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唐山大地震40周年记 青岛当年收治2207名伤员

2016-06-18 11:26:10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光影

40年前,11岁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明明在崂山县医院接受救治,遇到了护士姐姐王珍玉和褚梅英,40年后他通过崂山区卫计局官方微信寻找到“青岛姐姐”。当得知“青岛姐姐”很想念当年的病友姊妹后,明明花了一天时间发动朋友圈来寻找,昨天终于帮“青岛姐姐”找到了俩唐山姊妹。

明明帮“青岛姐姐”找到姊妹

“明明帮我找到小新了,我们刚通完电话,今天我真是太高兴了。”昨天中午,记者接到了褚梅英的电话后,立即赶到了她所在的大枣园老年养护院。

“《青岛早报》报道了我们的故事后,我今天接到了很多亲朋好友的电话,他们都被这份情谊感动了,谢谢你们。”见到记者,褚梅英赶忙拉记者坐下。原来,自从明明找到了“青岛姐姐”后,他每天都要跟两位姐姐通个电话。前天晚上,褚梅英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明明,表达了想要寻找小新的心愿。

明明连夜行动,发动了周围所有的朋友,大约有300多人在朋友圈里寻找小新,终于有一位朋友认识小新的弟弟,通过小新的弟弟,明明联系上了小新。

“小新的弟弟在北京,我通过他找到了小新。这也是回到唐山后,我第一次跟小新通电话,当年年纪小,也不知道联系,但是大家都记得对方,一听到褚大姐找她,小新顾不得跟我说话,就要了褚大姐的电话。”在电话里明明告诉记者。

昨天上午,小新给褚梅英打来了电话,话没说两句,小新就激动地哭了。“姐姐,我可找到你了,想死我了!”小新在电话里说,“姐姐,我又找到了当年的同房间的小英了,我们约好了,找个时间一起去青岛看看你。”听到这话,褚梅英也很高兴,她告诉小新,七八月份是青岛的旅游旺季,非常欢迎她们来青岛游玩。

“青岛姐姐”让我终生难忘

是一段什么样的经历,让褚梅英和她的唐山姊妹40年都难以忘怀呢?记者昨天下午电话联系上了小新,她讲述了当年来青岛治疗的经过。

小新哭着告诉记者,当年地震中,自己的母亲没了,小弟弟和小妹妹也没了,父亲、她和两个弟弟在地震中都受伤了,一年后,父亲也去世了。“我当时左胳膊脱臼了,1976年8月7日被送到青岛来救治的。当时褚梅英、王珍玉两位姐姐对我无微不至地照顾,因为我左胳膊受伤,右胳膊打点滴,两位姐姐就给我喂饭吃。”小新说,自己当时很想家,经常哭起来。看到这个场景后,两位姐姐就来安慰她,哄着她开心。

大约一个月,小新的病情才好转起来,褚梅英就扶着小新到外面逛,还带着她回家吃饭。小新说了两件让她至今难忘的事。一次,褚梅英带着她赶集,小新看到了萝卜就想吃,褚梅英买了3个,回到家里全都切成了片,让小新先尝一尝,哪个好吃就吃哪个。还有一次,小新想老家的毛蛤蜊了,就告诉了褚梅英,褚梅英买了很多毛蛤蜊,让小新吃了个够。“我们老家也有毛蛤蜊,吃崂山的毛蛤蜊时,我边哭边吃,虽然想家,但是心里暖暖的。”小新说,两位“青岛姐姐”的爱心和细心,让她心存感激,变得坚强起来。在崂山县医院住了3个月后,小新又在湛山疗养院待了一个月,才返回老家。

“回到老家,我和父亲说了‘青岛姐姐’的故事,父亲让我给她寄了一对唐山陶瓷杯子。”在电话,64岁的小新说,如今自己儿女都已经长达成人,一家八口人过得很幸福,“我和小英商量好了,等着找个时间,我们要去青岛看望好姐姐。”

