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2016首场春季海葬 716位逝者“魂归大海”

2016-04-18 01:01:39
责任编辑:光影

\

\

4月17日上午,本市第73次海葬公祭仪式在八大峡码头举办,这也是青岛市今年首场春季海葬。本次海葬,716位逝者的骨灰被撒向碧海,回归自然。

\

■现场

今年新设路引增加仪式感

当天上午8时,八大峡码头准时开始了庄重肃穆的海葬公祭仪式,现场哀乐低回,在主持人读完荡气回肠的海葬祭文后,家属脱帽行集体默哀礼一分钟,缅怀逝者。随后,现场鸣礼炮9响,海葬船首批起航,驶入到指定海域进行骨灰撒海仪式。

本次进行海葬的716位逝者,主要来自青岛本市,有519名,外地逝者主要来自济南、淄博等地,共197名,占近30%的比例。仪式本计划于4月16日进行,由于天气原因,推迟到4月17日举办。

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春季海葬除了延续以往庄重肃穆的海葬公祭仪式外又添一亮点,公祭仪式台旁增加了用罗马柱和绿地毯铺设的路引,家属在公祭仪式行礼结束后,在现场乐队哀乐伴奏下穿过路引,按序登船,整个海葬过程庄重有序、更具仪式感。

■讲述

“死后回归大海是理所当然”

“我今天是来完成父亲遗愿的。”码头上,今年56岁的李先生抱着父亲的骨灰对记者说,他们家是地地道道的青岛人,记得小时候家里人经常带着他们小孩子在海边扑腾,所以对他们一家而言,大海有一种难以言尽的情怀。“记得1991年,咱青岛市民政部门首次举办海葬时,家人就把奶奶的骨灰撒向了大海。此后的多年,我们每逢清明,就带着鲜花来海边祭奠。”李先生说,和奶奶一样,父亲生前的遗愿同样是进行海葬。“父亲曾说,他生在海边,死后回归大海,是理所当然,是对大自然的一种交代。”

带着淡淡的悲伤,今年78岁的王奶奶在孩子们的陪伴下,步履缓缓地走过绿毯。“我老伴是海军,一辈子与海为伴,生前也留下嘱托,去世后要回归大海。”虽然已近八旬,王奶奶毅然要随孩子们一起参加丈夫的海葬,亲眼看着孩子们完成丈夫的遗愿,“1980年,老伴曾亲历刘少奇同志在青岛的海葬,作为军人的他,当时就暗下决定,一定要向刘少奇同志学习。”

■意义

海葬成青岛生态殡葬名片

“殡葬文化源远流长,依自然环境不同而发展了不同的葬法。天葬、土葬、水葬等应运而生,各具特色。”青岛市殡葬协会副会长杨春水表示,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海葬成为自然环保的理想选择。

“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杨春水介绍,随着海葬影响力的增大和群众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文明节俭、自然环保、节约土地、造福子孙的新式葬法,海葬已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青岛市骨灰撒海数量也逐年递增。二十多年来,每年海葬人数由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余人。报名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辐射至全国各地,每年海葬外地逝者的比例已增至25%以上。海葬已成为青岛市文明殡葬、生态殡葬的一张名片。

另外,近年来,本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对海葬的补贴力度,岛城逝者参加海葬财政予以补贴,2010年10月份起,青岛市执行对本市户籍居民实行免费海葬的惠民政策,至今已惠及6164名逝者。

据介绍,由于海葬要乘船出行,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为保障逝者家属出海的安全,今年,市殡仪馆还为参加海葬的逝者家属每人买了一份意外保险,保额最高50万元。 (文/半岛记者 张同顺 图/半岛记者 高绪亮)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