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到海边游玩。近日,记者注意到栈桥附近多了一些撒网捕鱼的市民,穿着防水服,拎着渔网,一网能上十几斤梭鱼,而10元15条的“优惠价”令许多市民蠢蠢欲动。据了解,惊蛰前后梭鱼集群到浅海觅食,此时梭鱼味道鲜美,但是渔业部门表示要有捕捞证才能下海捞鱼。
现场 不下饵料鱼都上钩
“这可是刚刚捞上来的梭鱼,个个还活蹦乱跳,10元钱就可以买15条。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栈桥附近海滩看到,有人正在叫卖梭鱼,一网刚捞上来的梭鱼被放在海滩上,足足有四五十条,大点的梭鱼身长30厘米,小点的也有十几厘米长,梭鱼头比较短而且宽,背侧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这边忙着卖鱼,那边一位身穿防水服的市民拎着渔网,慢慢往海里走,大约离岸边十几米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好像发现了鱼群,把手里的渔网用力抛撒出去,待渔网下沉后,开始收紧渔网转身向岸边拖拉,几十条“战利品”就这样被捞上来,“这一网收获还可以,得有10斤左右吧,这还不算多,多的时候一网撒下去能捞上30斤呢。”捞鱼的刘先生高兴地说,自己最近经常在栈桥附近捞鱼,尤其是涨潮的时候,一天下来能捞几十斤,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余的都被等在岸边的市民买去了。
在栈桥上,一位钓鱼爱好者手拿几米长钓鱼竿,尽力抛出,然后用力一提,紧接着收鱼线,一条长20厘米的梭鱼就上钩了。记者注意到,鱼钩上根本没有饵料,可是鱼儿就“乖乖”上钩。
市民“开凌梭”味道鲜美
“冬季梭鱼在深海越冬,基本上不进食,靠消耗自身的脂肪来维持生命,所以腹内胆汁、杂物比较少,肉质鲜嫩,春季是吃梭鱼是最佳时间。 ”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喜欢烹饪,尤其是海鲜,所以对梭鱼有一定的研究,“开凌梭”是冰凌融化后捕捞上来的第一批梭鱼,因此而得名,民间素来就有“食用开凌梭,鲜得没法说”一说,春节过后直到清明前,都是吃梭鱼的好时候,而且梭鱼并不是只有开春才能捕捞,只不过到了六七月份,梭鱼肉质松软,入口还有一股土腥味,味道与开春时就差远了。
探因 惊蛰后游入海湾觅食
“梭鱼喜欢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比较活泼,善于跳跃,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主要吃水底泥土中的微生物。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大刚介绍说,冬季海水温度比较低,成群的梭鱼便会潜入深海越冬,处于休眠期的梭鱼极少进食,随着温度升高,万物复苏,在农历惊蛰前后梭鱼就会成群结队游入海湾附近觅食,到了4月中下旬,梭鱼开始在岸边附近产卵,然后在此生长。 “夏天的时候,海边的水温变高,这个时候梭鱼又会游到深水处,然后等着秋凉,再次游回到岸边。”陈大刚告诉记者,梭鱼是每年最早出来觅食的,冰凌刚刚融化时,梭鱼就开始活跃起来,集群游到入海口附近觅食,海边出现梭鱼群,说明海水环境逐渐变好,近几年梭鱼群在岛城海边比较常见。
“青岛周边海域,梭鱼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沧口、胶州湾、沙子口等附近海域也是梭鱼比较集中的区域。”陈大刚介绍说,梭鱼属于近海浅层鱼类,胶州湾是大沽河、海泊河、墨水河、白沙河、李村河等淡水入海口,天气转暖的时候,陆地升温比较快,河流入海口又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作为基础性饵料,所以冬季在深海休眠的梭鱼会在农历惊蛰、清明前后集群游入海口河道觅食产卵。记者了解到,在莱阳路游艇码头、八大峡广场南侧、五四广场南侧等海域也是钓鱼爱好者垂钓的好去处。
这种市民直接下海捕捞梭鱼的做法合适吗?对此,记者联系到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想下海捕捞梭鱼,需要具有渔业捕捞许可证,没有捕捞证是不允许擅自下海捞鱼的。而与撒网捞鱼不同的是,市民如果用鱼竿钓鱼,是没有特别限制的。
水质变好梭鱼重回岛城
据介绍,去年4月份,五四广场附近海域出现的“赤潮”,一大片海水变成了红色,后来经过环保部门的采样分析,其实并非赤潮,而是大量梭鱼扎堆产卵导致的海水变色,从产卵的数量来看,表明海水水质变好,如果水质不好,也不会发生鱼儿扎堆产卵现象。“前几年由于过度捕捞,岛城近海海域很难见到梭鱼,随着环境的改善,海水水质的变好,梭鱼又成群地重回岛城。”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大刚说,梭鱼对改善海水水质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要保护好已经改善的水质。据了解,每年市环境监测中心都会对胶州湾水质进行采样监测,布设39个监测点位,实现了胶州湾内海域的全覆盖。据监测,胶州湾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64.3%,同比升高7.2个百分点。一、二类水质面积所占比例为63.4%,同比升高4.7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面积比例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2.0和2.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胶州湾水质明显改善。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