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浮山所四面城墙三个门 马神显灵救了全村人

2014-12-05 14:46:25
来源:信网-城市信报
作者:黄默
责任编辑:苏青

\

1983年浮山所全貌

翻阅青岛许多村落的历史,大多在明朝洪武年间建立;而翻阅本地各个姓氏的家谱,也多是从这个年代开始着笔。大批移民同一时间拥入青岛,大批村落从此建立,这一切都源于浮山备御千户所的设立,有学者甚至认为应该将浮山所建置的1388年作为青岛这个城市发展建设的起源。经过六百余年的洗礼,浮山所虽不再是海防重地,但却一跃成为如今青岛市的政治经济中心所在地,它的背后有太多的故事等待我们挖掘,今天的《发现青岛》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在青岛历史上拥有不可替代地位的浮山所。

出海抗倭太费钱,朱元璋在沿海建卫所

浮山所村的建置沿革不同于青岛地区自然形成的一般老村庄。它不仅是个村庄的名称,还蕴含着海防军事单位的双层身份,实际上在1388年最初建立时,它的全称是浮山备御千户所。据《浮山所志》记载,在明代风雨飘摇的277年中,浮山备御千户所一直是保卫海防的军事机构,直到清代雍正十二年建置裁撤,改设巡检司。也就是从清朝开始,浮山所这个军屯才慢慢被人称作浮山所村。

倭寇,也就是日本海盗,从元代末年开始,就经常入侵我国的沿海地区,到了明代更加猖獗,而山东作为沿海地区自然不能幸免,特别是明洪武初年受侵尤为严重,仅1369年到1374年这五年间倭寇对山东沿海的大规模侵扰就有7次之多,百姓苦不堪言。《明史》记载,朝廷为了抗倭这件事下了不少工夫,最初是实行海上封锁,采取军船巡航、追捕倭寇的方式,并于洪武四年下令“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水军方面则增置多橹快船常年在海上行驶,遇到倭寇就用大船追击。那时的巡海船多是春季出海,沿海巡航,分路抗倭,要到秋季才能返航。这样做虽然能俘获部分倭寇及其船只,但劳师动众几年下来消耗了巨资。

当时朝廷有位熟悉海事、了解倭寇的官员名叫方鸣谦,他上书建议朝廷在沿海地区“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后开始派人在沿海地区修筑卫所。其中,1388年,在山东沿海增设七个卫,并派魏国公徐辉祖来山东督建,包括有鳌山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灵山卫、安东卫。鳌山卫就在如今的即墨境内,分辖雄崖、浮山两个千户所。

明代浮山所辖有四军寨、二十五军屯、十八墩堡,其防区包括今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及崂山区的一部分。

想要世袭爵位得先通过比武考试

据《明史》记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明代的卫所制把军队分为卫、所两级,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管辖十个百户所。每个千户所设正五品千户一人,从五品副千户一人。浮山所虽为千户所,但因属于沿海防倭卫所,情况特殊,人员制度较为灵活,可依据防御形势的变化实行官员无定额,士兵无定员的制度。又因为明朝的时候山东沿海是抗倭重地,所以这浮山所里的千户、百户大人们自然要比规定人数多些。据说浮山所建置后,先后从全国各地调集13名武官来浮山所为军籍,组建了水、陆驻军。其中苏、余、杨、焦、亢、毛、张、王、汪九位“武德将军”为五品千户,还有丁、詹、侯、葛四位“昭信校尉”为正六品百户,这就是当地居民流传的“浮山所十三户”,千户与百户的官职皆为世袭。

话说浮山所的这些千户和百户可都是大明朝的功臣,他们的始祖有的是当年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时建的功,有的是跟随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时出过力。当然这些功臣也不是一下子进驻浮山所的,据《浮山所志》编纂者、在浮山所住了一辈子的苏世广老先生介绍,他们是分批、分期来的。苏世广介绍,自1997年浮山所村开始筹备编写村志,他负责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浮山所的姓氏来源,对于浮山所原有的“十三户”也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收集来的各个姓氏的族谱记载,这几位千户是陆续来到浮山所就职的。”苏世广介绍,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苏氏始祖来所的时间为洪武年间(1368~1398年),毛氏为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亢氏和余氏则为1432年。既然官职都是世袭的,迁入的千户越来越多,这权利责任要如何分配?提到这个问题就要先从明朝严格的世袭制度说起了。

