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外贸精英改学种菜 青岛家庭农场超五百家

2015-01-22 08:16:49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亚麦
\

和同龄人比起来,青岛地九山村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立强的选择格外与众不同。通过读大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又通过创业实现了从都市到扎根乡村的蝶变。从当初为了孩子吃得健康和安全而投身农业,到如今已经拥有几百亩地的农业基地。徐立强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都市白领到家庭农场主的华丽转身,诠释着都市“新农民”的生态农业探索之路。 青岛晚报/掌 上 青岛/青网 记者 李沛

意外转行

外贸精英投身农业去种菜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也第一次让普通人把目光聚集在了食品安全领域,徐立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那时还是外贸公司经理的徐立强刚当上爸爸,想到自己的孩子吃到的食物可能含有农药残留,他就觉得十分不安。为了让全家人都能吃上放心的蔬菜,徐立强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他把自家的田地开垦出来,种上大白菜、生菜、菠菜等绿叶菜,专供全家人吃。自己种的菜全家人吃不完,徐立强还会送给亲朋好友们共同品尝,大家都对徐立强的蔬菜赞不绝口。受到亲朋好友的鼓舞,徐立强又在小院里养殖鸡鸭等牲畜,将自给自足的范围拓展到了所有生活必需品。

促使徐立强把兴趣爱好变成终生事业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2009年,恰逢全球性金融危机,外贸行业整体不景气,面对所供职的韩资公司日益惨淡的业绩,徐立强想到了转行,并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态农业,把原先的“小打小闹”变成自己的事业。徐立强告诉记者,“虽然我一直从事的是外贸行业,但是对于农业并不陌生。 ”徐立强在城阳夏庄附近的少山长大,那里也是著名的崂山杏产地,徐立强的祖祖辈辈都在少山种植果园,从小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之下,徐立强对种植业有着天生的亲切感。

从白领转行当农民自然需要很大的勇气,父母和妻子的支持让徐立强更有信心。妻子对他说:“你就放心干吧,我的收入还可以支撑全家人的生活。 ”父亲也鼓励他:“我和你妈妈在种植方面都很有经验,我们支持你。 ”有了家人的鼓励,徐立强更加有信心。但想要开始一番事业,除了信心之外还需要前期投入。当时的徐立强并没有太多的积蓄,但要把自己想象中的生态农业发展起来还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徐立强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他把自己的婚房以60万的价格卖出,筹得了第一笔创业资金。

\

绿色种植

动物和植物自然循环模式

辞了工作、卖了房子。摆在徐立强面前的就只有创业这一条路,他开始精心打造自己的生态王国。尽管对农业充满兴趣,但真的把它当作一项事业的时候却并不那么容易。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徐立强开始建设自己想像中的那个生态农场。他把种植基地的其中一部分用于养殖梅花鹿,其他区域则种上了白菜、菠菜等绿叶蔬菜。用梅花鹿排泄出来的粪便用作绿叶菜的肥料,再把部分绿叶菜当作饲料喂养梅花鹿,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循环链。之所以养殖梅花鹿,徐立强也有自己的考虑。他听说市面上鹿茸的价值比较高,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说更加适合投资。

再美好的愿望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我们的父辈主要是凭着经验从事农业,这样也未尝不可,但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标准化道路。”创业之初,徐立强就深深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买来种植方面的书籍研究,为生态农场里的各个生产环节都立下标准,无论是对帮助自己的父母,还是平时雇用过来的工人,徐立强都会嘱咐他们一定要参照标准作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立强的农业种植标准化策略也为他迎来了大客户。在一次重要的招投标中,徐立强凭借着十多项技术上的专业资质在众多竞标者中脱颖而出,又接二连三拿下众多大客户。有了订单的保障,徐立强可以更加安心地研究蔬菜种植技术。

