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连三年位居各行业首位

2015-06-19 13:19:43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尺素
\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傅 军

当下,“海起潮天阔,扬帆正当时”正成为青岛金融业的最佳写照。

对于拥有众多特性禀赋的青岛而言,金融,已成为这座城市特有的现代气质。四年多来的潜心打磨,让这种气质更加张扬,浸染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

从连续三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各行业首位,到金融业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6%,其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彰显;从依法依规为金融业“保驾护航”,到连续四年召开全市金融业发展大会,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发展金融业的决心与信心不言而喻;从获批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 “国字号”金融改革试验区,到“财富青岛”品牌的日趋闪耀;从呈突破之势的外向型金融到不断做大做强的法人金融机构;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不遗余力到普惠金融的风生水起……四年多来的探索创新,四年多来的运筹帷幄,让青岛金融业在开拓奋进中实践着 “润泽城市”的使命与责任,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划出一条条优美的曲线。城市与金融的相伴相生,共生共荣,再次完美地诠释了“蓄水”与“灌溉”的关系。

新活力 新奇迹

金融业对一座城市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城市的决策层看来,城市与金融是“蓄水”与“灌溉”的关系。现代社会中,谁抓住金融命脉,占领金融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和竞争的主导权。作为市场配置资源核心机制的金融业态,如果不够发达健康,就不能形成匹配于经济转型的金融服务与竞争生态环境, “转方式、调结构”也将无从谈起。经济要转型升级,金融必须先行。放眼当今世界,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无一例外都是金融产业发达区。

四年前,青岛这座城市的决策层从容落子,以雄浑的魄力和坚忍的勇气,将金融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重视金融、学习金融、善用金融,以期点亮金融产业这个大亮点,最大限度释放出金融业的活力。

四年后的今天,一组组令人赞叹的数字,展现的不仅仅是金融业超常规发展的奇迹与活力,更重要的是再次证明了金融对城市发展的 “灌溉”效应,通过各种渠道为城市经济不断“供水”,“滋润”各行各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衡量一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层次,其占GDP的比重成为重要指标。

回首2010年这个节点,青岛金融业当年实现增加值23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2%;2011年,同口径比重为4.82%。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5%,达到5.36%。此后,青岛金融业进入连年快速发展快车道。去年,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21.3亿元,高于全市GDP增速1.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首次达到6%,占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

今年一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全市金融业主要指标仍实现较快增长,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季报”。一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120.25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全市GDP增速3.1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比年初提高0.7个百分点,达到6.7%;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年初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13.3%。全市金融业实现税收 33.01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地方财力 22.6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市地税纳税百强企业中,金融业占22户,缴纳地税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48%,金融大户纳税保持高速增长。

高速发展的金融业,给青岛带来明显的聚集效应,吸引着众多金融机构纷至沓来。2010年底,青岛仅拥有金融机构143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为10家;到2014年底,青岛金融机构总数已达205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9家,外资金融机构达到31家,占到全省90%。青岛金融业聚集的要素更加多元,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新意识 新氛围

四年间,青岛金融业持续“加速跑”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在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看来,青岛金融业一年一个台阶“奇迹”的背后,既是支柱产业地位的奠定与巩固,城市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的重要标志,更是这个城市的决策层以超前的意识,打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的必然。

四年的探索,让全市上上下下形成一种共识:环境是金融发展的“生命线”,良好的金融生态,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只有依法依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环境优化,金融要素加快聚集。

2011年,我市出台《青岛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青岛市重点发展蓝色金融、绿色金融、高端金融、普惠金融和外向金融等 “五个金融”,确立了全市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

2012年,《青岛市金融发展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实施,青岛成为国内继上海、深圳之后,第三个出台地方性金融法规的城市。条例明确了我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工作目标,并将我市扶持金融业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并加以完善。“条例对全市金融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把在金融发展方面能做的一些硬件的、软件的,甚至一些方向性的东西都纳入到法规中,对入驻机构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同时,国家能够批准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法治软环境的健全也是重要因素。”市人大法制工作室相关人士表示。

