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的红席子:所谓“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婚庆嫁娶、喜庆节日都离不开一炕红席。那么红席是怎么来的?泊里的老席匠们都把孙膑当成红席的创始人,是祖师爷。相传战国时期,孙膑遭庞涓陷害,流浪并寓居于泊里一带,生活穷困、身无长物,便用当地广泛种植的高粱秸秆 ,亦称秫秸 ,劈成篾子编成席子使用。因其膝伤未愈,编席时鲜血滴在席子上便形成了红白相间的颜色。为了纪念孙膑,百姓按孙膑的方法编席铺在炕上,并把这种席子叫做红席。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青岛30路公交车创新服务获赞 计划将投影内容与台东特色融合
青岛调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 首批两处房源可选择
青岛推出端午主题文旅活动 邀市民游客共赴山海之约
外地游客点赞青岛地铁 被这座城市暖到了
深度报道 更多 >>
青岛九大海水浴场:都是“顶流” 各自精彩
《人民日报》关注青岛:有了“放心消费地图” 消费维权更便捷
全国避暑旅游路线发布 崂山风景区、即墨古城上榜
“谷子经济”愈发闪耀 如何打造青岛版LABUBU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