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胶澳总督楼华丽堪称小皇宫 曾被称为凶宅

2014-12-01 15:17:53
作者:黄默
责任编辑:苏青

 600×428

总督夫妇的房间

600×450

青岛迎宾馆

600×500

一楼金色大厅

龙山路26号有一栋古老的德式建筑,它的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装饰华美。一百多年前这里是德国人的胶澳总督官邸,一百多年后这里是游人们来青必去的迎宾馆。数不清的达官贵人、国家元首曾下榻此地,饱览美景;又有多少普通人慕名前往,只为追寻历史的印记。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今天的《发现青岛》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座历经百年风霜的老建筑。

总督找来风水先生选址

迎宾馆是胶澳总督楼旧址,因为胶澳总督一职类似于中国地方军队的最高武官提督,所以老青岛人又称其为提督楼,又因为楼体是用崂山特产花岗岩建造的,也有人称它为石头楼。迎宾馆位于如今的市南区龙山路26号,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四层建筑,由德国高级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楼高30余米。这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始建于1905年,历时近三年,于1907年10月竣工,外部装饰有浮雕、雕塑,内部陈设、装潢也极其华丽,设计上更是特别注重安全防范,从外面任何角度都无法由窗户射击到总督卧室内。除了居室以外,还设有大小客厅、书房、大小宴会厅、室内花园等。

建造总督楼的人是奥斯卡·冯·托尔柏尔(又译为特鲁泊),作为时任胶澳总督此前他一直居住在汇泉湾别墅区的一座木质建筑里,据《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记载,那是1898年10月至1899年10月间“一个由德国运来青岛的,可以拆卸的木板房”,托尔柏尔显然对这座简陋的木质建筑不太满意。“身为任期最长的德国胶澳总督,托尔柏尔向往一座堪比香港总督官邸的心情可以理解。”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孙保锋在《青岛:百年传奇迎宾馆》一文中就曾提到托尔柏尔建造新官邸的原因,一方面这座临时官邸的木质结构本身存在隐患,而且过于简陋,甚至还比不上上海犹太富豪们的私家别墅;一方面,身染伤寒的上任总督叶世克就是在这里病逝,这令托尔柏尔总感到郁郁不快。1902年来访的山东巡抚周馥因为看到临时官邸入口处的十字架,深感不安,认为这种“不吉”符号不该装到住宅,也许更加坚定了他迁离这座看似四处透风飘摇不定的宅邸的决心。

据史料记载,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总督官邸与总督府办公大楼是设计在一起的,即建筑的前半部分用于办公,后半部分用于起居。但后来因为没有足够的土地,很难将办公室、会客室、起居室有效地结合,再加上总督个人的反对,致使这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案搁置了下来。直到1905年10月,经过重新选址的总督官邸才在信号山东麓动工。传说,为了官邸选址,托尔柏尔还专门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寻来寻去最终找到了信号山下的这块宝地。

华丽堪称小皇宫

传说迎宾馆是德国设计师按照德国柏林皇宫建筑图纸的原样缩小10倍建造的,尽管对外公布的造价是45万马克,但有传言说,实际耗资已过百万。一位曾经亲临官邸的英国作家这样描述:“建筑的内部同样引人入胜,总共有15个房间,天花板有3米高,还有100多盏铜制灯,众多的壁炉,房间没有一个重样的,所有的家具均从德国进口……”当年在迎宾馆建造时对于工艺要求极为苛刻,前后有4家青岛公司承接施工,都因技术要求太高而被淘汰。听青岛老一辈人说,当时的木工制作护墙板、门窗等,只要德国监工在接缝上能插上刮脸的刀片,就算不合格,要用斧子砍去重新制作。至今一个多世纪,整个建筑内没有一件木制家具因质量问题出现裂缝和变形。建造用的钢材出自德国克虏伯公司,饱经百年风雨从来没有生锈,特别烧制的砖瓦则来自捷成洋行的窑厂,立面则由优质崂山花岗石砌筑。在这样严格的标准下盖出来的总督楼在各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当时香港、澳门的总督官邸。

1908年,托尔柏尔搬入了这座让其引以为豪的官邸,并开始在这里接待来自大洋彼岸的德国宾客。总督府邸豪华堪比小皇宫的消息很快就传回德国本土,托尔柏尔的麻烦也随之而来了。1936年出版的《青岛漫游》一书中就曾记载:“德国某提督居此,但未几就被国会弹劾去职,罪状即为此屋穷极奢华,耗费国币。”事实上,建造迎宾馆的巨额耗费的确给托尔柏尔惹上了麻烦,但他也不像坊间传说的那样,豪宅还没住上几天就被免了职。据留存史料显示,托尔柏尔是1911年才离开青岛的,而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人曾送给迎宾馆一幅托尔柏尔的画像及文字说明,其中记述他“于1898年被任命为胶澳地区野战军的指挥官,并自1911年作为胶澳总督,达到保护地的鼎盛时期,于1911年退休。”由此可见,托尔柏尔的离开是因为年纪大了才退休回了德国,并不是被免职。但因为建造费用超标,建筑总监施特拉塞尔不得不回国面对德国皇家总会计署的质询,他本人的解释是:“由于时间紧迫,无法准确预算具体的建造费用,所以会导致造价提高。”

