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温树德19岁当上海军舰长 一手制造"青岛惨案"

2014-12-09 08:45:21
来源:信网-城市信报
作者:田野
责任编辑:苏青

\

温树德(图片来自海镜清博客)莫荣新

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它的军事地位有着重要的关系。凭借天然良港的优势,它被历任政府所看重,也被帝国主义垂涎,1923年12月,就有一支特殊的舰队驶进青岛港,它的到来让吴佩孚大喜过望,也让革命先驱孙中山失望至极。这只舰队中有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舰“海圻舰”,还包括其他五艘舰船,率领这支舰队的是温树德。

温树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凭他的一己之力,怎么能调动这样一支舰队,又为何能让这么多民国风云人物为之动容?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温树德。

年仅19岁就当上舰长

和不少民国风云人物一样,温树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可能只不过是海军中的一员小将,但清末民初的战乱纷争,把他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温树德(1890年~1959年),字子培,祖籍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黄城集村。其父辈为生活困难所迫,背井离乡,在山东省益都县凤凰店子村(今属青州市黄楼乡)落户,他于1890年生于该村 。一年之后,青岛建置。

温树德家境一般,算不上富裕,但一家人能勉强维持生计。他的父亲温桂香常年为火车做包饭,母亲在益都城马姓人家当帮佣。温家共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大。伯父温桂芳以行医为业,膝下无子,过继他为养子。在伯父资助下,他童年在本村读私塾,因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

温树德早年运气一直不错。1903年冬,清政府北洋海军帮统萨镇冰在烟台创办海军学堂,专设航海科(驾驶专业),招收13至16岁男童,学制3年。13岁的温树德因母亲的基督徒身份,加上本人成绩优秀,获得基督教会推荐,考入第一期学习。温树德埋头苦读,成绩优秀,为后来专营海军打下基础。1905年10月,15岁的温树德在烟台海军学堂毕业。次年,清政府练兵处令各海军学堂选派学生36名赴日本学习驾驶,他再次收获这份幸运被选送。后来,清政府练兵处考虑到烟台海军学堂所选学生,只有英文基础而不懂日文,又悉数调回,改派到欧美。这样,温树德等就被派到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学习。1909年,温树德归国,被任命为长江舰队甘泉号炮舰管带(舰长),当时他才19岁。

正是在担任甘泉号炮舰管带期间,温树德结识了第一个对他人生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毛仲芳,二人结成了莫逆之交。海镜清在《渤海双雄之枭雄》中说,毛仲芳和哥哥毛钟才(毛钟才曾任东北江防舰队司令)都是黄埔水师学堂高材生,毛仲芳本人是同盟会员,在这位富有革命思想的同僚好友的耳濡目染之下,温树德也逐渐开始倾向革命。1911年11月,北洋军阀和南方革命军激战,清朝海军的吴淞 、武汉、镇江三支分舰队陆续宣布起义,并在上海成立了统一领导机关——海军总司令部,公推程璧光为总司令,黄钟瑛为副总司令,黄裳治为参谋长,毛仲芳为参谋次长。由于程在英国访问未归,黄钟瑛未到职,就由黄裳治、毛仲芳代行职权。毛仲芳便委任自己的密友温树德为“江元”号炮舰舰长。相对于排水量305吨,航速7.9节的“甘泉”号,日本川崎船厂建造的排水量550吨、航速12节的“江元”号炮舰更像一艘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军舰。这个任命无疑是一个晋升,也是温树德在革命浪潮中的第一次职务晋升。

1917年,孙中山为了维护共和,恢复议会,在广州举起“护法”的大旗,是为“护法运动”。当时,北洋政府的海军总长程璧光组织驻吴淞口各舰南下广东护法。时为“联鲸”号炮舰舰长的温树德本打算一同前往,但因“联鲸”号正在船坞修理,不能驶行,未能率舰随程南下。这时,好友毛仲芳再次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他的劝说下,温树德决定弃舰赴粤,投奔孙中山,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两件事获孙中山赏识

温树德到达广州后被委任为“同安”舰长、海军参议,职位也算进一步提升(“同安”舰比“联鲸”舰更新、火力更强)。此后,他通过两件事逐渐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走向了人生的顶点。

第一件事就是“炮击观音山”。孙中山当时计划联合滇、贵军阀讨段,而后者无非是借孙自重,根本没有打仗的意思,因此“护法运动”迟迟不能推进。孙中山计划炮击广东督军莫荣新在观音山的督军署,希望借此震慑军阀,并给温树德下了密令。