创新创业

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率

一转眼已经是创业的第六年了,徐立强的生态王国从最初三十多亩扩大到了现在的几百亩,并且加大了对种植业的投入。在与土地打交道的岁月里,他也从一名生态农业的新兵成为了如今的半个农业专家。 “干长了会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 ”徐立强告诉记者,每天他都会发现自己农场里的新变化,由于长期的精心护理,他几乎已经摸清了每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那一些喜热,哪一种喜凉,什么时候应该移栽到大棚里了,徐立强现在对这些都门清。

在种植方面,徐立强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控”。为了种出最优质的蔬菜,他多次登门拜访农科院专家请教,还把专家们请到农场里,为自家生态农场里的宝贝看病。徐立强热情地邀请农科院专家们来生态农场里实验最新育苗的品种。 2014年,徐立强的农场里又迎来了两个“大块头”——高效温室。区别于普通的温室大棚,徐立强引进的大棚有着更高的技术含量,改变了以往大棚的低矮简陋,变得更加宽敞明亮,另外还可以实现自动喷淋、通风等功能,内部还可以使用中型农用器械,解决了冬季蔬菜的种植难题。 “我总是觉得,如果我连菜的质量都无法保证的话,那又怎么能让别人放心吃呢。 ”直到现在,他每年都会定时把农庄里的土壤、水源带到农科院化验,看是否能达到种植标准。在徐立强看来,现代生态农业是在不破坏环境,不违背自然规律,用现代的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农业机械生产健康高品质的农产品去回报客户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国外家庭农场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几个人就能管理数千亩的种植基地,我的农场跟他们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呢。 ”徐立强告诉记者。

再多一些农业品牌

2014年对徐立强来说是一个丰收年,靠着常年供应大客户以及积累下来的家庭会员,种植基地里的蔬菜已经不愁销路,徐立强的收入比以前上班时翻了好几倍,让全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妻子辞去工作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并且在去年为全家人添了一个新成员,儿子的出生让徐立强更加有干劲。如今,扎根在城阳和即墨的乡村,拥有几百亩的生态种植和养殖基地,有了一对儿女,徐立强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从小生长在少山的徐立强还有一个心愿。少山是青岛著名的杏产地,有着上百年的种植历史。但少山杏在市场上却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水果,这也让徐立强感到十分惋惜。徐立强希望家乡的特产也能像马家沟芹菜、胶州大白菜一样美名远扬。他已经注册了名为“关公爷”的少山杏品牌,并且已经在少山上开辟果园进行批量种植。

\

家庭绿色农场成农业试验田

像徐立强这样投资家庭农场式生态农业的人越来越多。记者从商务局和农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数量已超过500家。家庭农场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或家庭成员为主要投资、经营者,通过经营自有或租赁他人承包的土地、林地、山地、水域等,从事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据了解,我市已正式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中,莱西市数量最多,超过150家,其他区市依次为即墨市、平度市、胶州市、青西新区和城阳区。

最新规划

从地头到餐桌的国际标准

作为按照国际标准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市《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和《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规范》青岛地方标准,规定了新鲜蔬菜生产环境、种植、采收、包装与标识、储藏与运输以及生猪饲养、屠宰、入市备案、查收换证、批发与零售、消费、追溯、召回、管理体系全产业链安全的技术管理要求。

生产

产品出产地须有凭证,产地准出就是“菜篮子”商品生产者凭有关凭证方可出厂、出园、出栏的产地准出制度。采用与国际同步的农场管理“六统一”标准(即统一供应种子、统一使用农药、统一使用化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收、统一配送)。据了解,我市将在2016年前实现标准的统一。

流通

合同订单约束生产者。凡进入我市市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销售的蔬菜、生猪肉(逐步扩大到牛羊肉)、养殖水产品等,必须附带由当地生产主管部门或生产企业等出具的产地准出证明或质量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方可准入。

追溯

与外市合作异地追溯,实现肉蛋菜来源透明化。

召回

对于可能或已产生安全危害的新鲜蔬菜产品,责任方应按《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召回程序。

