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有温度的祝福 书法家为新人手写结婚纪念证书

2017-09-04 13:43: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生死契阔——上海书法名家书写结婚纪念证书

生死契阔——上海书法名家书写结婚纪念证书

刘小晴为新人手写结婚证书

“天也喜欢,地也喜欢,人也喜欢。喜欢我遇到了我(你),你也遇到了我。当时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今以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尔发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着大我忘记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如此温暖美好的句子,出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39年与吴树琴女士结婚时,在一张纸上写下“结婚证书”四个字后,题写的一段散文诗般的文字,到今天依然被视为名人雅事。

如今是机打婚书的时代,手写婚书非常罕见,但在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当天的8月28日,在上海海派文化中心举行了一场别样的“海派”婚庆典礼。此次“婚礼”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协办的一场“相约七夕甜爱一生——上海书法名家书写结婚纪念证书仪式”。婚庆典礼回归传统,由上海书法名家们为八对新人书写了一份有温度的婚书。

民国时期的文人婚书

据上海大学民俗专家黄景春考证,“婚书”这一形式进入国人视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久远。中国人的婚书,相传源于周代的礼仪。结婚要有“三书”,分别是求亲的聘书、过大礼的礼书,而迎娶新娘的“迎亲书”,就是婚书的雏形。唐朝时有了正书、别纸,宋分为草帖、定帖,直到清朝,又把婚书称作“鸾书凤笺”。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婚书上有父亲、媒人姓名,结婚的男女连名字都不出现,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所以,严格来说,那时的婚书更接近于“订婚书”,而不是结婚证书。但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对婚姻的庄重承诺。

到了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新人们的婚恋观逐渐产生变化,婚书也由此走向个性化、艺术化。我们至今仍可看到,民国婚书上常绘有龙凤呈祥、山水风景、牡丹吐蕊等图案,有些还会出现洋气的小天使。而婚书上,不仅要写上结婚双方的名字与生辰,还要有籍贯、祖宗三代以及媒人、主婚人、订婚人等。因为不是官方证书,当时的人们可去街上买了纸回来自己书写,没有一个“通用版”,可以说张张都是“定制版”。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偕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这是出自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朗朗上口,充满着仪式感。

民国恰处于国门大开,西风东渐之时。民国时期的婚礼,在保留部分的传统习俗外,逐渐融入了许多西方元素。如今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原件,也成为收藏家的“青睐”物,若是事涉名人,则更为抢手。前些月的拍卖会上,一件胡厥文女儿的结婚证书和新婚纪念册的拍品,就是因内有众多名流题诗而受到关注。其中不仅有黄炎培作为“证婚人”之一在结婚证书上签名,还有黄炎培先生在纪念册上的题诗一页,使此件拍品顿时身价倍增。可见,有学者名流的参与,有文人墨迹的流传,故事往往就会更生动,意义也会不一般,即便是寻常琐话,也能演绎成百年佳话。

有温度的祝福弥足珍贵

书法原本是文人日常书写的手段,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这三大喜事都留下了很多的传说,都与书法密不可分,以书法的形式书写婚书,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习俗。“今天这个好日子是起源于经久不衰的爱情传说,同样,今天的好日子也将见证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生活中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弘扬。本次活动凸显了书法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也进一步拓宽了书法艺术服务人民的渠道和手段,使书法重回百姓日常生活。”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尤存指出。

现场书家为新人所写的这张定制婚书主体内容为作家赵丽宏所作的《七夕赋》,《七夕赋》原文为:“人海茫茫,相遇是缘;银汉迢迢,相约有道。两情若是亲近,千山万水难阻扰;两心果真相爱,喜鹊飞来搭虹桥。世上情为何物?为真挚,为赤诚,风雨同舟见至交;人间爱从何生?是相知,是信任,悲欢一路相依靠。生死契阔,志同意合,何愁山高路遥;心心相印,恩爱不疑,真情日月朗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共度岁月美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系上海书协名誉主席周慧珺书写的条幅作品,上海书协首席顾问韩天衡专门篆刻治印“百年好合”。现场书写证书的,是八位上海书坛小楷名家:上海书协顾问刘小晴,上海书协副主席戴小京,上海书协主席团委员黄仲达、杨耀杨,以及上海市中青年书家赵伟平、陆维中、张正宜、余军等。

据了解,这场八对幸运儿都是通过政务新媒体“上海虹口”报名,得以来到现场。一袭水墨旗袍的新娘史问斌,与一身军装的丈夫骆正权,在人群中格外抢眼。来自安徽的小骆正在上海服兵役,透露平时和新婚妻子聚少离多,希望将这份婚书送给在平时老家当化学老师的妻子。为他们书写婚书的张正宜,是现场唯一的女书法家,她说自己“一边写一边念叨,祝福这对新人比翼双飞”,也借此机会回忆起了自己做新娘时的甜蜜。八对新人中,季志平和程慧琼夫妇的职业都是新媒体小编,他们的结合,被主持人、上海电视台黄浩称为是“新新向荣”,“刚领完证,打算年底办婚礼,这么有温度的婚书,我们一定要珍藏起来。”

上海书协秘书长潘善助表示:“书写结婚证书在民国时期就有传统,但是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来讲好像已经久违了,所以今天的这个活动在上海重现,是书写结婚证书传统的重新回归,是传统书法的回归,同时也是书法家日常书写的回归。书法一直兼具两重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五千多年的历史,靠着实用性的功能一直助推书法艺术往前发展,书法家写出的结婚证书隽雅秀美,比起一纸机器打字而成的证书要温馨、高雅得多。相信新人们一定会将它珍藏,在不断重温美好祝辞的同时,时时把玩欣赏,激发对书法的热爱。如果有新人因为今天的仪式萌生出培养下一代书法能力的念想,那么,书法的传承更多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也表示,这次的“命题作文”凝聚了对人间美好情爱的祝愿,“在这个特殊的七夕节,祝愿所有人都能一起幸福。”闫敏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