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国际贸易走向现代 崂山茶从国内走到国外

2014-11-18 09:37:46
来源:青岛广播电视报
责任编辑:亚麦
5月,承办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6月,西海岸新区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8月,与10多个国外城市共同举办经济合作伙伴城市青岛圆桌会议。

青岛的国际贸易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青岛的国际贸易之路

从传统走向现代

11月5日,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一时间,有关进出口贸易的问题在坊间引起热议。而就在一个周前举行的全国副省级城市商务(外经贸)局长会议中,青岛提出了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面向全国的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并启动国家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和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这喻示着:青岛的进出口贸易将迎来新的发展。

APEC自1989年11月成立以来,成员发展至今已有21个。一直坚持着保持经济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宗旨。

降低关税是APEC的重要目标。据数据显示,APEC成立至今,亚太地区的整体关税从16.9%降低到5.8%,其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纵观中国与APEC,我国经贸发展受益良多。在正式加入WTO之前的10年间,中国的关税已经从40%降到15%。2003年的APEC贸易部长会议之后,中泰两国签署了一项双边贸易协定,200多种水果和蔬菜产品,从当时的平均关税30%降到了零。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首轮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的开放之路浓缩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之路。如今青岛已经成为中国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对外开放口岸城市,与世界经济的依存与互动不断增强。乘着今日这股APEC的东风,青岛也将迎来新的变革。

去年11月,《青岛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正式发布,届时,实施电子商务引领发展,国际货物贸易提升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突破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跨越发展,国内外贸易融合发展的“五大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这“五大行动计划”标着我市将创新贸易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推动开放朝着结构优化、深度拓展、效益提高的方向转变。

今年5月17日至18日,APEC贸易部长会议在青岛顺利举行。此次部长会议,不仅使得青岛收获了城市影响力和国际美誉度,更是给青岛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博采众长的好机会。同时,也将青岛这座城市,再一次与“双边贸易”联系了起来。

从硬件牵手软件

“明显感觉的到,这两年,身边进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无论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以前想买国外生产的,都要托朋友捎过来,或者是网络代购,但现在去家门口的商店就能买到。”青岛姑娘崔婷曾在国外留学3年时间,用惯了国外的化妆品,并逐渐喜欢上了日韩的穿衣风格,回国后的一段时间,她有敢于想用上国外的产品只能靠朋友帮忙,但近几年她敏锐的发觉到,很多以前买不到的,现在都能轻松找到。她和朋友们觉得:“青岛也在朝着购物天堂发展了。”

今年伊始,青岛就在国际商贸发展开了个好头。1月,青岛获批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并出台了《关于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我们从全国10个省、17个城市中选出7个城市作为国家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青岛流通基础良好,提出内外贸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因而成为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商贸流通改革的加速推进,还得到了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德生的肯定。

此后,青岛成功承办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西海岸新区获批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与10多个国外城市共同举办经济合作伙伴城市青岛圆桌会议。近期,还启动了新加坡—青岛城市发展全域合作,签署了《新加坡—青岛城市发展全域合作框架协议》。

据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份,青岛市完成进出口595.9亿美元,同比增长5.9%。今年上半年,青岛市转口贸易额达14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15%。一系列高速增长的数字彰显出青岛强劲的国际区域贸易优势。

目前,我市正在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完善我市进出口贸易条件。积极推进自由贸易港区申建:一方面,看齐上海自贸区,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新制度;另一方面,对于不涉及法律修改的政策,先行先试,争取在机制体制方面有所创新。

青岛港3000平方米的酒类和食品检测实验室已经于3月底建成,法定检测时间从45-60天缩短至5天以内。同时,4.6万平方米现代化恒温酒水食品储藏库得到升级改造,山东省首家进口商品青岛直销中心完成建设。20万条的轮胎分拨集散仓库、烟叶转运中心、服装跨国采购检品检针中心、LED显示屏进口分拨中心、日本家居用品出口集运分拨中心等都取得了良好的运营业绩。

董家口港区则定位于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和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导向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努力推进港区泊位及其他重点项目建设、行政审批下放,加快转口贸易发展。

整车进出口业务也开展得风生水起,汽车口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汽车口岸一期已进入全面运营阶段。今年上半年,该口岸已累计进口汽车1348辆,进口额约5000万美元。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海关、商检等单位实施查验、出场、检测一站式服务,在证件齐全的情况下,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全程报关报检手续,综合效率在同类城市中居领先地位;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研究出台支持措施,方便企业办理注册登记、发票开具、进口许可证办理等手续。另外,保税港区研究出台《支持汽车口岸发展的暂行办法》,吸引产业集聚。