2011年3月31日,是青岛金融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我市首次召开全市促进金融业发展大会,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金融业自此开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此后 2012年、2013年、2014年,我市连续四年召开全市促进金融业发展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全部到会,凝聚起金融业发展的共识和合力。

以一个产业而言,这样的“盛况”并不多见,然而青岛金融业却享受到超规格 “殊荣”,由此所带来的,既有青岛金融业增加值连续几年在各类产业中跃居第一这样实实在在的“硬”成绩,也有全市上下熟悉金融、学习金融氛围日趋浓厚的“软实力”的提升。无论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学金融、懂金融、运用金融的意识普遍增强。金融如何支撑经济的发展、金融怎样更好服务于转型升级等话题成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谈论的热点和焦点。

作为城市金融气质的外在表现,各种层次的金融论坛是必要条件。

四年前,在青岛举办的金融论坛全年寥寥无几,如今,各种“国际范儿”的金融论坛数不胜数。尤其是2014年,我市平均每两个月就要举办一场高层次的金融论坛。2014年6月21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家岭财富论坛成功举办,国内外多家金融机构总部高管、经济金融领域专家学者400余人到会。同年6月7日,中国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在青岛举办财富管理研讨班——“2014沃顿财富管理研讨班”。此外,诺亚财富创新财富管理论坛、宜信投资者保护和财富管理发展论坛等论坛活动相继举行,在业内取得很好反响。

这些论坛成为青岛金融业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很多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因此来到青岛,了解青岛,为金融机构在青岛的布局创造了机会;很多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也因此开始关注青岛,为青岛金融业发展出谋划策。

新路径 新空间

在全国各地争相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今天,青岛金融业如何找准新路径,以特色立身,实现华丽转身?

面对天时、地利的地方资源禀赋优势,着眼于国际金融发展规律、国内金融发展的新阶段新态势,青岛选择了“财富管理”的新路径,成为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国字号”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并由此承担起探索中国特色财富管理发展道路、建设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城市的国家使命。

2014年2月,青岛获批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字号”财富管理金融改革试验区。三个月后,我市向国家11个部门报送了 《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首批需国家重点支持的政策事项,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35项创新政策获得批准。其中,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两个试点办法已经顺利推出,国内首单中韩货币互换项下韩元贷款等创新业务率先开展。其他有关政策正在陆续出台实施细则。

新路径的设立,为青岛金融业提供了绝好的发展契机,寻求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这将成为带动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重要支点。

就在今年初,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智库”——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青岛合作建设中国金融四十人学院、研究院和基金会。双方的战略合作立足中国金融实践和国际理论视野,致力于金融理论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发挥中国金融四十人基金会、研究院与学院三位一体的高端平台优势,促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融合发展,为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与创新贡献力量。而这,仅仅是青岛财富管理金改区获批一年来,财富青岛品牌影响力不断彰显的一个缩影。

一年前,当记者采访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籍彤时,他对青岛获批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最大感受就是这将会给青岛金融业带来更多政策和机遇。如今,试验区获批已过一年,籍彤的期待也正在慢慢转变为现实。“先试先行”、“率先”、“首次”……这些词汇逐渐成为青岛金融业发展的新常态。

有财可理,“财富青岛”才能名副其实。财富管理金改区获批一年来,我市各金融机构财富管理规模迅速扩大,财富管理逐渐深入青岛金融业的血脉。全市银行机构2014年度累计销售理财类产品9006亿元,销售基金类产品595亿元,年度跨境消费额达到27亿元,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截至目前,我市已经聚集了10家私人银行,管理客户资产近500亿元,并且年增长率超过60%。证券类营业机构托管证券市值达到2300亿元,增速达到45.9%。

新优势 新特色

外向型是青岛金融业独特的“标签”。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就是外国银行的聚集地,坐落在青岛的中国建筑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当时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青岛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进和国际开放程度的提高,外向金融在推动青岛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尤其是近四年来,青岛的外向型金融呈突破之势,无论在广度与深度上均不可同日而语。