“明朝的世袭制度非常严格,只允许嫡长子袭承官位,长子不在才轮到次子,如无子则传给兄弟。比如千户余谭病故后,因儿子余秀太小,则让他的族弟代袭他的职位,直到余秀长大以后,再将印绶归还给他。”苏世广介绍,虽说这职位是世袭,但这些凭祖辈积德当上官的人可不是徒有虚名,因为如果考试不过关,你的爵位、俸禄就可能被取消。“世袭了官位的这些长子们被叫做‘舍人’,他们必须入塾读书、下场习武,成年后他们必须到京师安定门外的大校场比武,引弓和射骑合格后,才能获准袭授前职。”苏世广介绍,也并非所有的将军后代都是当兵打仗的人才,即使通过考试也不一定能担当要职,所以朝廷会继续派贤能之人来千户所补充防御力量,这才出现浮山所出了九位“武德将军”并存的情况。

浮山所城四面墙,为啥只有三个门

既然设立了浮山所这个重要的军事防御单位,自然要建设好相关的配套设施,但这建城池的事儿可不是一日之功。据史料记载,浮山所城略呈长方形,南北长422米,东西宽403米,周长约1500米,占地约17公顷。这座如今看起来并不是很大的城池,当时却足足建了14年,一直到1402年才彻底完工。要抵御倭寇,自然要有坚固的城墙,浮山所城的城墙高约8米,厚5米,以夯土筑成,外面还包了青砖,城上还砌有雉堞(矮墙),从城外看上去颇具规模,威武雄伟。

因城墙取土,在城内留下了数处土坑,后来四个较大的土坑形成水湾,也就是苏家湾、余家湾北湾和东草湾,其中苏家湾面积最大,约占地2000平方米。浮山所城是按照明朝规定的千户所构造修建的,城内有十字大街,可跑马、行车,官署就设在十字大街的交叉口西侧街北。两条大街将长方形的所城均匀分为四个部分,各个姓氏分区聚集而居。据老浮山所村的居民介绍,虽然城墙早就被毁,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浮山所旧城改造之前,十字大街的格局仍十分清晰,而这两条交叉的大道与现在的徐州路、闽江路部分路段重合。

“娶媳妇儿,出西门进东门,死人出殡走北门。”在浮山所,这是老少皆知的习俗,对于这几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现在当地人也说不出个具体原因,但还是保留了下来。看到这儿,有人可能要忍不住发问了,这里面东、西、北门都有了,那南门是用来干什么的呀?答案有些让人意外:浮山所古城没南门。四四方方的古城怎么会没有南大门?“浮山所是为防御倭寇从海上侵袭,自然是要建在海边,那时候城的南墙外就到海了,所以才没有南大门,而是在那个位置修了南阁庙,就当是村南头的标志,很多年后才在南城墙的中部修了个便门。以前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去只要站在南阁庙的高台子上,把鱼杆伸到城墙外就能钓到鱼!”苏世广告诉城市信报记者,别说自己现在还不到八十岁,就是比自己年纪再长上几十岁的老人也都没见过隔着城墙钓鱼的景象,“在我记事的时候,南阁庙旁早就不是海了,那都是我的父辈,或者父辈的父辈传下来的说法。”

虽然古城无南门,西门却一直热闹得很,因为浮山所城西门外是西校场,那可是明朝时士兵们操练兵马的地方,也就是现在市政府办公大楼及府新大厦所在地。据史料记载,浮山所西校场曾建有点将台、辕门、射圃、钟鼓楼等建筑物,而西校场上还曾了发生一段流传至今的故事。

相传,薛家岛的阳武侯受皇帝之命前来浮山所阅兵。当时正逢酷暑三伏,烈日当头,戴盔披甲的浮山所将士们个个汗流浃背,按照阳武侯的命令操练了一整天,没饭吃、没水喝,苦不堪言。待演练结束,将士们急忙卸甲脱盔,争着去井边喝凉水。可这一下子,许多将士得了“御甲风”。又因当时明军使用头盔是用铁皮作成的,经过炙日照射,里面的温度很高,所以很多人的头发都被蒸脱落了。当时的掌印千户姓苏,一看战士们发高烧的发高烧,秃头的秃头,因心疼将士,一怒之下竟杀了阳武侯。后来,苏姓武官怕皇帝怪罪下来,就带领浮山所这批秃子兵进京告御状。当时,京城午朝门外,跪了一大片秃子兵,皇帝一看也很痛心,动了恻隐之心,这场风波也就平息了。

浮山所居民过年不能吃肉

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习俗,浮山所村也不例外,不过这个习俗实在够特别,那就是过去浮山所居民过年不能吃肉。

中国人过春节大都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可浮山所当地居民过年却是“一夜连双岁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