袁树勋在“金色大厅”为德国总督授勋

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坐镇济南府的山东巡抚似乎和青岛的德国总督就一直没有任何交集,直到1902年,周馥作为第一个与德国总督打交道的清朝官员来到青岛,当时接待他的正是刚上任不久的托尔柏尔。而时隔六年后,1908年10月时任山东巡抚袁树勋则成为了第一位走进总督官邸的中国高官。

袁树勋的这次到访并不是为了恭贺托尔柏尔的乔迁之喜,而是带着清政府的政治任务来的。“这一年的10月20日,袁树勋来青岛访问,是托尔柏尔到车站迎接的,并在总督楼设宴款待。”在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的眼中,袁树勋此行的目的着实可笑,他是代表自欺欺人的清政府来向殖民者授勋来了,就在迎宾馆一楼著名的金色大厅内,袁树勋亲手为托尔柏尔戴上了一等双龙三级勋章。

说完了与迎宾馆有关的清廷第一人,再来看看与迎宾馆有缘的民国第一人。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先生踏上了青岛的土地,并于当天下午前往总督官邸拜访。此时的德国总督已经是托尔柏尔的继任者阿尔弗莱德·梅耶·瓦德克,他也是住在迎宾馆的最后一任德国总督。虽然孙中山只在楼里停留了15分钟,却意义非凡。据瓦德克后来给德国海军部的报告称,孙中山先生“在谈话中未涉及政治问题和当前的中国局势,孙博士在整个用英语进行的谈话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克制,只限于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随后不久,瓦德克到中山先生一行下榻的海滨饭店进行了回访。在这次回访中,中山先生肯定了青岛14年的发展,尤其是造林、港口、道路设施和房屋“给他留下特别印象”,他对德国的教育事业尤其赞赏。

豪华城堡曾被称为凶宅

瓦德克总督一直在这里住到1914年11月,此后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总督楼成为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邸。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日本最后一任守备司令官由比光卫从这里撤走。从1923年开始,这里成为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

德国人离开后,总督楼的主人走马灯一样更换着,但这些主人的运气似乎都不太好,据说有位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在这里住了半年就死了,后来胶东护军使毕庶澄住进总督楼,也交上了霉运。“1925年,毕庶澄带着一妻四妾住进了总督楼;1926年毕庶澄升任海军总长,北伐军北上,毕庶澄进驻上海却临阵脱逃跑了回来,后来就被枪决了。他这一死,他的一位姨太太就在官邸跳楼自杀了,再后来曾住在这里的张宗昌也遭到了枪杀。”鲁海说,一时间这栋昔日代表无上荣耀的豪华宅邸,一下子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凶宅”。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此处成为历任青岛市市长的官邸。而曾在这里居住过的陈中浮、马福祥等人或毁身或病死,无一幸免,就算是当年姚作宾只是在此短住,也被罢了官。1930年,当局认为提督楼的叫法已然名不符实,于是改为“市长官舍”。1932年,沈鸿烈正式出任青岛市长,虽然也曾在此处短住,但很快就搬进了观海一路8号的新居,只将此处用来招待宾客。1934年,在沈鸿烈的倡导下,市长官舍更名为“迎宾馆”,从此结束了这栋华屋近30年的官邸生涯。沈鸿烈还亲笔题写了“迎宾馆”三个字,悬挂于门前。

“其实当年沈鸿烈还在迎宾馆给青岛人做了一件好事!”鲁海先生介绍,在1934年前后,为了能提高青岛的学术氛围,沈鸿烈曾面向全国发出邀请,希望日后有更多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可以在迎宾馆举行。“沈鸿烈曾说但凡有学术会议在迎宾馆举行场地费用全免,而且他会以个人名义在迎宾馆宴请各位专家,同时以市政府的名义请专家们一起去游览崂山,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每举行一次会议,主办方就要派出一名专家在青岛举办一场相关专业的学术讲座。”据鲁海先生回忆,沈鸿烈的这个邀请发出之后效果明显,1934年前后在青岛举行的学术性会议特别多。而沈鸿烈亲手所题的牌匾,也一直挂到了解放前夕,“那字牌本来是镶在迎宾馆正门旁边,解放后就把他写的字取下来了,现在迎宾馆门口的题字,是青岛一位名叫杨北荣的书法家写的。”鲁海说。文/图 记者 黄默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