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一位在青岛牺牲的共产党员叫李慰农,你知道吗?
西陵峡路很长,大约有3000米。在西陵峡路上,你可以指出许多地标,如海上皇宫 、海关大厦、八大峡广场等等,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在西陵峡路的东端,有一个小公园 ,叫李慰农公园 ,而李慰农公园内竖立着一个白色雕像——李慰农烈士雕像。
李慰农是谁?有的人很熟悉,有的人却很陌生。其实,李慰农是在青岛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员。1925年4月,李慰农来到青岛领导党的工作,开展革命斗争,后来不幸被捕,在团岛海滨的沙滩上被反动军警杀害,时年30岁。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李慰农。
早年立志拯救农业,并改名“慰农”
李慰农,原名李尔珍,1895年9月23日出生于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庙岗乡油坊郑村。油坊郑村位于浮槎山东麓,这里除了北宋欧阳修写有《浮槎山水记》闻名遐迩外,乡村一直贫穷落后。方克逸在《李慰农:从农民博士到工运先驱》一文中,是这样介绍的:李慰农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省吃俭用将他送进私塾,9岁的李慰农进入韦氏塾馆读书。塾师韦恒知道他家艰苦,为他起名“尔珍”,要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接着,他又就读于地方名师李福怡、郑畅初门下。李慰农发愤苦读,“言语有序,文辞有章”,表现出不平凡的才华。他13岁时,曾在柘皋万人集会上慷慨陈词,痛斥清廷无能,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罪行,一时名扬四方。
李慰农高小毕业后,回乡担任小学教师,并攻读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书籍,一门心思振兴农业,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1912年,李慰农考入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立志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拯救农业,给农民以慰藉,并改名李慰农。
1915年夏,李慰农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农场管理员。不久,李慰农与同乡大邱村农家姑娘邱以珍结婚。李慰农留校期间,正是新文化运动普及之时,他受陈独秀《安徽俗话报》、高语罕《白话书信》等书刊影响,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李慰农开始认识到“农业救国”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才有希望。
“五四运动”时期,李慰农是芜湖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奔走呼号,促进芜湖各界联合会的成立,推动了芜湖爱国运动的发展。
旅欧时入党,人送绰号“农民博士”
1919年秋,李慰农与蔡和森等50多人一起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2月初到达巴黎。李慰农先在巴黎一家鞋刷厂做工,次年5月,转到小城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工厂做工,参加在旅欧学生和华工中筹建党组织的工作。
在李慰农刚到巴黎时,先期留法的李富春等发起组织了“勤工俭学励进会”(后改名为“工学世界社”),即联络安徽的李慰农、杨士彬加入该会。到1921年春,赵世炎、周恩来等在法国组织了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0月,又开始筹建“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6月3日,在巴黎西郊召开了旅欧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将团组织定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李慰农被指定为蒙达尼方面负责人。
据与会者郑超麟老人回忆,此次大会不久,邓小平便加入了组织。当时,邓小平、李慰农、郑超麟等住在一起,编为一组,李慰农任组长。郑超麟说,李慰农与邓小平关系很好,经常交谈到深夜。1991年,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了《李慰农烈士专集》,邓小平闻讯为专集题写了书名。
1923年,李慰农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旅欧党团组织内,李慰农刻苦学习,钻研马列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对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如痴如迷。他确认工人是“共产革命的先锋军”,同时指出农民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之一,组织农民要从组织农会和教育农民入手。李慰农的精辟见解,引起了留法同志的注意,以至于大家送给他一个绰号:“农民博士”。
1923年底,李慰农从法国转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参加中共旅莫支部的活动。
建立中共四方支部,领导工人罢工
1925年,李慰农奉党中央指示回国,被分配到山东工作。同年4月,他被派往青岛市委。
