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非凡的圣诞节过去了,商店撤下的圣诞树、圣诞老人重回仓库,年轻人努力适应从狂欢回归到正常工作学习 ,孩子们则热切期盼着下一个“送礼节”的来临。一片喧哗过后,这个“舶来”的节日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除了赚得盆满钵溢的商家 ,似乎没人能有个明确的答案。如何弘扬传统,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反思。
孩子收到什么“礼物”?
过完圣诞节,市民张先生夫妇感觉如释重负。他们的孩子洋洋在崂山沙子口一家幼儿园上大班,为了迎接圣诞,幼儿园提前两周给小朋友们分配任务,孩子们被分成小组分头准备圣诞装饰材料。这项作业自然也落到家长头上,张先生夫妇不得不在下班后一头扎进卖场,搜寻让孩子和幼儿园满意的物件。这对张先生夫妇来说还不是什么问题,更让他们挠头的是为了烘托“圣诞节气氛”,园方要求家长准备的才艺表演,儿子给出的标准是“越洋气越好”。
受学业压力的影响,岛城各中小学很少有集体组织的圣诞活动,但这些“00后”们对圣诞节的热情没有因校园的冷处理而淡化,圣诞节晚间的商场、饭店、KTV 里到处有三三两两的少年结伴狂欢的身影。年轻人的狂欢在昆明上演到极致,从上世纪90年代起,昆明刮起了过平安夜的风潮,从2000年开始,逐渐由千人狂欢发展至今天,演变成具有昆明特色的“狂欢夜”。而这一风潮在2012年和2013年相继达到了顶峰,以至于扰乱了公共秩序不得不由政府出面严管,今年人数有所减少但满地的垃圾、损坏的公共设施等问题仍然存在。
心理学专家在解读“昆明狂欢夜”现象时,纷纷提到年轻人的归属感需求,除去基本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城市文明的补充应该是改善他们无目的发泄的基本方法。
今年圣诞节期间,有关如何对待国外节日和传统节日的争论和反思格外热烈。圣诞前夕,温州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各学校“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该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发这个通知的最根本目的还是希望学校能对传统节日引起重视 ,而非现在这般一味推崇西方节日,“我们也不是一味打压,而是希望学校能进行平衡,西方节日我们可以了解,但不宜太热衷。”
12月24日,西北大学要求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并且在校园内挂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有些学生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自主选择权。但校方认证微博称“应发扬祖国传统节日”。
同一天,湖南几名高校学生身着汉服来到长沙太平街的圣诞活动现场,手举“抵制圣诞节”等标语,呼吁市民回归中国传统节日,理性过节。
这些在欢快的圣诞气氛中似乎有些“另类”,然而欢闹过后再来看这些举动,虽然争议犹在,但反思者越来越多。“这样的舶来节日,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宋先生是一位三岁孩子的父亲,在他的教育下,孩子最先认识的“大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但眼下让他难以接受的是,白胡子的圣诞老爷爷仿佛更有竞争力。亲子班上,老师问每个小朋友圣诞节希望收到什么礼物?孩子带回来的这个问题让宋先生很茫然。
宋先生面对记者的采访说:“小孩子肯定对物质刺激最有印象,难不成我要在对他讲孔子孟子时,也要送给他个梨或者其他木偶玩具?”看着身边的朋友拥入商场把圣诞帽、圣诞袜、圣诞树一样样搬回家,主动把糖果、玩具送到幼儿园,他感觉到了孤独感。
不仅是苹果的“奇妙增值”
宋先生在QQ留言中,给记者复制了这么一句话“圣诞节俨然成了消费、娱乐的另类写照”。
“铃儿响叮当”的欢快音乐回响在各大商场内,一棵棵圣诞树将夜间的岛城装点得流光溢彩。圣诞节期间,各大商家为了招揽人气也推出了各种的促销活动。
12月24日这一天里,苹果成为了热销产品,不少单独包装精美的苹果都卖出了高价,而在香港中路的一家超市内,一种包装精美的日本进口苹果标价98元一个。有一位老者调侃称,打走了“天价月饼”又来了“天价苹果”。而在南京一家精品超市推出的“平安果”销售专区内,最贵的12生肖苹果套盒,售价高达5888元。
这些苹果真的那么值钱吗?相信这背后少不了包装炒作。
商家们绞尽脑汁,而孩子以及情侣成为消费的主角。在李村的一个商场内 ,一些商家向逛商场的孩子发放免费的圣诞礼物,但前提是孩子的家长要购买到一定数额的商品。根据不少家长统计,圣诞节期间,他们的花费三四百元都打不住。
孩子是消费的一大主角,而不少谈恋爱的年轻情侣更是圣诞节期间消费的主体。说起今年的圣诞节来,“90后”的小刘明显感觉很疲惫。
小刘告诉记者,圣诞节跟情人节没两样。“我跟女朋友在一个月前就计划着如何度过这个节日。”小刘说,圣诞节当天因为不放假,他们的活动主要是集中在了晚上,下班之后,她带着女友就开始逛商场,从下午5点半一直逛到晚上9点,期间他给女友购买了圣诞礼物。买完礼物,两人一起来到了一家西餐厅吃圣诞大餐,之后他们又去看电影、K歌,当天两人一直折腾到凌晨三点才拎着大包小包回家休息。小刘细算了一下,一晚上就花掉了一万多元,而这是他两个多月的工资。
采访中,小刘的女友小张也表示,圣诞节期间,各大商场里面,几乎每个柜台都已打出了圣诞折扣,满200元减40元、满1000元送200元等活动极为诱人,“看到了就不想错过,而买着买着,钱就花光了。”
