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探访青岛最后“烧煤族”:多在棚户区盼住暖气房

2015-12-30 03:31:00
作者:刘曼 季晓东
责任编辑:亚麦

走近最后的“烧煤族”

走近最后的“烧煤族”

走近最后的“烧煤族”

走近最后的“烧煤族”

如今,青岛城区的居民住房大都实现了集中供暖,然而,市区的一些老居民楼和棚户区,仍有未能通上暖气的房子,部分住户尤其是老人们,选择继续烧煤炉子来取暖。这些居民现在的居住环境怎样,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 ,他们对于集中供暖又是怎样的心理,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没有暖气的冬天取暖做饭都靠烧炉子

市北区人民路288号原本是晶华玻璃厂的职工宿舍。如今,四周早已高楼林立,很难想象在商铺的繁华之后,还存在着低矮破旧的房屋和狭窄闭塞的石板路,仿佛成了游离在城市喧嚣之外的一座孤岛。

记者此次采访的主人公胡奶奶和张大爷便居住在这片棚户区之中。12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绕过马路边的商铺往里走,便看到了张大爷的身影。张大爷正坐在小路边劈柴,身边已经放了一堆劈成小方块的木片,“这些木板都是没用的旧家具,我就把它们劈成柴火,好引炉子用。”

据张大爷介绍,这里的房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早已年久失修,目前还有9排房子,每排都有十几户人家。因为居住条件不好,原来的居民基本都搬走了,现在大部分是外地人在此租住,老住户只剩下两户,张大爷家就是其中一户。“我已经在这住了60年了”,张大爷对记者说,“以前我们每个月还会交房租,不记得多少年前了,连房租也不收了,所以也没人管了。”

“我们这不可能集中供暖,有的人家现在都用电取暖了,我们一直在烧炉子。”张大爷虽然年近70,动作却十分利索,很快木片便装满了两塑料袋,记者帮助张大爷把木片搬到了家里的后屋,这里算是他们的储藏室,“烧火能用得上的东西,基本都放在这。”得知记者在询问张大爷烧煤取暖的情况,张大爷的老伴胡奶奶便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家坐一坐。

记者沿着不到一米宽的石板路走进了胡奶奶家中,大概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这条路有些泥泞。踏入房门,左手边就是一个煤炉,烧的是蜂窝煤。胡奶奶告诉记者:“这个炉子平时主要用来做饭,取暖的炉子还在屋里。”进入卧室后记者看到,由于面积狭小,炉子距离床边很近,炉子在烧着,炉边整齐地堆着木块。胡奶奶说:“这些木块都是我平时在周边捡的,去年冬天我还买了不少煤,今年烧木头挺多。”到了冬季,胡奶奶每天早晨6点要起床引炉子,一日三餐也都是依靠这个炉子做,“又能取暖又顺便做饭,炉子做饭还是挺方便的,不像用电磁炉还要按来按去的。”中午时分,胡奶奶用炉子炒了一锅大白菜,“我做完饭就要熄炉子了,这几天不太冷,一直烧着屋里会很热。”

燃煤取暖困扰多居民渴望住进暖气房

“往年过冬,很多没有集中供暖的地方都会燃煤取暖,最近几年少了很多。”胡奶奶对记者说,“毕竟燃煤取暖的安全隐患大,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煤烟中毒,所以许多人都改成了电供暖,不是买个电暖气就是配个空调,虽然花费大,但毕竟安全。”

同样的,住在人民路287号附近的王女士表示,自己之所以没有继续采用煤气供暖,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安全 。“这栋楼大概是1970年建起来的,我在这住了也得有30多年,一直都没有安装供暖设备集中供暖。”王女士说,“以前这栋楼,不光我们家是生炉子烧煤取暖,几乎家家户户都烧煤,整个楼道里面堆了不少的煤块和柴火。还有些住户把没有烧尽的炉渣和引火用的木头放在一起,很容易引起火灾,搞得我们整个供暖季都过得很忐忑,就害怕发生什么意外。”

除了安全问题,燃煤不卫生、供暖效果差、煤烟熏人等问题也令许多燃煤用户困扰不已。“来回倒腾煤的时候,煤灰、粉尘搞得家里到处都是,很难打扫。而且生炉子只能让一个屋子暖和,其余的房间温度冷得不能呆人。”人民路287号一燃煤住户对记者说,“供暖效果很差不说,有时候风向不对,煤烟还会倒灌回家里,十分熏人。”

王女士说,“我记得以前相关部门也向我们征求过几次意见,可能是楼栋居民意见不统一,所以就一直没结果。前段时间听说我们这栋楼要拆迁,我们也渴望尽快拆迁。”

日益减少的都市送煤人

“这几年青岛发展很快,液化气、天然气进入越多的家庭当中,集中供暖的小区也越来越多,所以需要蜂窝煤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从临沂来青将近20年,一直在宁化路做运煤生意的徐先生对记者说道,“生意不红火,继续干我们这行的人也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都转行干别的事情,即便是像我们这些还在继续坚持的送煤人,也得找点别的营生来补贴家用。”

据徐先生介绍,送煤这份工作最火的时候,一个送煤点都至少有二三十个送煤人,整个供暖期,每个送煤人每天至少要送2000多斤煤,而现在徐先生的送煤点,只剩下四个送煤人。“现在生意好的时候,我们送煤点一天大概能送出1吨煤左右,与生意好的时候相比,实在是落差太大了。这不今天就没生意,一斤煤都卖不出去。”徐先生说道,“生意差,挣不到钱,所以也养活不了不了那么多人,以前老的送煤人也走得差不多了。据我了解,现在老四方区,也就剩下3个送煤点不到10个送煤人了。”

在采访过程当中记者见到,徐先生所在的送煤点堆放了好多木质板车。“这些板车就是我们平常送煤的工具,现在生意差利薄,所以只有远的地方我们才会开三轮摩托车运送,近的地方我们都用板车送,这样省钱。”

当记者问到,生意这么差会不会也和其他送煤人那样 ,考虑选择转行呢?“现在住家户确实需要燃煤取暖的不多了,但是还是有不少网点房需要燃煤取暖,我应该还会再坚持下去,毕竟做了这么多年都熟悉。”徐先生说道。

烧煤的历史见证:煤池子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煤池子为何物,更没有见过煤池子。五六十年前,青岛还没有暖气和煤气,居民为了取暖和做饭,只能依靠烧煤,每家就都得有存储煤炭的地方,而煤池子就是这样一个存在。青岛老市民陈女士对记者说:“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煤池子,一到冬天,煤都能把大院里的地给染黑了。”

记者了解到,煤池子也叫做煤屋子,通常都建在屋外墙脚,用砖头瓦块砌成,约有半个人的高矮,以前有些单位的集体宿舍楼,在建的时候会给职工配套建设统一的煤池子,楼前通常建成整齐的一排,有些单位条件好,会把煤池子砌成一人多高,下面用来放煤,上面还能放置其他杂物。

现在煤池子已经基本消失了,只在一些老式楼房院落内能见到,也是曾经烧煤年代的历史见证。记者走访过程中看到,市南区永嘉路34号居民楼下仍存有一排煤池子,市北区宝清路的一些老式居民楼前也存有煤池子,居民张先生向记者介绍:“煤池子算是历史遗留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房子建好以后,那时候煤池子每家每户都有,但是现在暖气已经供上很多年了,煤池子也早就废弃了。”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刘曼 季晓东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