目前该港区已注册的汽车销售公司达68家,未来重点招引世界五大汽车滚装船公司,争取开辟新的滚装航线,拉动汽车海运物流增长。

从困局寻找出路

尽管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额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据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并不意味着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商户就能高枕无忧。

市民徐先生开了一家公司,专门批发零售进口海鲜。至今,已入行五、六年时间,在行业里属于较早“敢吃螃蟹的人”。

“北极甜虾、红虾、夏威夷贝、比目鱼、黄金蟹等,这些进口海鲜在几年前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现在在一些中档餐馆也能吃到。”谈及自己具有前瞻性的生意经,徐先生颇有些得意。

他说,自己的海鲜都是从国外进口过来的,开始并不被广泛认可,只有少量高档酒店愿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少量进货。“任何一个舶来品在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口碑都最重要,所以我在考察的时候也一再强调品质,结果是确实反响不错,一传十、十传百,才有更多酒店愿意从我们公司拿货。”

徐先生坦言自己的进口海鲜生意曾经一度非常红火,但是近一年左右,却陷入了发展的困局。

“以前是市场小,但是商家也少,几个人分一块小蛋糕,也还不错。现在是市场稍有变大,但商家数量猛增,从大街上的那些专卖店就能看出来……”徐先生表示,自己公司的销售额因同行越来越多而下滑。但他认为,同行增多,是青岛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真正需解决的问题是因消费不足而供大于求的局面。

“进口产品,品牌太多,价位又相对本地货偏高,包括运费、税率等。另一方面,当地的认知度不高,比如说一些老年人他并不认可进口商品。”徐先生认为要打开市场,需要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

不仅想要“引进来”的商户有烦恼,想要把自己的产品“送出去”的商家也在寻找最佳发展契机。

市民王先生拥有自己的崂山茶公司,与王先生的采访约在了他的茶庄。“国内市场对于崂山茶是很认可的,但是市场也趋于饱和。现在咱国家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如火如荼,我看很多企业都往国外发展,也想能沾一沾进出口贸易的光。”

王先生表示,有了做茶叶出口的想法后,自己就一直在关注国外市场,希望寻求到国外的合作伙伴,找一条进入国外市场的捷径。但在盲目的寻找了一个阶段后,也与几家代理公司洽谈过,他发现如果不能直接的找到合适的对接公司,利润将被削减的很薄。

通过采访青岛本地这些正在、想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公司,记者发现,对于他们来讲,一方面,渴望政府能为他们的架起一座桥梁,另一方面,优化国内大环境,减少不良竞争,开拓市场,才能利于企业发展。

将搭建”大通关“平台

带着消费者的问题,记者随后联系了青岛市商务局,问到具体的帮助措施。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发布的《青岛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已经制定出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

对于交易体制的建立,该工作人员透露,青岛市商务局力求建立一个整全完备的进出口贸易体系,而首要的一点就是建设青岛口岸“大通关”机制。“加快口岸监管模式创新,规范贸易便利化工作流程,提高通关申报、查验、放行、后续监管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营造收费规范、便捷高效、服务一流的口岸环境。”

而对于外来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困境,该名工作人员也说到:“一些高等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如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红岛经济区等,都以蓝色、高端和新兴为导向,吸引外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这都是引进外资外货的重要实体平台。”

而那些想要走出国门的品牌与资金,该名工作人员也说到,他们也在积极地为企业营造信息分享的平台,例如在青岛市招商促进局网站上的境外项目推介。记者看到,在该网页上,有一些国外的企业寻求本地企业的合作或是投资。

该名工作人员表示,真正的重点还是建立起统一有序、竞争开放的商品产销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而在经济贸易往来发展的同时,法制管理依然是重中之重。

据悉,将要建设的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中心,力求建立金融、海商海事、知识产权等专门仲裁机制,提高贸易纠纷仲裁专业化水平。同时也将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审批制度,推动管理制度、商事规则与国际接轨,将保障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此外,自今年5月以来,APEC贸易部长会议和第二次高官会、第七届全球服务外包大会、金家岭财富论坛、第13届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全球创新知识经济大会等多个国际性贸易展会相继落户青岛。会展业与贸易“联姻”,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而易见,同时也开启了内外贸融合发展的又一突破点。

“青岛经济环境稳定,基础设施和通讯条件良好,交通便利。青岛市政府针对服务外包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这里员工的英语基础也好,与美国客户之间的语言障碍小。”在2014全球服务外包大会上,优创(青岛)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来自美国的马修用亲身创业经历告诉与会者,青岛是服务外包行业的一块沃土,未来的发展为外资所看好。

记者 宫晓菲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