除了实体店外 ,圣诞节期间,电商的销售也同样火爆。虽然无法得知近期淘宝网的具体交易数目,但26日下午,记者看到的淘宝指数的数据显示,“圣诞节”最近七天的搜索指数环比增长71.4% ,而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53.6% ,而“圣诞节”最近三十天的搜索指数环比增长达到了2369.4%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6.1% 。不仅如此 ,圣诞节的喜好排名中,青岛位列全国第16名。
传统节日文化需传承发展
物质需求成为潜力无限的市场,商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利用价值的噱头。但即便是在西方国家,圣诞节的过度消费和过度浪费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警觉和担心。被时尚潮流裹挟的“信仰消费”和“文化集体无意识”更是让教育界人士不安。
谈到被商业化和物质化捧红的“洋节”,再论及传统节日 ,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政协委员杨乃瑞显得颇为激动,他表示 ,自己最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个白胡子外国老头为什么能在历史如此厚重的东方国家受欢迎,我们在教育引导上、商业运作上、舆论宣传上是否有值得反思的东西?”杨乃瑞表示,他计划在明年的两会上提交有关弘扬传统、关注教育引导的提案。
杨乃瑞认为,圣诞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舶来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过圣诞节,这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表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加强,国人也能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国外的节日。另外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一些“洋节”或“人造节”开始被人们改造成了购物节、狂欢节。当然,在这其中,商家的炒作起到推波助澜甚至是幕后主导的作用。
杨乃瑞表示,再反观中国传统节日,青少年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传承群体之一,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前景。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逐渐向好的趋势,虽然西方节日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着较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明显冲突。
但是杨乃瑞认为,很多学校和教师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这个载体进行主题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在对待国外文化国外节日的教育引导上也有待加强。杨乃瑞谈到外地有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出台明文规定限制学校举办相关庆祝活动,他认为这种方式的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这样做的动机却是值得鼓励的。
“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弘扬传统文化,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孩子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很低,这其实与学校及家庭的教育以及社会的舆论引导有关。”杨乃瑞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国外文化国外节日进入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从业者,不宜再推波助澜,而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熏陶,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岛城教育名家侯修圃认为,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对青少年传统节日教育,应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避免填鸭式的空洞、被动的知识灌输。其次,应提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创建家庭与学校双驱动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应构建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完整传统节日教育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学阶段教学需求的传统节日教材。 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 认知、体验和理解,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
文/图 本报记者景毅 徐新东(署名除外)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