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这是个开天辟地的日子。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今天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13名年轻人,怀揣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围着一张长长的餐桌 ,在椅子或圆凳上坐下,完成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共一大的召开。
在这13名代表中,有两名来自山东的代表,一个是王尽美,一个是邓恩铭。这两位与青岛党组织的创建、发展,都有深厚的渊源。特别是邓恩铭,接受党组织派遣,在青岛宣传马列主义,建立青岛党团组织,成为青岛党组织第一位领导人。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中共青岛第一任市委书记邓恩铭。
男儿立志出乡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邓恩铭出生于贵州荔波县水浦村一个水族农家。父亲四处采药行医,母亲则推豆腐卖补贴家用。
邓恩铭是家中长子。他少年时代就十分懂事,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帮母亲推豆腐 、赶早市,挑水装满家里的大水缸再去上学。
1911年,邓恩铭从私塾转入新式学校荔波模范高等小学堂,即荔泉书院读书。1917年秋,在山东做官的叔父邓国瑾(又名黄泽沛)来信,要他前往山东读书。邓恩铭决定,走出大山,远赴山东求学。自此,他再未踏足黔地。
在济南,邓恩铭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此时,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民主、科学的新思想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在省立一中的图书馆里,他读到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将《新青年》的号召付诸实践,积极投身到爱国运动浪潮中:在济南城内外宣传演讲,举行学生联合大会,组织学生总罢课,组织学生到日本领事馆示威,带领群众包围并捣毁支持军阀政府的《昌言报》。正是从这个时候起,这个贵州小伙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五四运动”后,邓恩铭结交了国民党改组派的中坚人物王乐平。在王乐平创立的齐鲁书社里,邓恩铭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领袖王尽美。1920年夏,邓恩铭和王尽美一起,联络一批进步青年,秘密成立了济南康米尼斯特学会。恰在此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这是全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王尽美、邓恩铭马上与陈独秀联系,筹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广泛吸收进步青年参加研究革命理论,邓恩铭和王尽美等决定组织一个范围更广泛的学会,取名为“励新学会”。1920年11月21日,励新学会成立。
1921年春,经过王尽美、邓恩铭等的努力,在北京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影响和帮助下,济南早期共产党组织秘密诞生了,其成员至中共一大前,已发展到8人。
“一大”唯一少数民族代表
1921年6月,上海早期党组织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与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联络后,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并通知各地党组织各派两名代表参加。
之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张国焘赴沪筹备大会。他中途在济南停留一天 ,与王尽美、邓恩铭等8名同志在大明湖的游船上进行畅谈,交流对建党的看法。张国焘走后,王尽美、邓恩铭作为山东推选的代表,动身前往上海,出席中共一大。
王尽美,长脸寸头,一对大耳虎虎生威;邓恩铭,圆脸清秀,留着三七开分头 。这两名来自山东的代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13名代表中,邓恩铭还是唯一的来自西部偏远山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唯一的中学生代表。在大会发言中,他从容不迫、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一个有志青年的远大抱负和坚定理想,他激动地说:“我的祖国呀,必须富强。没有道理不富强!”15年后,同为一大代表的陈潭秋撰文回忆道:“山东济南的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那时王、邓两人是非常活泼的青年。”
中共一大后,在中共中央代表陈为人的帮助下,直属中共中央山东区支部成立,邓恩铭是支部负责人之一。该支部先后在济南、青岛、淄博、张店等地从事党的组织、宣传和工运工作。
青岛党组织第一位领导人
邓恩铭是从1922年6月开始与青岛结缘的。据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辉煌的足迹——中共名人与青岛》一书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三月,邓恩铭的叔父黄泽沛任胶县(今胶州)知事(县长)。这期间,由于叔父的原因,邓恩铭经常来往于济南、胶县、青岛,对青岛有了更多的了解。
