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这个话题,在当下中国恐怕仍属于“难以启齿”的问题。而近日,牛津大学历史学高级研究员法拉梅兹·达伯霍瓦拉(Faramerz Dabhoiwala)来到中国,和读者们“谈性说爱”,话题中不乏“小三”等当下热门的社会现象。
男人更好色还是女人更好色?
关于“人的性欲”的问题,在西方大部分时间里,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女性的性欲望比男性更猛烈一些”。达伯霍瓦拉说,《圣经》里面是这样写,很多古典文学里面也是这样写。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欧洲普遍的认识是这样。而这种观念背后所指的是人们认为“性欲是人类深处的一种东西,是让人堕落,腐蚀人的一种坏的东西”。
“因为女性在身体上,在心理上比男性更为软弱,所以她们更难控制内心的这种迸发。过去大家都这么说,但是现在人们肯定知道这是错误的。之所以过去有这样一个观念,是因为那是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是很难发表自己声音的,这种说法是男性的一种幻想。”
18世纪,也就是达伯霍瓦拉所说的“第一次性革命”时期,西方女性第一次发表自己的声音,她们通过发表作品、出版书籍等手段,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去谈“性”和“爱”。于是她们提出,这个观念不对,一直以来都是男人追求女人,女人是被追逐的对象,这应该能够证明男人比女人更为好色。很多男性也开始觉得这个观点是对的,男人的确是应该比女人更为激情迸发、有更强烈的欲望。所以18世纪,男人们也想寻求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一点,来证明男性的欲望比女性强。
达伯霍瓦拉直言,现在很多人说的“男性的欲望比女性强,并且很多科学研究能证明这一点”都是胡扯。因为“性”的观念总是尊崇社会的一些“潜规则”。30年前大家说到“性”的时候可能是为了繁殖后代,而现在大家不是这样。“我想说科学发展方向其实是尊崇社会上的一些潮流和规范的。关于男性和女性哪个更为好色,我们的确是没有办法知道的,因为这的确是一种社会上的观念,不是本身自然就有的东西。”
说到男女情欲的问题,不能不提到最近在国外异常火爆的《五十度灰》。《五十度灰》是英国女性作家EL·詹姆斯所写的小说,该书及由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最近在西方热度颇高。“我觉得《五十度灰》的成功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文化现象。”达伯霍瓦拉说:“即使是在十年前,也很难看到那么多的西方女性,不论年龄大小,在公交车上、火车上、地铁里这么肆无忌惮地读这样劣质的、过分夸张的软色情文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女性拥有,或者说觉得拥有更多自由来探寻并公开表达她们的性观念的重要例证。这本书可能很糟糕,但是其受欢迎的程度,可以说是一个女性性赋权的信号,而这,是一件好事。”
“小三”横行是因为缺乏平等
“性自由”究竟给现代人带来了什么?这些影响都是好的吗?达伯霍瓦拉说,这种影响很难判断好坏,但他持乐观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让人能够拥有性自由,让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的身体,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它给人带来幸福,而我觉得生命、生活最终的目标就是幸福。其它方面的自由也是这样,宗教的自由、政治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自由不是一件那么容易得到的事情,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仍然觉得‘自由’是非常好的。”
性“自由”了,会否带来“混乱”,如“小三”、“情妇”等?达伯霍瓦拉认为,“小三”的存在正好说明了性的不自由不平等。“东西方在这方面的确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比如18世纪就是男性获得了性自由,而女性没有,所以当时西方出现了一大群情妇、交际花、名妓这样一个阶层。但是我觉得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性自由的本身,而是性的不平等。在西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地位提高、‘女权’思想的传播,卖淫这种行为与19世纪末相比大幅度下降。所以我觉得解决‘小三’的根本方法,应当是男性和女性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以‘平等’的方式来生活。”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