据《渤海双雄之枭雄》记载,1918年1月4日凌晨4时,“豫章”、“同安”两舰开始炮击观音山,可大炮打了半天,各舰均未响应,陆军也全无动静,二舰在炮击一段时间后只得撤走。原来,在炮击的数日前,消息已经走漏,莫荣新早就对各方进行了安抚。结果,这场炮击事件非但没能达到军事目的,还招来了麻烦。在政治上,孙与桂系的矛盾表面化了,在舆论上又引起怨责之声,海军总长程璧光不满孙中山越级命令军舰开炮,各派人士责备此举不利于团结,孙中山对各军不听命令的中立行为也深为不快。结果作为替罪羊的温树德和吴志馨(豫章舰长)被程璧光以违反军纪为由撤了职。不过明眼人都明白,计划虽然未能成功,但温树德却收获了一大笔政治财富,他奉命发炮的英勇行动,与陆军违约抗命形成鲜明对照,给孙中山以深刻的印象。

继“炮击观音山”之后,温树德又通过一大壮举成为孙中山心腹,并且走上人生顶点,那就是“重组北伐舰队”。到了1920年,不光陆军不受孙中山控制,连海军也有了独立倾向。这时候,继任的海军总长林葆怿为排挤粤籍军官,重用魏子浩、毛仲芳等闽籍军官,控制了护法舰队(即是当年程璧光率领南下的那支舰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热血的革命者毛仲芳价值观也有了改变。他热衷于权力斗争,专用闽籍军官。更有甚者,他还同北京海军当局眉来眼去,企图率舰队北归。据说当时孙中山发出组建北伐舰队的命令,毛的答复居然是“需一百五十万开拔费,三十万修理费,方可开行”。孙中山再次决定敲山震虎,以武力改组护法舰队,并密令温树德为改革舰队临时总指挥,计划夺取舰只,驱逐闽人,重组舰队。

1920年4月26日,温树德召开了秘密会议,和一些军官商定了夺舰计划。第二天,正值海军放假,舰长都在岸上居住。中午12时30分,敢死队一百五十多人乘夺获的“海圻”舰三号交通艇开往黄埔河上的“海圻”舰,那些被闽人排斥离舰的官兵暗中与各舰联系,让敢死队队员登舰,抢占了炮位和弹药仓,封住舱口。当时正值午饭时间,闽籍士兵手无寸铁,只得用铁器、木棍抵御,被击毙二十余人,停止了反抗。到下午6时,全部军舰被夺取,一向积极排外的毛仲芳、倪则烺 、叶心传暂行扣押,在派系斗争中劣迹较多的闽籍官兵200余人被革除军职,一并驱散,全体官兵致电孙中山表示“拥护正式政府,整顿舰队,实行北伐”。

次日,温树德率人至观音山拜见孙中山,孙中山多方慰勉,即任命温树德为海军司令兼“海圻”舰长。通过这次夺舰行动,温树德的组织能力与战斗胆略得到了充分体现,以极小的代价完成了任务,从此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和重用。

没多久即背叛孙中山

孙中山其实应该知道,连至交好友毛仲芳都敢逮捕的温树德,其忠心程度是该打个问号的。这从温树德的个人履历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先是背叛清政府南下,又不顾私交惩治好友,这样的人,早晚也会背叛自己。果不其然,在之后的陈炯明兵变一事中,温树德连孙中山也抛弃了。

关于陈炯明兵变一事,史学界说法不一,本文不做评价。我们所知道的是,1922年6月16日,兵变发生时,温正在酒楼宴饮,闻炮声疾回司令部,令各舰即刻升火待命。起初他倒还像个股肱忠臣,亲自将孙中山接到珠海,又觉得还是不安全,商同孙中山乘小轮登上楚豫舰,但后来的表现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6月18日,虎门要塞落入陈军手中,“海圻”、“海琛”、“肇和”三艘巡洋舰失去了出海自由,被困于长洲岛河面,温树德的政治态度开始发生动摇。6月24日,温树德发出向陈军降服的通电,说:“粤军请孙公下野,海军全体,因亦赞同”。在收到20万元陈军的贿款后,温于7月8日指令驻泊黄埔河面的三艘巡洋舰驶往莲花山河面,使孙中山的座舰“永丰”号及各浅水舰失去护卫和屏障。特别是看到地面作战部队受挫之后,温树德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声称:“海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外援中断,权衡重轻,弃战言和,益不仅为地方留元气,实兼为钧座留地步也”,并劝孙中山“急流勇退,即离粤境”。

然而历史却狠狠扇了温树德一个耳光,他的劝退信发出没几个月,到了1923年元旦,孙中山组织的反攻军队又打回了广州,这下子温树德尴尬了,陈炯明垮台了,自己又背叛了孙中山,广东如何立足?舟欲行、黄传会所著《逆海》一书称,此时的温树德或许才有了北上投靠吴佩孚的想法,时任“海圻”号军舰协长的李毓藩回忆,当时,他曾劝温树德:“你想离开先生投靠吴佩孚,可你投奔吴,吴却未必重视你!”温树德皱着眉头沉吟良久,说:“我再跟姓孙的做事,我就不姓温了。”一句话把李毓藩听得呆了半晌,“从此对温就有了深见”。

在是去是留的问题上,温树德其实是犹豫的,自己虽然背叛孙,但孙未必就赶尽杀绝,更何况,北上投靠吴佩孚未必就是光明大道。但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还是促使他做出了离开的决定。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