让国际标准成为新常态

——访市蔬菜副食品办公室主任姚新

市商务局提出用外贸标准办内贸的工作思路,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借鉴出口农产品运行模式、监管方式和国际通行做法,运用到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中,确保广大群众吃上放心肉菜。 2014年1月,青岛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提出按照国际标准提升青岛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是推动质量优、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出口到国外,更重要的是将出口标准的农产品带上市民餐桌,以满足广大群众安全消费需求,并使之成为一种新常态。

2014年3月,市商务局组织专家制定出台了《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这也是国内首部涵盖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管理的规范标准,从农业生产、土壤、种子,到流通环节、包装、运输、召回等环节,将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提升到国际标准。

“菜篮子”与国际接轨离不开载体建设。市商务局注重加强农贸市场建设,每年新改扩建15处农贸市场列入市政府市办实事,让农贸市场从软硬件上达标,并且在每个新建、改扩建的市场里都设有食品安全检测室,使之成为“菜篮子”国际标准提升的重要载体。

市商务局还加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已发展到直采直供、订单销售、共同配送、网络招投标和电子商务5种业态,区域、农超、农社、农餐、农校等10种对接模式,“周末车载蔬菜进社区”活动受到社区居民一致欢迎,拓展了市场拉低了价格,达到“利民、惠民、便民”,同时,将用两年时间建立全市“农超对接”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以及企业诚信体系,落实国际标准。

2014年青岛“菜篮子”迈向国际标准的实践,契合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安全需求,符合民生保障和社会发展趋势。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市“菜篮子”国际标准提升计划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将主动适应和落实新常态,巩固和推进现有的工作成果,以群众需求作为我们的第一信号,开拓创新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迈上新台阶。

菜篮子1.7万吨

自2008年开始,我市连续组织开展“车载蔬菜进社区”销售活动,截至2014年底,市商务局共组织了192家蔬菜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市区226个社区开展活动,累计销售蔬菜1.7万余吨,减少流通费用10%以上,拉低同类商品销售价格8%以上,节省居民消费支出近500多万元。

50处直销点

根据《青岛市社区惠民农产品直销点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全市50处社区惠民农产品直销点已基本建成,计划2015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再建设30处社区惠民农产品直销点,全面推进“农社对接”立体化发展,进一步丰富对接平台载体。

950辆配送车

建立扶持激励机制,优化“农超对接”基础环境。投资1.7亿元,扶持利群等骨干流通企业率先发展。争取资金扶持,配发保温设施,支持蔬菜批发大户加大蔬菜内调外销工作力度。全面落实“绿色通道”政策,全市“菜篮子工程”配送车达到950多辆,每天配送鲜活农产品3000吨以上,商场超市9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消费领域。

10亿元配送额

建立立体对接机制,提高“农超对接”工作成效。“农超对接”已逐步拓展到了直采直供、订单销售、共同配送、网络招投标、电子商务等5种业态10种模式。每天通过“农超对接”合作机制调入、外销的蔬菜达到了近5000吨,占到蔬菜内调和外销总量的70%。年均配送总额近10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1亿元。

19处出口专柜

市商务局按照市政府 《关于加强 “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和“菜篮子”国际标准提升的要求,出台了《做好出口农产品直销专柜(区)建设试点的意见》,首先在市南、市北、李沧、城阳、黄岛、开发区和胶州市等区市的重点商场超市,开展出口农产品直销专柜(区)建设,充分发挥出口农产品对“菜篮子”商品质量的示范作用,带动我市鲜活农产品标准提升。目前,九联集团、康大集团等7家出口企业,已在我市佳世客、利群、维客、麦德龙等商超、批发市场,建立19处出口农产品直销专柜,涉及猪肉、牛肉、蔬菜等7大类100余个品种。目前,出口专柜销售运行良好。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