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平度三埠李家遗址考古发掘再现周代聚落繁华

原标题:莱州湾畔考古 破解“莱与齐”密码

三埠李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来源:青岛早报)

一根骨针、一片瓦当、一件陶器、一口古井、一个窖藏、一条“回”形环壕和几十座形制迥异的墓葬……随着这些深埋地下的物品重见天日,一处涵盖西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古遗址历史脉络慢慢清晰起来,一座存在于3000年前的大型聚落浮出水面。

深秋时节,记者站在平度市三埠李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遥想着两周时期先民在这里的生活场景:一条宽敞的官道上,运输车队将盐等物品运到这里,储存在8米深的地下窖藏内等待转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产骨器、窑里烧陶、捕获海鲜……一直延续数百年之久。通过处于莱、齐两地交界处的三埠李家遗址考古发掘,揭示了莱、齐文化在这里的交融借鉴,形成了一段鲜明的多元文化时代特色。

早期曾多次勘探证实,平度市三埠李家遗址埋藏着多个文化遗存。2022年3月至今,为配合潍烟高铁平度站修建工作,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平度市博物馆,在去年考古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潍烟高铁平度站及相关区域进行考古发掘。从2021年夏季至今,历时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存在于3000年前的一段历史慢慢被拼接出来。

01 发掘

夷人聚落重见天日

如今的高速路网四通八达,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数百里的路程只需几个小时即可到达,而在两周时期,行百里路需要很长的时间。距离三埠李家遗址几公里处,就有数条高速公路穿越而过,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怎么也想不到,3000年后的交通会如此便利。

三埠李家遗址位于平度市西北方向的新河镇,坐落于大泽山系西侧的一座矮山附近,20世纪80年代,在被当地村民平整土地时发现后,列入平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去年开始,为配合新建潍烟高铁平度站修建工作,市考古所联合平度市博物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发掘执照后,对被破坏的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持续不断、紧张有序地开展,随着诸多遗迹和遗物的出土,这处古聚落重见天日。

今年,位于三埠李家遗址区的重要发掘点主要有两处,一处位于三埠李家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北侧,原为临街商铺和民居,因206国道位置与平度站毗邻,施工部门对国道向北改线,在拆除现代建筑物的过程中发现建筑物下有古代遗迹。该处遗址区主要为西周—春秋时期前,以夷人聚落为主,可能分布一处较为重要的骨器、滑石器加工作坊。截至目前,发掘区域共清理灰坑620余个、房址2座、墓葬12座、水井3口、窑址2座、围壕1条、沟3条、坑2个,遗迹较为复杂,形制较为多样;另外一处位于三埠李家遗址建设地带东侧,为三埠李家遗址战国时期的主墓区,已经完成了上层唐宋墓发掘工作,共清理唐宋墓40余座,目前正在进行周代墓的发掘工作。

02 发现

再现周代聚落繁华

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中发现,206国道以及以北区域存在一处西周—春秋时期的夷人聚落,聚落由较为简单的圆形半地穴式房址、加工骨器和滑石器的工作区、墓葬与灰坑葬等要素组成。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再现了3000多年前先民在此生活的场景。

一个简单的半地穴式房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一根柱子撑起房屋、先民在这里生活的场景:随着清晨升起的太阳,这里随处可见袅袅炊烟,形成一幅浓浓的夷人生活画面。在遗址发掘中,经过细致清理工作,考古人员发现了类似于灰坑的圆形小型房址,在房址一侧有一处小型的排烟孔,排烟孔外壁有烧红的硬结面。外侧未发现柱洞,内底一个圆形柱坑,推测为半地穴式房址的中心承重柱。与常见古建筑基座不同的是,周代的古人聚落中,半地穴式房屋就是采用一根木柱子支撑起一座简易房屋,考古人员通过遗址上留下的一个圆形柱洞,判断出古人聚落房屋的这种形式。

在另一个发掘区域,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了一处加工骨器、滑石器的工作区。现场出土了数量较多磨制光滑的骨锥、骨针、制作精美的套装“V”形器等骨角质文物,还有大量骨器下脚料以及一些内壁带柱洞的圆形坑状遗迹,该区域很可能是一处夷人较为重要的骨器加工作坊。骨质废料主要包括大型动物的肢骨、鹿角等,这些废料集中或零散地弃置于灰坑中或者小型作坊内。除了弃置的骨料,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加工骨器时使用的青铜刀、磨石等,选好的骨料应该是通过铜刀劈裂和粗加工后,再用磨石进行磨光处理。