2011年以来,我市先后引进三菱东京日联银行、韩国现代保险、韩国釜山银行、日本兴亚保险、华侨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外资机构。2014年,全省首家台资银行国泰世华银行青岛分行开业,新加坡星展银行青岛分行、澳大利亚澳新银行青岛分行获批筹建。目前外资金融机构达到31家,数量占到全省的90%。外资金融机构在青岛经营业务品种超过300余种,为青岛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除外资金融机构增多外,服务于外向型经济的各种金融业务也不断增多。截至2014年末,岛城金融机构完成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额1440亿元,同比增长12.3%,稳居全省第一位,服务企业数量占到全省三分之一。作为全国第一个韩元挂牌交易试点城市,韩元柜台现汇业务增长迅猛,青岛在全国非主要储备货币挂牌试点中居领先地位。此外,跨国集团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跨境担保等先行先试政策也在青岛落地实施,青岛农商银行成为全国首家获得货币互换项下韩元融资业务资格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青岛在外向型金融政策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诸多实效。”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3月,青岛保税港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现货交易外汇管理政策试点获批,所实行的贸易项下前置美元保证金制度为全国首创,这对争夺对橡胶、棉花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为拓展境外合作,青岛还先后面向英国、中国香港、瑞士等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开展定向专业化招商推介活动,并与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国际金融机构总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引入境外财富管理资源搭建了平台。

法人金融机构是一个城市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单独完成金融产品的创新,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同时具有资金流的聚集与辐射效应,如果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可吸引异地资金回流到法人机构总部,形成“资金流洼地”。

2014年我市新增4家法人机构,再加之以往的15家,当下全市法人金融机构达到19家,业态更加丰富。由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青岛交运集团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发起筹建的中路交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筹建,终结了青岛没有法人保险公司的历史;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开业运营实现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突破,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是全国首家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填补了我市多项金融业态空白。青岛港财务公司、黄岛舜丰村镇银行也分别于2014年开业运营。

新机遇 新蓝海

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百业兴则金融兴。金融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年多来,青岛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 “加速器”。在支持“百业”发展的同时,青岛金融业也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新蓝海。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存贷款余额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经济的发展会带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增长,存贷款余额的增长也促进经济的发展。对青岛金融业而言,2014年4月是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节点,继2013年2月本外币存款突破万亿后,全市银行机构本外币贷款再次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的城市,再次证明了青岛在全省金融发展的龙头地位。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市贷款余额仅为25亿元,达到1000亿元用了22年的时间。从2001年到2009年,我市贷款余额用9年的时间由1000亿元增加到 5000亿元;从2010年到2014年4月,不到四年半的时间,我市贷款余额就突破1万亿元,显示出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和贷款支持力度的迅速壮大。

在信贷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也得到金融业的重点支持,关键领域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快速发展的蓝色经济,为青岛金融业提供了广阔的“大市场”。四年多来,我市致力于打造蓝色金融机构、市场、产品研发、服务创新的聚集地,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有力支撑。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注重运用金融手段调节资源投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截至2014年末,全市银行机构重点项目贷款余额达到 481.9亿元,新增204.2亿元,比年初增长86.4%,有效保障了“一谷两区”、重大基础设施、蓝高新产业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融资需求。我市还成为全国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不断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度依赖于银行信贷,直接融资占比小一直是困扰岛城金融业的难题之一。在过去四年间,这道难题逐渐破解,多层次资本市场成为青岛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仅2014年,我市就有青港国际、青建发展、城投集团分别完成赴港上市,实现我市一年3家企业境外上市的历史性突破。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达到36家,跃居全省第一位。2014年从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75.6亿元,创造我市单一年度资本市场融资额的新纪录。此外,我市还有16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开业一年来,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76家,挂牌展示企业数量达到1304家,共实现融资12.5亿元。

作为一座以建设宜居幸福为目标的城市,普惠性是其金融的一大特色,是建设“财富之城”的另一极。为此我市积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民生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特别是解决好小微企业和 “三农”融资难的问题,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自2011年以来,我市金融机构小微企业、涉农贷款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全市保险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6.1万亿元。全市银行机构年竞相设立服务于普通市民的社区支行,农村金融服务实现“村村通”等更让金融的普惠性渐行渐近。

金融业的外在表现是金融业态,内在实质却是城市综合素质。四年多来青岛金融业践行新思维带来的“加速跑”再度证明,这座城市及其迅速发展的金融业,大有机遇,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