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临终关怀护工易流失 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大

2015-05-20 15:23:04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亚麦

临终关怀是指医务工作者对一些患绝症的晚期病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给予相应医疗、心理疏导、生活的护理,使他们减轻痛苦及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走得安宁、舒适和有尊严。

作为临终关怀的护工,这一特殊群体除了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之外,还要面对更大的心理挑战。在政府不断加大对临终关怀机构投入与支持的同时,护工的流失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天工作12小时”

50岁的张新芹 (化名)是我市一家老年护理院的临终关怀护工。

她的工作并不复杂,每天上午7点,准时出现在这家护理院的病房里,和值夜班的同事完成交接工作,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七点半左右,是老人们的早餐时间,她需要把稍微能够自理的老人抱到饭桌前,再去给其他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喂饭。半个多小时后,待老人们陆续吃完饭,她依次收拾完餐具,将老人重新抱回床上。接下来便是最费体力的工作:帮老人翻身。由于该护理院是分区负责,一个护理员通常要负责几个片区,待张新芹将自己片区的老人全部翻完身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以后。她重新回到第一处病房前,给老人洗脸洗手,检查大小便,一系列清洗工作完成后,将近中午12点。

中午稍作休息,她草草吃了几口饭,下午还要将上面的流程再度重复一遍,直到晚上7点。

天色已晚,轮班的同事到岗后,张新芹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

“一份与死亡打交道的工作”

临终关怀护工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必须要与死亡打交道。

上午十点,正是护工一天工作较繁忙的时刻,记者随护理院负责人赵芳来到该护理院三楼临终关怀病房,一间能容纳四张病床的房间一般安置三位老人,其余的空间用来摆放一些临时用品,病房不大,但打扫得干干净净。

“大妈,还认得我吗?”赵芳凑到一位老人跟前,热情地打着招呼,并为她掖好被角。老人基本丧失语言能力,勉强地笑了笑。“这已经算不错的了,你看其他几位基本都已经意识模糊,认不出人了。”走出病房,赵芳轻声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她曾作为护理员在该院工作了近5年。

为了能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护工在做护理时,一般会用手摸摸老人的脸,或握握老人手,拍拍老人背,甚至会亲吻老人的额头、面颊。通过这些亲昵的动作,给他们带来抚慰。

相处久了,护工和老人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感情,而这些感情往往让护工在面对他们离去时有些难以接受。院长谭美青透露,一年去世一百多人,会令护工抑郁很长时间,有的护工甚至因此辞职。

“最头疼的是和家属打交道”

病危以及失能老人大多处于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状态,翻身等基本动作需要护工来协助完成,在市北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共有30多名护工,基本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年龄大多四五十岁,有的是退休的,有的是从其他企业转过来。这三十多位护工要轮班完成一百多名老人的护理工作。其中每个老人一天便要翻六次身。“一次是几个老人,有的老人比较重,还有的会反着使劲,对体力是一个挑战。”负责人赵芳说。

然而,每日繁重的体力挑战还是其次,最令护工头疼的是和这些老人的家属打交道。

范女士最近就让一件事折腾得睡不着觉。“我明明夜里给他翻身了,给他垫了一个枕头,他的手肿了可能是动了一下枕头弄到一边了,可是家属坚持说我没照顾好老人。”一大早,范女士便来到了院长办公室,说到动情处不禁流下了眼泪。

“就是觉得委屈,想讨个说法。”走出办公室,她还站在门口不肯离开,因为抽泣两肩不住地耸动,委屈得像个孩子。

“心理强大一点的会觉得我做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但是有一些可能比较敏感,可能觉得别人委屈她了,她就受不了,反正这一方面的矛盾挺多的。我们大多数时候不是在照顾老人,而是在照顾家属。”赵芳说。

对于常年从事临终关怀护理的护工来说,被家属指责照顾病人不周并非特例,甚至还会有专门拿老人来“碰瓷”的人。当然,工作中也并非总遇到难缠的家属。令范女士感动的是,仍有一些家属会对她们工作中的一些疏忽表示理解,探望老人时会给她们送来水果,并说声“谢谢”。

“护工群体不稳定,流动性大”

在记者询问 “目前一共有多少位护工”时,负责临终关怀日常工作的赵芳有些犹豫:“大概有三十多位吧。”想了想,她又补充了几句,“这个数字不固定,进进出出的大致是这样。”

护工的流动性在临终关怀机构并不鲜见,工作量大自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目前,红十字老年护理院护工工资每月大概在三千元左右,在护工行业属于正常水平。护工采取轮班制,上12小时后可休息一天,“工资待遇并不是护工离开的主要原因”。

临终关怀作为一项特殊的护理工作,面对的群体为病危的老人,包括医疗人员、护理人员等护理的内容比较多,“有的老人可能两个小时一翻身,到了临终这一段时间,老人心脏不太好,需要你勤给他垫一下,让他翻身,还有一些肺不好憋气的这种,反正吃喝拉撒睡等事无巨细,都需要根据老人的病情来给他护理。”

面对老人的离世、病人亲属的指责,都会使护工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记者从市民政局以及临终关怀机构了解到,我市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护工的心理疏导,大多数情况,只能依靠护工自身进行。“现在临终关怀并没有统一的体系,护工的招聘和具体的临终护理工作一般由临终关怀机构自主决定。”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说。

“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护工流动性比较大,可能会人手不够。”由于采访的当日上午还有两位老人要入院,负责人赵芳只得匆匆结束采访,与护工一同接待前来的老人与家属。此时,护工几乎都在病房中忙碌,空荡的走廊里偶然能见到赶来探望的病人家属。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