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办法扩容在即 强化资本约束红线

2015-06-15 08:36:53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千竹

\

\

日前,中国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通报我国保险业启动偿二代建设以来的工作进度后透露,不管银行间市场债券的发行,还是优先股及海外资本工具,业内都在探索且有阶段性进展,而保险公司发行优先股的具体细节方案近日有望出台。 

而且,“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我国保险业近年来大力推进偿付能力监管改革,完成了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简称“偿二代”)主干技术标准的研发工作。同时,强化资本约束,拓宽资本补充渠道,行业偿付能力稳步提升。

强化资本约束红线

2012年3月,我国保险业正式启动偿二代建设。2014年末,顺利完成了偿二代17项主干监管规则的研制工作,并于2015年初正式发布,同时保险业进入偿二代过渡期。

目前,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风险具有多样化、复杂化和变化快的特点。

前述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保监会根据行业发展和风险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标准,采取监管措施,防范公司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偿付能力风险,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刚性约束,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

针对公司层面的偿付能力风险,2014年,保监会对外发出13份偿付能力监管函。其中,责令公司提交偿付能力不足预防计划1家次,限制投资范围5家次,暂停增设分支机构3家次,停止开展新业务2家次,行业通报批评5家次。

对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公司和分类监管评级为C、D类的公司,采取了责令增资、停止增设分支机构、停止新业务等严厉的监管措施,及时防控行业风险。

此外,针对行业层面的偿付能力风险,如高现金价值产品风险、投资性房地产风险、利率保单利差损风险、证券及信托等投资的资金运用风险等,保监会数次出台有针对性的监管规则。

偿付能力充足率数据和分类监管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全行业仅有1家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连续4个季度偿付能力全部达标,且2014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处于充足II类(即偿付能力充足率大于150%)。

保监会根据行业发展和风险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标准,采取监管措施,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

完善行业资本补充机制

按照“资本约束管住管好,资本补充放宽放活”的原则,2014年,保监会在强化资本约束的同时,不断拓宽行业资本补充渠道。

前述负责人称,受保险公司盈利能力提高、资本市场向好、公司外部融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行业资本溢额大幅增长。2014年末全行业资本溢额为7207亿元,较年初增加3199亿元,增幅79.8%。与此同时,保监会对127家保险公司基于2014年末的情况开展了分类监管评价,按照公司的风险由低到高依次评定为A、B、C、D四类。

评价结果显示,A类公司有43家,B类公司有79家,C类公司有3家,D类公司有2家。其中,风险低的A类公司较年初增加了7家,风险严重的D类公司较年初减少了2家。

该负责人表示,按照“资本约束管住管好,资本补充放宽放活”的原则,2014年,保监会在强化资本约束的同时,不断完善行业资本补充机制,拓宽行业资本补充渠道。

今年初至今,保监会积极与各有关部委沟通,探索允许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研究保险公司发行优先股事宜,起草了《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公司发行优先股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于近期正式发布。

此外,由于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等特点,保险公司对海外发行资本工具颇为关注。前述负责人透露,该项政策“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

2015年是保险行业进入偿二代的过渡期,该人士透露,保监会将以偿二代组织实施工作为核心,继续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力度。除组织公司做好偿二代过渡期的试运行工作和偿二代全面切换的准备工作外,还将研究制定偿二代相关配套制度,开展偿二代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的试评估工作。此外,将改进保险监管流程和机制,完成偿二代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密切监测行业偿付能力变化情况,及早发现风险,加强对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及C、D类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措施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21世纪)

中小险企积极申请境外投资牌照

第1财金专讯 保险机构境外买楼、海外并购浪潮并未停歇。随着投资海外的闸门打开,更多的中小险企转向机会颇丰的海外市场。日前,保监会正式批复弘康人寿境外投资的资格,成为去年以来第9家获准境外投资资格的中小险企。保监会批复显示,同意弘康人寿聘请太平资产管理(香港)为境外受托人,聘请工行为托管人。监管要求弘康人寿应当统一配置境内外资产,合并计算大类资产和具体品种投资比例,确保符合监管要求。

据了解,在监管政策逐步放开的背景下,不少险企在投资养老地产、债权计划、股权计划以及信托计划外,开始“出海”寻找投资机会。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去年至今,保监会已批复包括中华联合财险、百年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前海人寿、泰山财险和中邮人寿等在内的7家保险公司,以及人保资管和国寿资管境外投资资格。

