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企从传统行业进军高端市场 转型绿色铸造

2015-01-05 08:58:53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千竹

“国外企业都在比技术和研发能力,国内企业依然在围绕着价格拼‘刺刀’,有的企业甚至砍掉研发经费来降低成本。”青岛机电工程学会秘书长董志强的一番话道出了传统企业的心声。

青岛企业在纺织、建筑、机械工业等传统行业里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青岛冠通市政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通建设”)通过加大新材料应用,从过去一个施工方转型成为一个施工方案的制定者;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丽雅”)通过转型,从过去从事制造羽绒服挂绳的企业转型成为海洋、勘测专业绳缆生产商;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机械总公司”)过去生产传统的铸造机械产品,现在通过建设华通高端装备产业园,打造全球顶尖绿色铸造“产学研”基地,进军高端市场。

上述三家企业过去都在低端市场打拼,企业面临竞争形势特别严峻,这种竞争更多集中在价格层面,导致企业利润很低。通过转型高端市场,这种竞争由过去的价格层面转向技术和人才层面的竞争,转型成功的企业不仅利润大幅提升,企业品牌、技术、人才的建设也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海丽雅:转型专业领域绳缆市场

最让海丽雅集团副总经理郑文娇自豪的,就是公司产品为国家海洋科考船“大洋一号”和“蛟龙号”潜水器定向研发了一系列“蛟龙”品牌海洋专业绳缆。作为一家有着92年历史的企业,海丽雅始建于1922年,是中国建厂最早的专业织带、特种绳缆生产厂家。

海丽雅原本是制造传统服装挂绳的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单一的挂绳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海丽雅酝酿转型,目前,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转向海洋、勘测等多个领域中,实现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

郑文娇表示,过去挂绳产品每米几角钱,现在的海洋特种绳缆每米上千元;过去企业单个工人产值在三四十万元,工人很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工人比原来少多了,通过研发制作高附加产品,单个工人产值达300多万元。

目前,海丽雅建立了青岛首家安全应急体验馆。郑文娇表示,过去人们对于安全、避险、应急等方面的知识只是通过书本来学习,建立这个体验馆,配套海丽雅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安全应急自救产品,能够让人们实地体验到厨房火灾模拟、高层楼宇逃生演练、地震逃生演练、119模拟报警等模拟演练项目。

对于2015年的发展,郑文娇表示,海丽雅将以建立“基地”为契机,以现有产业集群为基础,将公司整体发展构架确定为“一个基地,两个重点,三个中心”。其中,“一个基地”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特种绳缆与应急安全产业研发推广基地”;“两个重点”为“加大特种绳缆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加快安全文化产业建设的步伐”;“三个中心”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应急安全产业研发推广中心”、“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安全教育培训交流中心”、“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特种绳缆研发推广中心”。通过多方面的推动,打破部分产品被国外公司所垄断的局面,使海丽雅的产品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冠通建设:转型施工方案解决者

投资、设备、施工与建材是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冠通建设一直在扮演着“施工队”的角色,在传统的建设行业中,冠通建设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在冠通建设董事长唐贞国眼里,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停留在眼前,要有更高的目标,而建设快捷畅通的交通一直是唐贞国的梦想,也是冠通建设所信奉的守则。

冠通建设从企业的发展路线着手,打破“施工队”的模式,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唐贞国介绍,公司使用的建设材料主要是黑白两大系列产品,其中黑产品主要是沥青,白产品为水泥、钢筋混凝土等。在新材料的应用中,企业加大研发力量,通过废旧沥青的循环利用技术,大幅节省了原料的投入,实现节能减排。冠通建设通过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新材料的应用与开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企业的转型步伐,真正使企业从经营模式上实现从“施工队”向施工方案解决者的角色转换。此外,企业通过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相继承接菲律宾、巴基斯坦、南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工程项目,实现“多条腿”走路。

对于2015年的发展,唐贞国依然将产业升级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思路,他表示,将更大地发挥企业的创造力,通过做好企业来回报社会、造福员工。在让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让城市的道路更加平坦、畅通。

机械总公司:转型绿色铸造

2015年一季度,被誉为“中德绿色铸造产业园”的华通高端装备产业园中,海纳特钢工厂将进入试生产阶段,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主要以高端铸钢件为主,并全面引入德国管理和技术。在国内铸造行业专家、德国铸造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该项目的投产将成为机械总公司发展绿色铸造新的里程碑。

