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帮老大张乐古通杀黑白两道 1950年被枪毙

2014-12-10 15:09:43
来源:信网-城市信报
作者:宫岩
责任编辑:苏青
\

张乐古画像(赵广振画)

\

安徽路16号曾是张乐古住宅

民国时期,青岛有位知名人物,他是国民党员,之后又加入青年党;他是基督教徒,却经常到湛山寺拜佛参禅。有人说他“无教不入”,也有人说他集党棍、地痞、教混子于一身,他叫张乐古,响当当的青帮老大。说起此人,有件事老青岛人可能听说过,当初为了进一步发展势力,他将师傅丁寿三从上海请到青岛过生日,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盛宴款待。寿宴当天政府机关内几乎空无一人,人们宁被开除也要去参加。这件事后,青帮发展达到顶峰,张乐古也自称为“青岛杜月笙”。

加入青帮成为杜月笙的徒弟

故事发生在德占青岛时期,那时虽没有明火执仗的强盗,可小偷小摸的地痞流氓肆意猖獗,他们神出鬼没,惹得民生怨道。无奈之下,德国提督找来两位“道上”的人,很快将这些盗贼清理干净。有幸存活下来的漏网之鱼不敢兴风作浪,纷纷进了“家理”(即青帮)寻求保护,这便是“青帮”在青岛的开始。

在这种背景下,1900年,我们的主人公出生了。他叫张乐古,名同有,号乐古,即墨市田横镇泊子村人,之后到烟台闯荡。至于为什么会去烟台?在烟台做什么?这些都不得而知。最了解他的青岛老报人李萼在《我所知道的青岛青红帮》一文中,直接把时间拉到了1925年,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张乐古的命运。这人叫王子禄,当时青岛有名的青帮“八虎弟兄”之一,一向不收徒弟的他竟然将张乐古介绍给嘉白帮“大”字辈丁寿三“孝祖”(当徒弟)。但因当时丁寿三不在烟台,“孝祖”的事由他一个徒弟代理,张乐古只进了22代“通”字班,上了“小香”。“家理”中的人很多都有钱有势,张乐古加入后并没有马上显现出不一样的地方,在烟台呆了一年后没什么大发展,1926年便回到了青岛,在丁寿三另外一个徒弟《工商报》社长酆洗元的帮助下办起了《平民白话报》。不久,丁寿三听闻曾经这个不起眼的“通”字班徒弟转身变成了青岛报人,就借着来青岛的机会让他正式认师“上大香”。到这时,张乐古在青帮的地位才算真正稳定下来。

这些便是张乐古进入青帮前的所有经过。历史记载不多,对于这个过程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他出生后到了烟台,在烟台教会办的小学、中学读书,毕业后又去了上海,参加当地的教会活动,在这期间与青帮有所接触,之后直接拜青帮帮主杜月笙为师。且不争论他到底拜谁为师,杜月笙和丁寿三都是“家理”的最高层,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说明张乐古的能力确实不一般。

济南惨案后他带着记者全国游行

办《平民白话报》是张乐古在青岛事业的开始,只是他为什么要选择当一个报人?当时青岛的报纸并不多,又为什么他偏偏将名字定为《平民白话报》呢?这里面也有来头。鲁海在《老报故事》一书中做了简单解释:“早期的报纸都是半文半白,老百姓很难看懂,之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倡导白话文,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白话报》,青岛在1912年就曾有过,之后停刊了。张乐古创办这份报纸其本意是以一份报纸做自己的代言人。”如此看来,张乐古是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觉得要在青岛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怎样创造?还得靠自己!这种行为套用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便是:“我是张乐古,我为自己代言!”

虽然张乐古是青帮老大,身上带着匪气,开办《平民白话报》也有自己的私心,但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却是个抗日爱国的真汉子。1928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在济南大开杀戒,造成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在这场案件中,被焚杀死亡者达到6123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张乐古在《平民白话报》上刊登文章进行强烈抗议,言辞异常激烈,日本侵略者当即对报社进行了查封。

于是,张乐古又将日本侵略者在山东的种种残杀侵略行为整理成影像资料和传单,带着报社的十余位记者全国各地进行宣传。走过烟台,去了北平,又转道南京……每去一个地方,都能引起上千人的围观,张乐古也成了抗日斗士。

只是等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有些地方势力不听从政府管理,张乐古又转身变成中间的“说客”,帮助国民政府顺利入驻。作为回报,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在肥城路2号重新开办报纸,更名为《平民报》,版面数量也从之前的4个版,增加到了12个版,成为上世纪30年代青岛五大报之一。

丁寿三来青过寿沈鸿烈盛宴款待

跻身青岛报人之列,有了一定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人进“家理”,但张乐古并没有因此满足,他还有更高的目标,他要让青帮在他的手中达到高峰!要实现这个远大目标仅仅靠一份报纸是不行的,他还得借助更有权威的人,这时师傅丁寿三来了!

