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银保产品屡遭投诉 五年投11万只能取出一半

2014-11-14 09:51:04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千竹
说起自己的理财经历,庄女士就气不打一处来。“我在2009年的时候在闽江路一银行网点存款,结果被忽悠买上了保险产品。当时说是一款分红型产品加保险,有10万元的意外保险,我觉得还不错就将保险的受益人写成了孩子。当时销售人员承诺一年交2.3万,交满5年可提,我去年的时候投保满了5年,今年9月份去咨询要将钱提出来,结果被告知这是一款终身寿险,要等到受益人身故后他的继承人才能拿到钱,要知道这样我怎么可能理好几辈子的财?”说到这里庄女士很闹心,“我这5年一共投了11.5万元,可是5年后要提出来的话只能拿到6.9万元,不仅没赚到钱,现在提出来还得赔掉4.6万元,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觉得自己被“骗”的庄女士想将本金要回来,想通过早报这个平台讨回说法。

昨日,记者就此事联系了该保险公司,该公司客户服务部的陈经理表示:“我们与客户初步沟通了解情况后,将查询该客户的保单号和保单信息并查询回访录音,做进一步核实。”本报将继续跟踪关注此事。

记者整理投诉热线18661788392的内容发现,读者均提出银保产品的销售误导问题。在销售过程中,部分银保产品存在夸大、模糊产品信息之嫌,误导消费者使得银保类产品成为金融消费投诉的“高发区”。据保险专业人士介绍,银行和保险公司衍生了一种将储蓄、保障二合一的新型理财产品,这就是银保产品。不过,银保产品并不是纯理财、纯收益型产品。

为什么银保产品此前屡屡被投诉,导致监管部门出重拳治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销售时采用 “避重就轻”的做法,没有跟投资者尤其是老年人讲清楚这是个什么产品,有什么好的和不好的特点,导致一些老年人购买以后以为自己受到了欺骗,从而投诉以致产生纠纷。如果一开始就是明明白白地消费,也就不会有后续那么多纠纷了。

业内人士提醒,一些金融机构在销售产品时,存在信息不对称、条例晦涩等情况,而且金融消费者本身因专业知识不全,容易轻信卖方的口头承诺。值得一提的是,买方想举证十分困难,即便有监控录像,也只有图像无声音。提醒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前,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利用好犹豫期多方咨询,而且在填写个人信息时,一定要亲自执笔,不要让工作人员“代劳”。记者 景虹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