产业园将建一个绿色铸造研究院;两个中心——接单中心和培训中心;三家绿色铸造工厂——特钢、铸铁和铸铝工厂;多家中德绿色铸造装备合作企业,全面转型“绿色铸造”。多年来,机械总公司逐步探索出一条从传统制造企业转身“高端”制造的新思路,形成绿色铸造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实现从进行单机制造到设备“成线成套”的转型新思路。

铸造行业是个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目前,中国拥有铸造企业3万余家,但多数企业规模较小。2013年10月,工信部发布《铸造行业准入公告管理办法》,将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铸造行业的整体节能减排。而通过该项目,机械总公司能够通过“绿色铸造”转型形成中国铸造行业的示范效应。

按照规划,产业园将建立绿色铸造研究院,吸引国际高端铸造技术和人才聚集,开发绿色铸造技术,成为园区的“大脑”;绿色铸造工厂将以环保节能和智能制造为特色,形成中国绿色铸造工厂的新标准;多家中德绿色装备合作企业将为铸造工厂提供先进的铸造设备。

产业园整体建设将分为三期进行,一期项目在2016年完成,将为整个产业园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为积极推动“绿色铸造”的发展,机械总公司将在一期项目中建设研究院的绿色铸造产业标准研究所、绿色铸造行业发展研究所、绿色铸造节能技术研究所;以市场为先导,为了掌握市场资源,建设全球接单中心;为了做好人才储备,建设技师培训中心;为建设特钢工厂,并进行良好的运营;根据目前签订的合作协议,成立造型设备公司、砂处理设备公司、清理设备公司并扩大现有除尘设备公司的经济规模,联合合作企业的技术部门将在研究院成立对应的专业技术研究所并建立铸造工艺软件研究所,利用软件进行各种铸造工艺的管理。

产业园二期项目在2018年完成,将对园区进行升级并进一步提升“绿色铸造”产业水平,在研究院成立铸造机器人研究所和数字智能化工厂研究所,使其成为“绿色铸造”产业自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权威机构并指引行业的发展;复制特钢工厂模式,将建立铸铁工厂,以扩展产品领域;进一步完善绿色铸造装备产业链,成立熔炼设备公司、制芯设备公司,并在研究院成立对应的专业技术研究所。为了顺应世界技术的发展潮流,还将发展3D打印在铸造领域的应用并成立相应的合作公司;到2020年整个产业园项目完成,形成较为完整的“绿色铸造”产业体系。 本报记者 李淼通过转型高端市场,青岛企业品牌、技术、人才的建设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图为正在建设中的“中德绿色铸造产业园”。

做好服务企业这篇文章

12月31日,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按往常惯例整理2015年新年第一天将要实施对企业有影响的新政。谁也没想到,对企业具有直接影响则来自晚上新闻联播播发的新闻,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提高了一些产品的退税率,取消降低了一些产品的退税率。

因元旦放假,报纸休刊,我们利用报社互联网新媒体向企业传播这一消息的详情,公布每个涉及到产品的具体退税率,消息一经发出,便被大量转发,阅读量是粉丝量的十倍以上,同时还带来了大量新粉丝的关注。

我们想到这一消息会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但没想到会受到如此程度的关注。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在同质竞争下,纸媒受到了严重考验,唱衰纸媒的声音此起彼伏,特别是在2014年一些报纸关停,更是加剧了对纸媒前途的担忧。对于立足企业,服务企业的周刊,我们也将在思考,改变,创新,以适应并引导读者的读报需求。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宣传效果给我们启示,甚至说是信心。那就是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永不过时,也永远有市场。作为定位为企业沟通交流平台的《企业周刊》,在2015年经济新常态下,继续立足企业,走进企业,服务企业,做好为企业服务这篇文章。

做好服务企业这篇文章,我们将改进文风,向企业解读传递有价值的政策内容,行业动向,产业趋势。我们将用专业的精神,反应企业的呼声诉求,传递企业的创新举措,颂扬企业的优秀成绩,推介企业人物,树立企业典型。

做好服务企业这篇文章,我们将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报纸、网络、微信、微博……多平台联动,适应并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我们将适应读者新的阅读诉求,读图时代,我们将创新模式,用更加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为读者提供更为好懂易读的阅读形式。

做好服务企业这篇文章,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进企业,拓宽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报上文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走出去引进来相互动,打造企业与企业间更为广泛的交流合作平台。

《企业周刊》编辑部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