丁寿三是青帮的“大”字辈,在“家理”德高望重,就连“悟”字辈的蒋介石也要对他敬重几分。所以,当他要来青岛的消息传来,各界哗然,尤其是沈鸿烈,坐上青岛市长的位置不久,正急于在蒋介石面前能有一番表现,对于这样一个大人物的到来自然不敢懈怠。再加上丁寿三来时手上还拿着上海大亨杜月笙的介绍信、蒋介石送给他的一幅鹤石松的画轴,以及其他国民党政府各院部长送给他的寿联等,更让他显得不同凡响。1933年6月4日,丁寿三来青岛的当天晚上,沈鸿烈就摆下盛宴款待,极尽地主之谊。

能把丁寿三请来青岛过寿,是张乐古的荣幸,也是青帮当时的头等大事。寿宴的所有事宜由张乐古、《新青岛报》社长姚公凯和《工商报》社长酆洗元全部负责,这三人都是报界能人,同时也是“家理”的人,对此事可是尽心尽力。在丁寿三来之前,就已经向社会各界下了5万张请帖,并且对“家理”的人说:“这次祝寿,非比寻常,凡是‘家理’的人,每人孝敬的寿金至少要5元(相当于两袋面粉)。”如果按照这个数值算下来,丁寿三此次来青,不知得捞走多少好处呢。不仅如此,寿宴的地点设在三江会馆,专门指定了当时的四家饭店负责寿宴的菜品,此外还制作了巨大的寿字以及红地毯等等,所有大小细节,这三人都亲自过手才放心。

当时恰巧京剧大师马连良和尚小云应平度路大舞台的邀请到青岛演出,刚到瀛洲旅社落脚,张乐古便得到了消息,请二人当天去给丁寿三唱曲祝寿。原来,丁寿三喜欢听戏,这次还亲自点了尚小云的《穆桂英》,对于这样的安排,马连良一气之下走了,尚小云不敢推辞。

发放5万份请帖、三江会馆摆寿宴、四小花旦尚小云倾情加盟……这样大的排场,沈鸿烈本没有什么意见,但寿宴前一天,他忽然变脸了。

为参加寿宴政府官员罢工一天

“全市所有机关人员,不准参加寿宴,违者撤职。”当天,所有机关人员都接到了沈鸿烈的这则紧急手令。内部的人议论纷纷,听说沈市长一大早就大发雷霆,难道是故意给丁寿三难堪,跟青帮的人过不去吗?这样的话我们还要不要去参加?这一切变故,都得源于那天早上出现在青岛各大报纸头版上的那几个字:“五万弟子与丁老前人称觞祝嘏……”这样大张旗鼓地过寿宴,让沈鸿烈内心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同时作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他还得顾及民众的反应,再加上寿宴当天并不是周末,如果所有机关人员都去参加,岂不是无人办公了?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紧急下达的这道手令并没有让青帮乱了阵脚,反而接到众多公职人员的请假条:请病假的、请事假的、请求轮班休息的……理由五花八门,当然也有些人直截了当,宁被撤职也要去参加寿宴,这其中警察局司法科违警股股长吕锡智、市南分局局长董荣卿就逼得沈鸿烈对他们当即撤职。其实,他本想通过这招“杀鸡给猴看”提醒其他公职人员,但还是没拦住。李萼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当天的政府机关:“虽不至空无一人,却也无异于罢了一天工。”如此看来,青帮在当时的力量之大可想而知,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寿宴结束后,吕锡智和董荣卿就被官复原职了,据说也是青帮的作用。

沈鸿烈没拦住,政府机关人员去了、“家理”的人去了,就连他曾经阻止过的尚小云也去了。等到寿宴这天,三江会馆热闹非凡,这里我们还是跟着李萼的描述想象一下那个大场面吧:“正厅上布置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寿堂,当中悬着大寿字,墙上挂满了国民党要人的寿幛、寿联。蒋中正的鹤石松画,因为几乎是挂在正中,反而使人不容易看到。供桌上摆着丰盛的供品。香炉里烧着高香,檀香炉里燃着檀香。地下铺着红毡,两旁分立着纠仪、司仪。”场面布置的大气又不失奢华,从一大早,来拜寿的人就川流不息,外界的人只需稍稍问候表达自己的祝福就好,但“家理”的这些徒子徒孙们,一进来就得磕头,下跪时还得手扶膝盖,这是青帮的规矩,如果做错了,马上就会遭到一番训斥。拜完寿、交上寿金,凑足十人马上开席。

三江会馆里人满为患,热热闹闹,沈鸿烈面对着空荡荡的政府大楼,越想越气得慌,于是在宴会开始半天后,他又做了个决定,派人去现场阻止!这次确实管用了,原本打算大摆三天三夜的寿宴戛然而止。事后有人说丁寿三被沈鸿烈驱逐出境了,而实际上沈鸿烈当时还没有这么大胆子,他是以礼将其遣送出境了而已。

但即便如此,这短短半天,就有3000多人前来祝寿,张乐古因此在“家理”出尽了风头,青帮在青岛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张乐古甚至自诩为“青岛杜月笙”,接下来,他就要往政界发展了。

张乐古当上青岛唯一的参政员他天天穿着斗篷上班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