“寻亲”微信牵出40年姐弟情

今年端午节当晚,崂山区卫计局微信公众号收到了一条寻亲微信,“谁知我心”的网友留言说,他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当时转院到崂山县医院接受治疗,有两位护士姐姐王珍玉和褚梅英对他悉心照顾。40年来,自己一直在寻找两位“亲人”。

崂山区卫计局微信公众号迅速转发,很快1500多名粉丝加入到寻人的接力行动中,6月13日,褚梅英找到了,褚梅英又找到了同学王珍玉。“他是我们的弟弟明明,我们记得他。”褚梅英和王珍玉得知此事后,也是激动不已,当天晚上,明明与褚梅英、王珍玉分别取得了联系。

早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褚梅英、王珍玉,两人讲述了1976年在崂山县医院救治唐山大地震伤员的情形。

6月15日,早报记者采访褚梅英和王珍玉时,两人都提到了几位当年接受救治的伤员,其中一位小新曾到褚梅英家中吃过饭,两人以姊妹相称。40年过去了,褚梅英很想念这位姊妹。在得知褚梅英的心愿后,早报记者联系了唐山晚报热线部,两家报纸开始了联动寻亲,一起帮 “青岛姐姐”圆梦。

青岛当年救治2207名伤员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当年,青岛收治了多少名唐山震区伤员,又有多少青岛人参与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其中发生过哪些让人刻骨铭心的事?昨天,早报记者兵分两路,一路探寻当年青岛救治唐山震区伤员的情形,另一路探寻当年青岛参与唐山大地震救援的经过。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了市档案馆查询,在《青岛年鉴》1976年的记录中,记者找到了关于唐山大地震青岛收治伤员的情况:“从8月4日午夜至13日凌晨,青岛市共接收了8专列、11架次飞机运来的震区伤员2207人。其中颅脑、脊椎、骨盆、四肢、胸部骨折伤员1330人,危重伤员860人,全部妥善安置在部队和地方的41家医院、疗养院和公社卫生院治疗。为加强抢救工作,市卫生局成立以李青迪为组长的8人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巡回指导。伤员中除8人年老伤重、合并感染肺心症、破伤风,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脱离危险,转危为安。8月27日,第一批痊愈伤员227人返回故乡。到11月10日,只剩下272人,部分伤员转入疗养院康复。1977年后全部康复返回唐山。”

三天四夜抢救伤员

昨天上午,在市卫计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辗转找到了当年青岛医疗队的带队王昭舜。回忆起当年的救援故事,已经86岁的王昭舜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记者赶到了王昭舜家中,他正在翻看着当年救援的老照片。1947年,王昭舜从荣成参军入伍,先后当过军医,铁道兵三师医院的副院长,1976年转业到青岛后,他时任青岛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接到了领导电话,要求我们马上组建医疗队伍,让我立即拿出行动方案。”王昭舜说,他顾不得吃午饭,花了两个小时制定了一份救援行动计划,人员、物资、注意事项等一一列明。当天晚上,64名队员全部集结完毕,冒雨前往唐山,“因为路上不好走,我们四辆车开到济南后,来不及转运铁路,直接开车直奔唐山。”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昭舜显得很激动,他说,大家都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建筑物都坍塌了,有很多伤员等着救援。“我们住在野外的帐篷里,立即展开了救援行动,我负责调度,大家各管一片,谁都来不及吃口饭,全都忘记了白天黑夜,只想着快一点救人。”王昭舜说,当时青岛医疗队参与了抢救开滦煤矿被困在井下的6名工人的行动,其中有一名老工人陈学海被围困在井下达14天又10小时,被抢救上来已经奄奄一息,青岛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紧急参与抢救,经过三天四夜的救治,最终让伤员转危为安,青岛医疗队的工作受到了指挥部的表扬。病愈后,陈学海还带着大红花跟青岛医疗队的队员们合影留念,当年的合影照王昭舜一直珍藏着。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