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理财产品将不再"保本保息" 银行面临转型

2014-12-22 16:32:16
来源:青岛广播电视报
责任编辑:齐东

对很多投资者而言,购买银行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往往与“保本保息”划上等号,但日前,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打破了这一惯例。银行理财自负盈亏,考验的不仅仅只有投资人。

银行理财作别“担保”时代

强大的惯性

银行理财经过了十多年的迅猛发展之后,又一次迎来了监管政策。这一政策也被解读为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终结。

日前,银监会加急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了理财产品的独立性与破产隔离的法律效果,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理财业务中银行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问题,推动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此外,《办法》还允许以理财产品的名义独立开立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等相关账户,鼓励理财产品开展直接投资。

所谓刚性兑付,就是在一款理财产品到期后,即便是产品兑付出现困难,但银行也会给投资者本息。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普通投资者眼中,刚性兑付就等同于“保本保息”。可以说,“保本保息”是不少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宣传重点,很多投资人也都将银行的理财产品视为安全有保障的投资方式,在他们眼中,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保本保息”,特别是中老年投资者都将其作为投资首选。

一度受到追捧的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截至2013年末,银行存续理财资金余额9.5万亿元,同比增长41.8%。而据银监局数据,截至2014年5月末,全国4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0918款,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3.97万亿元。

据了解,目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种类主要包括结构性理财产品、开放式和封闭式净值型产品、预期收益率型产品、项目融资类产品、股权投资类产品、另类投资产品以及其他创新产品等多种类型。尽管产品多种多样,但趋向“刚性兑付”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占比却达到90%以上,结构明显失衡。

有关统计数据现实,银行今年上半年兑付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有66098只,市场预期收益兑付实现率为96.91%,而截至目前,由银行自销的理财产品也鲜有亏本的案例出现。由此看来,也就无所谓刚性兑付了,而在不少理财投资人看来,只要是在银行买的,不看别的,只看收益率,越高越好。

转型的选择

事实上,早在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 中就规定了,银行在售理财产品违规的情况有:承诺收益或者承担损失;夸大或者片面宣传理财产品,违规使用安全、保证、承诺、保险、避险、有保障、高收益、无风险等与产品风险收益特性不匹配的表述。

但现实情况是,各家银行“刚性兑现”仍然屡见不鲜,“保本保息”依然是银行理财的最大卖点。投资者们也乐于相信,承诺的预期收益率与实际的收益率没什么两样。

然而,打破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和“隐形担保,再加上之前坊间热议的“存款保险制度”的陆续出台,无疑都在向投资者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隐形保障即将被打破,未来购买理财产品必然要“自负盈亏”。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风险也越来越积聚。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次新政对理财风险的强化,将倒逼投资者去审视其安全性,一旦银行理财产品失去收益保障,短期内会对投资者心理形成较大影响。未来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不再是高枕无忧了。

此前银监会多次发文规范银行理财,这一次的亮点被业界普遍认为是采取“倒逼”方式促使银行自动转向。据了解,此次新监管办法的核心是着重通过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结构转型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风险。

为降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的比例,此次意见稿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发行预期收益率产品,必须将预期收益率型产品管理费收入的50%计提风险准备金(其他产品为10%)。国泰君安分析师邱冠华解读说,如果商业银行继续大量发行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需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算风险资产、计提风险准备,这一系列规定预示着,今后商业银行再发行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发行成本会有所上升。而根据中金公司的测算显示,理财收入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在1%左右。“商业银行继续发展传统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的动力将大幅下降,商业银行发行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与无期限错配的项目融资类理财产品就成为银行理财的转型选择。”

更温暖的怀抱

未来,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令很多投资人开始掂量其他各种理财方式,期望给自己的资金找到更温暖的怀抱。

听闻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的消息,有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邹女士表示,“现在理财方式这么多,我还坚持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就是因为收益相对有保障,风险也比较低。如果未来收益不确定,同样是自负盈亏,那我还不如选择那些收益率更高的方式了。”邹女士说,自己已经将一部分存款存入了余额宝。而年底股市的回暖,也令众多投资者跃跃欲试。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蓬勃发展、信托投资带来的高收益,以及年底中国股市上演的牛市,似乎正在对银行理财形成包围之势,令各家银行感受到寒冬的冷意。

余额宝的出现,令全国上下为之着迷,大钱小钱都卷入了理财的大潮。互联网金融就这样势不可当地瞬间融入人们的生活。统计数字显示,余额宝在运营15个月内劲揽5350亿元存款,客户总量达到1.49亿人,超过了法国和英国的人口总和。投资者正在将大把的资金投入到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推出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中。

此外,截止到今年的9月30日,中国居民将12.9万亿元的资金投入到高收益信托产品中,令影子银行的业务快速膨胀。自2009年年初以来,中国各信托所管理的资产总额已经激增了逾10倍。

另外,过去六个月上证综指暴涨43%,也在刺激储户将资金投入股市。12月的第一周,中国投资者新开设近60万个股票交易账户,比前一周增加了62%。

如今,中国的老百姓无疑有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终极对策

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现在银行发行的所谓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日趋减少,最多也就是保本型理财产品,而以往被反复强调的预期收益率也从一个确切的数值变为了收益区间的保守估计。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银行理财经理不再将“保本保息”挂在嘴上,而是委婉地表示,“现在银行无法承诺理财产品保本保息,不过就以往的兑付情况来看,还没有出现过兑付风险,可以放心购买。”

某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在看过银监会的此番通知后表示,并没有感觉到太多变化,他说,之前监管部门也多次发布有关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文件,这一次的通知也是在延续之前的政策。但同时,他也表示,其中释放出的转型信号不容忽视。

对于投资者而言,之前部分银行采取类存款的形式运作固定收益类产品,是将超额收益据为己有,同时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则认为,银行推出打破刚性兑付的产品,意味着买银行理财只看收益率的时代结束了,面对收益和风险,投资人在选择产品时应该更加慎重,考虑多方面因素,这也是对投资者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是市场的永恒定律。交通银行的理财经理纪旭光表示,对投资人来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最重要的是关注产品的投向。“那些与信贷、信托等非标资产挂钩的理财产品是不可能保本报息的,而与存款挂钩的理财产品相对安全很多”。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发文谈到,“刚性兑付”一旦成为过去式,毋庸置疑,会给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造成动荡。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好事情,让理财市场重回其本源,而不再与高息揽存之类的擦边球相染。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上只有在收益与风险相匹配时,资金的有序流动才成为可能。而这对于正受困于流动性不足的股市来说,应该是个利好,因为会促使部分愿意承担高风险、享受高收益的资金回流到股市。

记者 叶明思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