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灰霾最多的时候竟然不是近几年,真是出乎意料!”26日,由荔湾区环保局主办,广州市绿点公益环保促进会协办的霾科普活动在陈家祠广场举办。
活动中,志愿者采用著名灰霾专家、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教授吴兑的研究结果,以图表的方式向市民展示了广州过去50多年的空气污染历史数据。数据显示,广州灰霾最多的时期集中在上世纪80—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到达顶峰,而进入21世纪以后,灰霾年均天数却是呈下降状态。
四成受访者会正确识别雾和霾
科普活动中,志愿者设计了雾霾知晓率公众调查问卷,悬挂在陈家祠志愿驿站的门外,通过看图纠错的方式,来调查市民对于雾和霾现象、空气污染基础知识的知晓率。
问卷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为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空气污染什么时候更严重,十年前还是现在;通过图片辨识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图片显示的天气状况,是否有污染。
据统计,共有147名市民参与问卷调查,其中33.3%的市民正确回答出“霾是古代便产生了”,而66.7%的市民则错误的选择了“霾是工业时代产生”。
17.5%的市民正确选择了“10年前,广州空气污染更重”,82.5%的市民则认为“现在的空气污染更重”。
而正确选择出图片中“什么是雾”、“什么是霾”的市民,仅有44.2%。
上世纪80—90年代为广州灰霾多发期
同时,志愿者在现场展示了一张特大的广州市50年空气污染历史趋势曲线图,还在相应年份,配搭了展示当年天空景像的历史图片。
图表数据显示,1960年前,广州市出现轻雾日和雾日的天数比霾日的天数多。然而,自1980年起,霾日的天数就不曾被超越。负责人晏磊提到,“霾大量的出现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90年代达到顶峰,而现在其实是有逐年下降的态势。”
广州市绿点公益环保促进会的志愿者根据吴兑的研究,按照年份寻找历史照片,发现在上世纪80—90年代,天空中出现灰霾的几率非常高,与趋势分布有着比较好的科学重合。晏磊表示,关于灰霾是现在才有的产物,以及灰霾现在比以前更多,污染更强等误解,在这张趋势图前能够得以澄清。
“根据吴兑老师的成果,我们也去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在经济拐点时期霾日的天数变化很大。”晏磊介绍,以1998年到2002年的经济数据为例,当时广州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有逐渐下行的过程。“1998年广州的房地产市场还是非常火爆,但到了02年,楼价也跌到了谷底,”他认为,“可以发现,霾的下降和经济数据的下降是有一定关系的。”
在研究中,志愿者发现,粤港两地于2003年便已合作发布珠三角区域空气检测数据。“广州市乃至珠三角在空气污染治理工作上,破题较早,2003年已非常重视,曲线图中也可以看出,控制成效显著。”
环保志愿者希望市民可以理性看待灰霾天气和大气污染状况,能够理性支持政府相关治理大气和减少灰霾产生的各种调控措施,同时加强环境知识的学习,争取能够自我减排并懂得自我防护。
能见度<10km相对湿度<95% 可判定有霾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曲线图是由著名灰霾专家、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教授吴兑,根据广州观象台从1950年代开始的每日历史气象数据记录,结合自己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反推出半个世纪以来,广州市每一年乃至每一天当日雾或霾情况的综合趋势所绘制而成的。
作为我国最资深的大气物理科学家之一,吴兑对雾和霾等天气现象,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观测和研究。1988—1989年,吴兑携带当时最先进的安德森九级采样器,在华南三省进行了大范围PM2.5采样工作,采样地点最远甚至到了西沙群岛。
2003年,吴兑所在的广东省气象局,在如今的南村碧桂园,建起了我国最早的霾观测站。利用国际最先进的采样仪器,对霾的天气状况以及当日PM2.5状况,进行了长时间有规律的观测和监测工作。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地监测,吴兑发现,如果当天能见度小于10km,相对湿度小于95%,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那么必定能测出较高的PM2.5浓度值,判识为霾。
而同样的视障和天气情况,在相对湿度95—100%之间时,造成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