除了加工骨料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卜骨。卜骨多采用动物的肩胛骨,骨料经过打磨和初步加工,表面有钻有灼,钻孔均为圆形三联钻。考古人员介绍,卜骨用途是卜问吉凶,在动物骨被烧灼后,会出现一些裂纹,巫师根据这些纹路来判断祸福。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卜骨来判断吉凶,除羊骨外,还有猪骨、鹿骨、牛骨、龟甲也都曾被当作占卜用具。本次发现的卜骨,应该是胶东地区首次发现的保存完整且数量较多的西周时期卜骨。

除了发现与骨器加工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外,发掘区域内还出土了一些滑石制品,既有墓葬中的随葬品,也有灰坑中出土物,同时在灰坑中集中出土了加工滑石制品产生的滑石碎屑,因此这批滑石制品应该就是在该区域内生产的。聚落中还发现一些葬于灰坑中的人,人骨埋葬于灰坑底部,头向朝东,部分埋葬夭折幼儿的瓮棺也被安置于灰坑中。对其中部分灰坑中发现的成人和围产期婴儿合葬的情况,考古工作者推测这种奇特的葬式应该是夷人对族群内非正常死亡人群的特殊处置方式。

03 亮点

战国古墓群出土大量文物

在三埠李家遗址建设控制地带东侧进行的是战国时期墓葬群的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共发现该时期墓葬4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种,墓葬形制分为中型和小型两种,葬具多为一棺,葬式分为仰身直肢葬和侧身屈肢葬两种。随葬品分为实用陶器、仿铜陶礼器、兵器、装饰品、服饰用具等。实用陶器主要包括泥质灰陶系的深腹盆、罍、罐、盂等,多为一组的形式,放置于墓主头部一侧的填土中,器物一侧还能见到随葬的动物头骨等;仿铜陶礼器放置于墓葬人骨下的底箱中,多为成套的鼎、豆、壶、盘、匜等,部分有红、白色彩绘图案;骨簪、滑石环、带钩、铜兵器等器物则随葬于墓主身体两侧。

让考古人员感到奇怪的是,一些夭折的婴儿和幼儿也埋葬于该墓葬区内,婴儿葬于瓮棺中,瓮棺中未见随葬品;幼儿的墓葬多为竖穴土坑,仅能容身。目前发掘工作还在继续,考古人员在战国时期墓葬区下层的早期遗址区里发现了完整的动物坑,内部有一只完整的呈躺卧状态的牛骨架,该坑的性质不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推测可能与206国道区域发现的西周—春秋时期聚落区为同时期。

战国时期墓葬的上层,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唐宋时期墓葬30余座,墓葬分布集中、排列规整,应该是该区域晚唐—北宋时期的墓葬区之一。唐宋墓的墓葬形制主要分为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墓主头向朝西,随葬品主要包括灰陶双系罐、瓜棱罐、铜钱等,开元通宝、元丰通宝、皇宋通宝、治平通宝等铜钱的时代主要为唐宋。

04 见证

莱、齐文化在此交替更迭

一座完整的齐人墓葬和奇特的葬俗以及大量具有齐、莱文化特征的器物和遗迹,证明了齐、莱文化在这里交流互鉴。作为齐地东邻,莱国被迫东迁后,初在今平度莱州交界的胶莱河东岸,由于北邻渤海,故有鱼盐之利。

三埠李家遗址考古发掘是近年来山东地区周代考古工作一次有意义的发现,尤其是其中周代墓群的发现,墓葬等级、规格虽然不高,但面积较大,军事色彩浓厚,暗示着该地区地理位置、战略位置的重要。其中主墓区发现了莱、齐风格迥异的两组墓葬,表明了两种文化在该区域内的交替更迭,齐墓发现了在墓圹东南角填土中放置陶器的做法,这种现象目前在山东地区应该是第一次成规模地出现,有可能是承袭莱夷墓在墓圹东部填土内放置陶簋的做法。仿铜陶礼器置于棺下的做法虽然在临淄两醇墓地、曲阜鲁故城和新泰郭家泉墓地中也有少量的发现,但数量如此多的案例集中出现在一处墓地中还不多见,为探讨使用这种丧葬习俗的人种和族群研究提供了联系和对比的样本。

另外,瓮棺葬独特的葬具可能是鲁北地区商周时期煮盐用的盔形器,三埠李家遗址中发现数量较多的盔形器的碎片可能证明该遗址与盐业有密切关系,更多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资料整理。该区域内发现的瓮棺葬,也为探讨周代遗址内的主墓地和瓮棺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推测1

方形环壕内有建筑群?

