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越王勾践灭吴后迁都琅琊 孔子投靠勾践遭拒

2014-11-27 16:38:21
来源:信网-城市信报
作者:宫岩
责任编辑:苏青

 

\

位于琅琊台上的望越楼

原胶南市区西南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夏河城(古代称为琅琊),据记载,这里曾经是越国都城。越国灭了吴国后,国力大增,为问鼎中原,决定迁都。只是越王勾践为什么要将都城迁到琅琊?为了迁都他做了哪些准备呢?

为什么选择这里

关于越王勾践迁都琅琊有很多疑惑,在此之前我们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勾践为什么要迁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 ,只要研究过勾践性格的人就会明白。青岛琅琊台风景区肖主任解释说:“勾践是个有作为的人,作为大禹的后代 ,他想重振祖先曾经的辉煌。当时齐国、楚国等主要诸侯国都集中在北方,而越国的都城在会稽,偏居南方滨海一隅,鞭长莫及,要实现他的荣耀必须得迁都。”

迁都是件大事,该往哪里迁呢?勾践早就看好了一个地方——琅琊。琅琊,在春秋初期、中期是齐国的一个邑。古琅琊邑址,一般认为是原胶南市琅琊镇驻地夏河城,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夏河城已经是个比较繁荣的城市。而勾践选择这里,并不仅仅因为繁荣。《越绝书》中说:“(越王勾践说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所以,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区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助理肖常会说:“勾践之所以会迁都琅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越国的主力是海军,他要选择一个能发挥越人优势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总共有五大海港,按照现在的名称分别是:秦皇岛、烟台、绍兴、宁波和琅琊,琅琊港正处在这五大港口中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这一点,在夏河城的史料中也提到了。“夏河城地处偏僻的山区,在古代本不具备建城条件,但因其地处沿海,琅琊台的西南、东北方向均有可避风停船之港湾,适于商船往返,具有得天独厚的海上交通条件。从琅琊台南到长江口的沿海,琅琊湾是当时最好的避风港湾。南北通商当以琅琊湾最为方便。且琅琊港是中国五大古港之一,被誉为中国古港的鼻祖。”

有港口优势可以驻扎海军,这是其中之一。肖常会接着说:“其二便是腹地的优势了。站在琅琊,南边可以顾及到已经消灭了的吴国,北边可以与齐鲁诸国一争高下,西边可以问鼎中原,而东边面临大海还可以坐收鱼盐之利。”这样绝好的优势,勾践何乐而不为呢。

派出八千死士占领琅琊

勾践相中了琅琊,但此时琅琊还在齐国手里,他能顺利将这块宝地抢过来吗?为了他的大计划,他做足了准备。根据《越绝书》等史料记载:越国令水军士兵两千八百人砍伐树木造舟,经过了五年的精心备战,出动了“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的空前的大规模战船队伍。

作家王宗云在《青岛造船史话》一书中解释:“死士,意即敢死之士,类似敢死队的称呼。结合当时面临的渡海登陆作战任务,‘死士八千人’相当于近代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当时越军跨海登陆作战,远离越国本土,隔着汪洋大海,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险境,只能进,不能退,所以不愧为‘死士’的称呼。这时的齐国已经不同于十年前的‘海王之国’的全盛时期,从当年的齐惠王,经过齐简公,再到齐平公,国势军力日益衰落。当越国强大的战船队伍进犯琅琊港的时候,齐军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而是乖乖地让出了琅琊。”

此时的勾践在众将官的簇拥下登上了琅琊,举目四望,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他要迁都,要歃血为盟,要争霸。为了显示他至高无上的霸主地位,他在琅琊山上聚土为台,修筑了一座“观台”。《越绝书》言:“勾践徙都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青岛文史专家王铎在《青岛掌故》一书中还特别说明:“不管是越王勾践筑的琅琊台,还是后来秦始皇筑的琅琊台,都是人工土台。这种土台就如同古埃及的金字塔,有一座小山那么高大。当然,在越王筑台之前,这里可能就是一个小山包。但真正将山堆至海拔一百七八十米那么高的,首推越王勾践。”

站在琅琊台风景区的一端往东看去,会发现一座小亭子立在山头,周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它看上去明明很孤独却不悲惨,甚至还透露出几分霸气。这个亭子叫望越楼,是1994年落成的仿古建筑。亭中立有紫铜锻造的越王勾践铜像,他身披铠甲,手按腰间长剑,一派志在收拾江山称雄天下的气概。据青岛琅琊台风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越王勾践迁都琅琊后,在琅琊山上起观台,又在台上建了望越楼,站在这里可以看到以前的都城会稽,以解思乡之苦。望越楼三面环海,又在琅琊台顶最东侧,是观海上日出的绝佳地理位置。”

而据《越绝书》、《吴越春秋》、《水经注》等古籍记载,越王勾践迁都琅琊,随军家属、奴仆、工匠等总数在万人以上。他们筑琅琊台、修军港、建兵营、起宫殿,将琅琊建成春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越王迁都到琅琊后,带来的大量移民和军队就安排在琅琊城附近。