在海外投资阵营不断扩容的同时,获批险企已试水“出海”淘金。距2012年10月保监会首次提出险企限额境外投资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平安便以2.6亿英镑买下伦敦地标建筑伦敦劳合社大楼,此举被业内视为拉开险企新一轮海外投资的序幕。

去年8月保险“新国十条”明确表达了支持险企“走出去”的态度,当时仍被市场公认为中小险企的安邦于10月后接连下单,先后收购了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比利时FIDEA保险公司、比利时德尔塔·劳埃德银行、荷兰VI?VAT保险公司、韩国东洋人寿等;阳光保险此前宣布,斥资24.5亿元拿下澳大利亚悉尼喜来登公园酒店。今年6月初,中国太平投资位于纽约曼哈顿核心区域的翠贝卡111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末,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为239.55亿美元,占保险业总资产的1.44%,比2012年末增加142.55亿美元,增幅为146.96%。不过,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态称,中国的保险资金海外投资配置资产刚刚起步,投资能力现在还“很不强”,投资海外切不可头脑发热,因为境外与国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别,包括法律环境、文化背景等。 (京商)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遥远

第1财金专讯 央行日前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年)》指出,目前中国距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并不遥远,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打通个人跨境投资的渠道,考虑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境外投资试点。

我国于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即开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2014年,我国顺利推出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便利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进一步简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继续稳步推进。

最新数据显示,沪港通试点启动以来,运行情况总体平稳有序,社会各方反应积极正面,整体符合预期。截至2015年5月末,沪股通累计成交7781亿元,日均成交63亿元,总额度已使用1509亿元(占50.31%);港股通累计成交3487亿元,日均成交28.82亿元,总额度已使用965亿元(占38.60%)。

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一是打通个人跨境投资的渠道,考虑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境外投资试点;二是完善沪港通和推出深港通,允许非居民在境内发行除衍生品外的金融产品;三是修订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大部分事前审批,建立有效的事后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四是提高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便利性;五是继续便利人民币国际化,消除不必要的政策壁垒和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六是做好风险防范。

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支持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在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原则框架下,稳妥扩大境内企业境外借用人民币试点范围。简化管理程序,逐步丰富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主体类型,稳步扩大投资规模。支持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原油期货尽快上线。逐步放宽境内机构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限制。

此外,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规模将进一步增加。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积极支持境外央行类机构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研究取消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额度限制,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自主选择人民银行或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代理其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上证)

你真的会用杠杆么?

如果你真的想利用杠杆来提高收益率的话,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要注意的。

1.正确看待投资。自己的投资体系是成熟的且可以给自己带来稳定的超过融资利率的收益。如果你的投资是以投资实业、参股的心态来投资,则风险是可控的。

2.借的资金要是长期的资金。尽可能不要利用券商提供的融资或者配资什么的,如果有办法,可以通过抵押房产融出部分资金。借出的这部分资金对自己来说不会形成太大的压力。

券商融资的弊端是:

1).如果你的市值下降,你可融出的额度也跟着下降,那么如果你的股票亏损卖出还款,你就没有额度低位买回;

2).融资融券刚开通的那时,可买的标的非常受限。都是所谓的低PE个股;

3).如果你的杠杆率比较高,很容易被平仓。一旦被平仓,你就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3.融资买入标的不能和抵押标的是同一只股票,不管你是多么看好这只股票,也不能这样做。

4.杠杆要可控。如果你使用的是券商的融资融券,一定要记住杠杆是要可控的,超过1倍的杠杆都是风险太高,也就是说你的负债率不能超过50%。使用融资融券前,一定要测算最坏的情况下不能被平仓。一旦被平仓,没了本金,你还拿什么来翻身?

5.千万不能在上涨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融资额。相反,尽可能在上涨的过程中减少融资额。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券商那里办理增加授信额度。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因为是便宜货太多,融资买入只要风险可控,是划算的。但是,大幅上涨之后,再增加融资买入就风险太大了。

所以,在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切忌使用融资。最好是给自己制定一个强制的减杠杆的计划,不仅要随着自己市值的增长被动式地减少杠杆率,还要减少融资绝对额。通过温水煮青蛙式地,不太明显影响资金和收益的情况下慢慢减杠杆。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