在对三埠李家遗址一年多的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去年确定发掘的一道环壕,经过进一步发掘,考古人员又找到了环壕的北界。在今年4月至6月,考古人员又惊喜地发现了围壕的南界。

截至目前,一个环壕的北、东、南三边均已发现,显露出来的环壕呈现出一个方形,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间距约为160米,沟体略呈“V”字形,每个环壕段深浅不一,从环壕内的地层堆积形态看,均为流水产生的泥沙堆积,内部较为纯净,遗物较少。

考古人员推测,环壕的功能主要为排水,以防雨季来临时从南侧地势较高区域倾泻下来的山洪。经过去年至今的不断发掘,环壕应该为两道,呈“回”字形,环壕外侧附件的灰坑中发现了大量建筑用板瓦、筒瓦、瓦当和排水管等遗物,这处环壕应该是保护其西侧一处规格较高建筑的排水渠。

如果按照发掘出来的环壕功能推测,除了排水等作用外,环壕极有可能作为一种防御设施,环绕着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落而建,而这处古代建筑群落与正在发掘的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遗址大型聚落有着紧密关联。

推测2

莱、齐两地海盐中转站?

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多个完整的盔形器和大量盔形器残片。这种深腹罐形态接近鲁北地区东周时期盔形器,泥质灰陶,直口、深弧腹、尖底,口径42厘米、高60厘米。外壁装饰有斜向粗绳纹、内壁压印有网格纹,纹饰深峻。

考古发现表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先秦制盐业有着高度的组织化和细致的管理,规模庞大。2008年发掘的山东省寿光盐业遗址,就有典型的商代晚期海盐作坊群落,既有大面积曝晒的盐池,也发现了大量煮盐的器皿,就是盔形器。

盔形器在使用的时候码放在灶台上,如果中间有缝隙就拿草灰、陶片之类的东西填充好。因为盔形器多是泥质陶,不太耐火,容易烧烂,烧之前会在底部糊上一层草拌泥,所以盔形器底部都没有火烧痕迹。在煮盐的过程中,会有工人不停地向盔形器里加卤水,熬干了就加,直到结晶盐体盛满为止,然后打碎盔形器,把盐取出来。

除了瓮棺使用盔形器外,在三埠李家战国时期遗址的诸多灰坑等遗迹中,也发现了数量很多的盔形器残片,均为实用器。参照寿光机械林场东周盐业遗址出土的同类型煮盐用器皿,这种盔形器推测时代应为战国时期。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类似仓储的地下窖藏。以此推测,遗址很可能是一处有着煮盐功能的大规模海盐存储中转站。

通过发掘出土的器物也可推测,当时莱州湾的海岸线就在三埠李家遗址附近,加上东周时期齐国将食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使用,成熟的盔形器完全可能被作为运盐器皿,降低陆地运输带来的破损率,将大量海盐运到三埠李家遗址后再进行转运,成为当时常用方式。遗址出现的大量实用盔形器残片恰好说明,作为煮盐运盐的器皿,盔形器曾在此被大量使用。

/ 新闻背景 /

发掘墓葬60多座

2021年7月至今,考古人员在三埠李家遗址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周代遗址和墓地,遗址内各类遗存较为丰富,包括灰坑、窖穴、水井、房址和墓葬等。墓地可分为主墓区和瓮棺葬区两大部分,主墓区位于第一发掘区东北方向,发掘墓葬60多座,墓葬填土为黄色风化基岩混杂黑色的淤土块,内部夹杂数量较多的海生软体动物贝壳。墓葬分布较为密集、整齐,绝大部分为东西向,中小型墓交错分布,仅少量几座墓打破关系。

瓮棺葬区位于远离主墓区的第三、四发掘区,靠近三埠村北,共发现6例。该葬区远离主墓区,墓葬分布零散不成规模。主墓区共发现中型墓28例,其余皆为小型墓。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等因素将这批墓葬分为甲、乙两组。两组墓葬葬式绝大部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少量侧身屈肢葬。小型墓规模很小,仅能容身,随葬品仅有带钩。中型墓除极少数未随葬器物外,绝大部分有随葬品。

这次考古发掘,面积较大,意义非凡,出土的大量器物仿佛在讲述一段段历史故事:一个周代大型聚落慢慢浮出水面,一幅3000年前古人向海而生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綦高华 彭峪

战国墓葬。(来源:青岛早报)

战国短剑。(来源:青岛早报)

精美骨角器。(来源:青岛早报)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戴慧慧]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2 11/10 10:31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戴慧慧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