《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一书中有这样一则信息,在甸王家村西北1公里的台地上,排列着7座大土丘,当地群众称其为“七古墩”。其用途,一说是古烽火台,而据《诸城县志》云:“(琅琊)城西北于家老岭多古墓,相传为越王冢。”后来经过专家分析,这些都是汉墓,并非越王冢。尽管如此,民间还是流传着勾践迁祖坟到琅琊的故事。说是勾践迁都琅琊后,发现这里确实是风水宝地,便回老家想把祖坟也迁过来,但在起坟时却发生了怪事,里面飞沙走石,人根本不敢进,勾践当时很疑惑说:“难道是允君不想离开自己的故乡吗?”随后让人重新修好,自己回了琅琊,号令齐、楚 、秦、晋,皆辅周室,血盟而去。可以想见 ,越王在当时是何等的威风,琅琊作为越都又曾是何等的辉煌 !

孔子来投靠被勾践拒绝

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中几句话总结了越王勾践迁都琅琊的事情,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最容易被人忽略,“居无几,躬求贤圣,孔子从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 ,治礼往奏……”说的是,勾践迁都琅琊后,向全国广招名士、礼遇圣人,希望能壮大越国的实力。此消息一出,全国的贤士能人纷纷踏上了赴越的征途,大圣人孔子也带着弟子满腔热情地直奔琅琊而来。

一位是不可一世的君王、一位是闻名天下的圣人,这二者见面会是怎样的场景呢?青岛作家刘圣文所写的《琅琊之梦》将这个过程描述得很有意思,大体内容如下:

孔子来了,但勾践对这位大圣人的欢迎仪式却充满了“火药味”和“血腥气”,他身披盔甲、腰佩步光剑犹嫌不够威武,还要手执屈卢矛。仪仗队由300名“敢死之士”组成,设在城门外,很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

孔子看此场景很震惊,毕竟他周游列国,经历了很多场合。再说他来是为了宣传正义和寻找友谊的,不是打仗。他相信只要越王能平心静气地跟他谈一谈,一定会成为好朋友。

但孔子预计错了,这位好朋友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上来就问:“请问你拿什么教导我呢?”言语中没有尊敬,只有挑衅和轻蔑。此时的孔子内心安慰自己这是君王的通病不要紧,就郑重其事地回答:“我能讲述五帝三王之道,先演奏雅琴奉献给大王吧。”

刚要抚琴,却被勾践的话打断了:“我的性格脆弱又愚笨,在水上航行,在山上居住,以船为车。喜欢兵器敢于拼死 ,却不懂雅琴。老师有什么学说教导他们呢?”

敢于拼死的越国人根本不给孔子的儒学任何发言的机会。从开始他们就一直将其拒之门外,此刻的孔子面对越王的嘲讽和戏耍,终于忍无可忍,掉头离去。越王没有挽留,孔子没有回头,两人不欢而散,实际上根本没有聚。怪不得刘圣文在文中最后讲:“琅琊慢待了圣人,冷淡了先师,这也许是《史记》不记、《论语》不语的原因吧?”

传说琅琊台酒就是勾践酿造的

勾践迁都琅琊后,除了这座望越楼,还留下了什么呢?去琅琊台风景区一看便会发现,很多地方都有勾践的印迹。首先是当地著名的琅琊台酒,相传就是勾践酿造的。当地开公交车的徐先生告诉记者:“勾践爱喝酒也会酿酒,他到琅琊台后发现这里的山水好,就教人们酿酒的方法。没想到,用琅琊台的水酿出来的酒味道很好,勾践喝完后很满意,就给取了个名字琅琊红。之后每逢大的节日,勾践都会喝上几杯琅琊红酒。现在我们也一样,过年过节喝的还是这个酒。”

品尝完琅琊台酒,带着酒的香气再往景区内走,会发现北方的山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竹子呢?肖常会解释:“在之前这里是没有竹子的,勾践的都城在会稽,也就是现在的绍兴,那里盛产竹子,勾践也就把竹子带了过来。曾经这附近还有个秀竹村呢,后来改名成大南村了。”

自勾践迁都琅琊,越国在这里历经八代,称霸240年,最后被楚国吞并。只是不知为何,这段重要历史被《史记》、《左传》、《国语》忘却了,所以时至今日,又出现几个地方争抢勾践的局面。《话说青岛》一书对他们进行了逐个排除:安徽滁州有琅琊山,山上有琅琊寺,有人认为这才是勾践迁都的地方。经专家调查发现,琅琊山之名始于西晋,原名摩陀岭,显然与勾践无关。浙江金华市有琅琊山和琅琊村,当地认为那里才是勾践真正去处,专家过去探访又得知,其实是宋金之战时一部分琅琊人南下,有的定居于此,才有了同名的村与山,更何况勾践称霸中原也不会南迁国都。当然,历史越辩论越精彩,现在连云港也加入进来了。只是跟2400多年前勾践迁都琅琊一样,处处都是谜,让人什么都寻不着。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感谢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区对本文的大力支持,图片由景区提供)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