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由荒滩渔村变身亿吨大港 临港产业聚集董家口

2014-12-05 08:45:24
责任编辑:苏青

 1024×668

▲ 2009年11月 20 日防波堤引堤、围堰施工现场(资料图)。

荒滩、养殖池、农田、乡间小土路、铁皮集装箱屋子以及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中呼啸而来的寒风……2009年冬天,当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的第一批“建设者”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便是这样的场景。经过五年的发展,原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级大港,今年的吞吐量预计超过1亿吨。11月27日,记者走进董家口循环经济区,探访港城崛起的背后故事。

住铁皮屋 、化冰做饭

“从2009年正式来到董家口港工作,到现在已经5年了。在这期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11月27日,记者在董家口港区采访到了这位80后的港区建设者邢东亮,这位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港建分公司工程主管从他的视角,讲述了港口建设过程中感受到的变化。

“第一年来的时候是冬天,现在的房子、道路,水、电、暖都没有。放眼望去,只有农田、荒滩再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马路是当地老百姓的生产土路。房子住的是集装箱房。”说起当年的场景,邢东亮记忆犹新。“尤其是在当时还没有开发的状态下,铁皮集装箱房无法抵御没有遮挡 、呼啸而来的海风,睡觉基本都是穿着衣服。水都是结冰的,做饭的时候先把冰化开。要想找热水洗个脸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洗脸刷牙都是现用现化冰块。”

大年初一打下第一根桩

创业奋斗的艰辛,对比港口的飞速发展,建设者们由衷地感到欣慰。“2010年的大年初一,我们打下了董家口港的第一根桩。当时在海上,感觉气温有零下十度,第一次过年没有回家。心里既兴奋,又有一些伤感。363天之后,建成了40万吨矿石码头。通过5年的建设,董家口港目前已初具规模。”邢东亮感慨道。

据悉,目前董家口港拥有可停靠40万吨级大船的世界最大的散货码头,最大水深-25米。同时干散货作业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陆域发展空间,堆场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堆存能力可达4000万吨以上。

“为什么董家口会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呢?”带着这样的问题,11月27日记者采访到了港口的建设者。“倒排工期,把工作计划细化到每天,在设计、施工、组织上不断进行优化。”邢东亮告诉记者,这样一来,工期缩短了近3个月。

“小手机”掌控大港口

那么,五年前的董家口所在地如今会是什么样子呢?原来的荒滩、养殖池、农田、乡间小土路、铁皮集装箱屋子……这些曾经在港口的建设者、规划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现在会被什么所取代呢?在实地探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的董家口正从规划中的蓝图一步步走向现实。

“董家口建设第四代物流强港,我们公司就是在全力打造保税,期货交割,破碎、筛分,配煤、配矿,洗煤等功能。”青岛港董家口矿石码头公司生产副经理孙波表示。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在孙波的手中有一台平板电脑,他会不时点开查看。原来,这位从事港口工作30年的孙先生所持的正是董家口港区的生产管理人员都配备的“生产指挥系统”终端。“通过这个终端,不用在现场也能够办公。船只的状况、港口的情况、报表等都能够在这个信息化平台上看到。”孙波告诉记者。高度的信息化、科技化也是第四代物流交易港的一个特点。

同时,探访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董家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港口建设的同时也在快速地完备。不仅港区的建设初具规模,经济区的道路、建筑等硬件配套也在不断地规划建设,陆续投入使用。

第四代港口正崛起

港口的发展带来人流、物流,同时聚集相关的临港产业,进而拉动城市的发展。在董家口,除了港区的发展,这里的产业区也越来越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第四代新港城正在董家口崛起。

“临港产业在董家口集聚,大企业的战略性转移,形成产业区。”青岛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管委副主任吴显烨表示,港城联动的发展理念强调港与城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互动、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注重“循环经济”这一要点。“发展生态经济,由原来的直线式发展到闭合式发展,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间、区域间的联动。”吴显烨表示。

据了解,更为完善的港城融合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的聚集,由此可以吸引更多非相关产业来港城周边发展;更为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与更便捷的交通连接,可以吸引周边人口向港城聚集,形成地区性的生活及商业中心,通过产业基础的提升、城市配套的改善及人口的聚集,港城整体将对外部资金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对港城投资的增长。文/图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