1923年初,邓恩铭赴青岛开拓党的事业。他克服政治环境险恶、经费紧张等困难,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简默在《重温一条河流》中提到,邓恩铭在写给时任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刘仁静的信中说:“实好似穷困之孤军奋斗。”尽管困难重重,邓恩铭毫不畏惧。他写道:“青岛好像一片干净的沃土,随地可以种植,故我到此后即作种植计划。”严酷与险恶如影随形,但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缺乐观与浪漫,他就像一位诗人,在青岛“干净的沃土”上,种植着鲜花似的诗行。他穿着一件深灰棉袍,对外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深入工厂车间活动时则是一袭粗布短裤短褂,憨厚朴实的模样使他看上去完全像是一名地道的工人。在他的辛勤开拓和种植下,青岛这片“沃土”绽开了鲜花,也结出了硕果。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岛组建立,邓恩铭任书记。
青岛党组织建立后,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岛的传播,并加速了团组织的建立。1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成立,邓恩铭任书记。
在邓恩铭等的努力下,青岛的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加。到1924年7月,青岛党组织改称为中共青岛独立组,邓恩铭任组长;1925年2月,又改称为中共青岛支部,邓恩铭继续担任书记。此时,青岛已有正式党员13人,候补党员(后改为预备党员)11人。
领导青岛工人运动
党团组织相继建立,为开展工人运动创造了条件,青岛的革命斗争从此掀开了辉煌的一页。
1925年2月8日,邓恩铭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和四方机厂大罢工,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工人们抬来枕木和钢轨封锁铁路线,司机熄火灭炉 ,各段各站一律停工,胶济铁路全线瘫痪。他又发动四方机厂工人举行罢工声援。罢工持续了9天,迫使铁路局和机厂答应了包括增加工资在内的复工条件。这次罢工被邓中夏誉为“异军突起”。
1925年4月,邓恩铭和王尽美组织领导了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罢工工人达到1.8万人,掀起了声势浩大、震动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形成了青岛历史上第一次罢工高潮,成为“五卅”运动的先导。邓恩铭还领导了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了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他在青岛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极大惊恐。5月4日,反动当局拘捕了邓恩铭,并于5月11日将他赶出青岛。
1925年8月,邓恩铭被任命为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1月,地执委机关遭到破坏,邓恩铭被捕入狱,受到残酷折磨。后因患肺结核,生命危殆,经党组织和亲属多方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6年6月,邓恩铭再次秘密回到青岛,负责重组党组织。这时,青岛的党组织遭到很大破坏,急待恢复和整顿。他不顾疾病痛苦,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迅速恢复了青岛的党组织。
1927年4月,邓恩铭出席在武汉举行的党的五大。回到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领导全省各地举行农民武装暴动。1928年2月,邓恩铭重返青岛,任青岛市委书记。
两次组织越狱
1929年1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事后查明,出卖邓恩铭的是一个名叫王复元的人。 王复元是济南人,时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1927年4月,王复元去武汉参加中共五大,中央让他带回1000块大洋的活动经费,结果被其借口丢失贪污了。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邓恩铭对其严厉批评,要他把钱交回来,但他拒不悔改。省委召开会议,开除了王复元的党籍。王复元怀恨在心,后来竟投靠国民党,出卖了省委机关,带领特务抓捕了邓恩铭等17名同志。当时任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派警卫员张英赴青岛锄奸。张英、傅玉真、王科仁三人联手,在中山路将王复元击毙。
邓恩铭被捕后,亲自策划了两次越狱斗争,有7位同志成功逃脱。这两次越狱,震惊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监狱加强了看守,越狱再无希望了。
邓恩铭在狱中一直用“黄伯云”的化名,虽经历了多次审讯,但狱方只知道他是“黄伯云”,并不知道他就是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1930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任命张苇村为审判长,审讯共产党员。张苇村是山东国民党元老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与邓恩铭十分熟悉。当他知道狱中有一个叫“黄伯云”的人时,立刻意识到此人就是邓恩铭。在审讯室里,透过蓬头垢面、瘦骨嶙峋的“黄伯云”,张苇村依稀看到了当年邓恩铭意气风发的影子。他直呼“邓恩铭”,邓自知已无法再隐瞒,于是说:“是!我就是邓恩铭!”
1931年4月5日凌晨时分,邓恩铭在屡受酷刑折磨之后,拖着罹患重病之躯,从容整装,与难友们一一告别,和其他21名共产党员一起高唱《国际歌》,慷慨走向纬八路刑场……
就义前,他强忍着病痛给母亲写最后一封家书:“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齐东]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