一条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怪兽。它越长越高,妄想拦住这巨浪,但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它卷来 ,吓得它拼命地向高家庄跑去,巨浪马上把村分为两半,隔河相望。它又拐着弯儿跑,这巨浪就拐着弯儿追,弯弯曲曲一直追到南海,形成了一条宽大的河流。

后来,为纪念坠姑与王常河,当地老百姓给大步河改了名,叫“大姑河”。不知何时起,又把“姑”字换成“沽”字,寓意永永远远地流淌下去。

大沽河历史上水患不断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能当真。

那么,大沽河何时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呢?最早可以上溯到周朝。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莱共公逃奔棠地,棠古城址就在大沽河中游东岸古城(今即墨移风店镇前古城村及后古城村)。此后,大沽河岸修建古城,日益发展繁荣,出现了有名的即墨故城。

对此,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先生说,每个城镇的建设先要考虑水源,即墨故城的建立正是由于在城旁有着大沽河,有着充足的水源。如今,大沽河是青岛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约占城市供水量的一半。

从历史记录来看,大沽河并不像今天这般温顺。地处华北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的大沽河流域,降水量丰富,中下游一带地势平坦,对于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但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

为防水患,官府曾不断加固和修筑大沽河堤坝。陈巨慧、李梦露、王玉光在《大沽河:沧桑姑水流千古》一文中称,大沽河堤防修缮工程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朝,至元二十年,元世祖令阿八赤广开新河,南引平度南村东之大沽河水,决口西导入新河,以壮胶莱河水势,这时大沽河已有了防洪堤。明万历十三年,平度知州胡尚礼筑大沽河堤。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山东巡抚李公辅筑堤延壕10公里,人称李公堤。清朝年间,又两次增筑李公堤。1858年到1915年间,境内共有7次较大的筑堤工程,但未能根治洪灾水患。

明清两朝,大沽河流域数次发生粮食欠收,民众饥饿,甚至出现过人相食、瘟疫行的惨剧。蝗灾、螟害、风沙、暴雨、暴雪、河堤决口,各种灾害直到近现代都是大沽河人民的巨大困扰。清末民初,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政治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再加上自然灾害,老百姓的生活极其艰苦。

75岁的张祥君老人世代住在毗邻大沽河东大堤的李哥庄村。据他回忆,小时候,爷爷常给他讲起大沽河闹水灾的事,其中,受灾最厉害的一次是在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那年雨水特别大,一进入农历七月份,天天下雨,阴雨连绵,大沽河上游也下了大雨,河水涨得很快。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只听“哗——”的一声巨响,河堤决口了。那时的房屋都是土墙茅草屋,被大水一浸泡很快就倒塌了,这次发河水整个村子没有一间站立的房子。水消下去后,满坡地里全是沙丘,庄稼全被黄沙淤泥掩盖了……

解放后,经过多次治理,大沽河再未发生过大水患。

何为“大沽河三鲜”

说完了大沽河的历史,我们再来看看它的水产。

大沽河盛产特色水产,其中脂鱼(鲻鱼)、甲鱼和鲤鱼味道最有名气,被誉为“大沽河三鲜”。“沽脂淮鲤海中鲳”,这句俚语说的是大沽河的脂鱼可以媲美淮河鲤鱼、黄海鲳鱼。每有人问及,当地老百姓常常颇为神秘地说,沽河脂鱼通体透明,肉质紧脆,落地即碎 ,味道更是鲜美无比。据《沽河脂鱼》记载,早年间,脂鱼是大沽河沿岸人家宴席上最上等的河鱼。并且,沽河脂鱼极是难得。因为脂鱼贪食,常到六七两重因自身脂满体胀而死。而那些不贪食的脂鱼长大成鱼,气性却又非常之大,一旦落网不能逃脱,立即触网而死。

翻阅辞海,脂鱼就是鲻鱼。脂鱼仅是鲻鱼的别名之一。这种中国沿海浅海河口,咸水淡水交界处广有分布的鱼种,属于鲻形目鲻科,又名乌支、九棍、葵龙、田鱼、乌头、乌鲻、脂鱼、白眼、丁鱼、黑耳鲻 ,体型前圆后扁,身被圆鳞,背青腹白,体重可达1500克。无论养殖的还是野生的,多得很!

大沽河出产的鲤鱼,个头大得惊人 ,大者数斤甚至十几斤,肉质肥美,鲜嫩可口。现在平度古岘镇吃鲤鱼的习俗跟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据说李世民东征时,站在鲤鱼背上渡过大沽河,“鲤”又跟“李”同音,百姓也对鲤鱼有了更深的感情。因此,古岘镇一带请客时对鲤鱼这道菜留下了“头朝南,尾朝北,脊梁杆上对着客”的规矩。“头朝南,尾朝北”是对龙王的朝拜。鱼背是皇帝临幸的地方,自然贵不可言,只有客人享用了。

青岛最老的酸枣树“挂甲树”

河里水产丰富,两岸也植被茂盛。或许因为水质好的原因,在大沽河岸边,有一棵酸枣树居然生长了1500年,成了青岛最老的酸枣树。这棵树位于即墨移风店镇张家村百灵庙旁,名叫“挂甲树”。树高5米,胸围0.95米,树冠东西向、南北向均为3米。至今仍然枝繁叶茂,会结出数百斤的果实。

相传李世民东征时经过这里时,雨一直下个不停。李世民进庙避雨前,脱下盔甲,挂到庙前的酸枣树上晾晒。晚饭后,侍从欲取李世民盔甲回庙继续晾晒,却惊奇地发现:未挂盔甲前的小酸枣树,树干微弯,挂上盔甲后反而坚硬直挺,更奇怪的是盔甲早已干爽如初了。侍从将惊叹之事禀奏李世民 ,他仰天大笑:“此乃正义之战,大唐王朝物通人性,挂甲小树亦能充大任也!”当晚,李世民在庙内歇息了一夜,第二天黎明起程出发 ,平定叛乱。这棵酸枣树因此得名“唐太宗挂甲树”。

李世民走后,他的战马在庙旁小湾的石桥上清晰地印下了一个月牙形蹄印。而他那四万兵马,却踩出了弯曲不同的九条小道。从此,那避雨的小庙就叫“百灵庙”,那小湾上的石桥就叫“月牙桥”,而那战马踩出的九条小道就直喊“九条道”了。

如今,这棵经天子点化的本属灌木的小酸枣树,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真正长成了一棵大树。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