李慰农到青后,化名王伦,住在产业工人集中的四方地区,全面负责起青岛的工作。为了迅速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5月中旬,他建立了中共四方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发展十几名工人运动骨干加入党组织。
4月19日,青岛大康纱厂工人吹响了日本纱厂第一次大罢工的号角。罢工开始后,李慰农置身于工人中间,密切注视着日本资本家的动向。当天晚上,他就召开会议,研究和撰写《青岛大康纱厂全体工人泣告书》,向日本资本家提出了承认工会、增加工资、对工人一律平等等16项要求。
为了扩大罢工声势,李慰农派人去联络各厂工人举行联合大罢工,声援大康纱厂的罢工。6天之内,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18000人。随后,全国各地工人纷纷声援青岛工人的罢工 。青岛的工人、学生及知识分子也群起声援。
日本资本家怕罢工继续下去,在经济上造成更大损失,要求青岛反动当局出兵镇压。4月25日,日本驻华公使芳泽也要求北洋军阀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扑灭”青岛罢工风潮。但是,全市工人在李慰农的领导下(4月29日,李慰农接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紧紧抱成一团,不畏强暴,英勇斗争。反动当局怕事态扩大,不敢轻易采取武力镇压手段,罢工继续坚持着。5月10日,日本资本家见镇压不成,自己的损失越来越大,只好与工人代表签订了九项复工条件。
至此,历时22天、闻名全国的青岛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取得了胜利。
“青岛惨案”发生以后
5月中旬,新当选的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刘少奇,来青岛视察工作。
在四方机厂西公司宿舍,李慰农的住处,刘少奇接见了青岛党组织的主要成员李慰农、王象午、傅书堂等人。
李慰农向刘少奇汇报了青岛工运和党的工作情况。当李慰农讲到“在党的领导下,纱厂工人自4月19日至5月10日的大罢工”时,刘少奇说:“很好,很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就是伟大的力量。工会是工人的台柱子,要把工人团结在周围;要把打入工会的工贼清除出去,要注意斗争的策略,工作要果敢、灵活。”
刘少奇在青岛期间,李慰农召集了党、团负责人会议,一起分析研究了下一步的工作。刘少奇和李慰农都认为,当前敌人的势力还很强大,罢工虽然得到了初步胜利,但要警惕敌人的反扑。不久,中日反动派便开始了反扑。在军阀张宗昌的授意下,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派出军警3000名,于5月29日凌晨包围了四方三家日本纱厂和工人宿舍,当陆战队冲入内外棉纱厂时,受到工人们的抵制。陆战队悍然开枪,共造成8人死亡,17人重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二九”惨案(又称“青岛惨案”)。次日,上海“五卅惨案”发生,中国近代史将两者并称为“青沪惨案”。
“五·二九惨案”发生后,李慰农总结了第二次罢工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全国局势及青岛的实际,提出了发动全市各界民众组成革命统一战线,极大地孤立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势力的斗争方针。他还组织了“胶济铁路总工会沪青后援会”,发动工人积极分子在青岛、济南等地揭露和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罪行,发动募捐,慰问罢工的工人。
第一位在青岛牺牲的共产党员
1925年7月23日,青岛日本纱厂工人爆发了第三次大罢工。李慰农亲自起草罢工宣言。
7月25日,张宗昌到青岛。当天晚上,日本驻青领事、日本纱厂资本家和青岛买办资本家等宴请张宗昌,并以30万元巨款作为镇压青岛工潮的“订金”。张宗昌当即指使爪牙派出大批军警和保安队,对罢工工人进行严密的监视。
事态紧急。7月26日晚,李慰农在小鲍岛(现在的辽宁路、黄台路一带)秘密召开会议,听取有关方面的汇报,部署应付事变的对策 。据叶介甫所撰《李慰农:在青岛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个共产党员》记载,会议进行中,有人发现军警活动异常,劝李慰农要小心提防。李慰农说:“不用考虑我,目前刻不容缓的是大家都要警惕起来,保卫工会!”就在这天夜晚,便衣军警将周边区域严密包围,并挨门逐户搜查。李慰农在会议结束返回四方住处的途中,看到了这一情况,判断敌人是为抓他而来的。当时,敌人并没有发现他,如果要躲避,还完全来得及。但是,他想到家中还有党的一些机密文件没有处理,便冒着生命危险赶回住处,用桌子将门顶紧,然后把所有的文件点火烧掉。当反动军警拥进他家时,地上只剩下一堆灰烬。
李慰农被捕了 。敌人逼他说出在青岛的“同党”,李慰农坦然地说:“青岛的工人全是我的同党!”7月29日凌晨 ,李慰农在团岛海滨的沙滩上被反动军警秘密杀害,时年30岁。他是在青岛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李慰农牺牲后,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周恩来说:“在青岛大罢工中牺牲的王伦,就是李慰农。他是中央派去青岛领导工人运动的,是一名党性很强的好同志。”
李慰农牺牲后,青岛人民并没有忘记他。1989年,青岛团市委研究决定,动员全市团员青年自愿捐款,在青岛解放40周年之际,为李慰农建造雕像,以表达全市人民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而李慰农烈士雕像的选址,就在西陵峡路旁的海滨公园,同时为表纪念,将公园的名字改为李慰农公园。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