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陈蜚声是潍县最后一位进士 晚年曾在青岛卖字

2016-07-12 08:47:07
作者:田野
责任编辑:夜楼

陈蜚声是潍县最后一位进士他晚年定居青岛,卖字为生

民国时期,青岛的书法名家当中,有“三翰两举一圣人”(三个翰林、两个举人和一个圣人),为后人所称道。“一圣人”指康有为,“两举人”指张公制和陈蜚声,“三翰林”即吴郁生 、刘廷琛和王垿。除了陈蜚声,其他几位之前的《发现青岛》我们都介绍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陈蜚声。

说起陈蜚声,可能大家还不甚了解。和其他几位相比,陈蜚声的名气确实不是很大。但是在潍坊,陈蜚声可是一个大名人。他是老潍县陈氏家族的一员,还是潍县最后一位进士。陈蜚声在政坛建树不多,但是在书画领域很有造诣,他的书法作品时至今日还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拍卖会场。

祖上发家造就“金巷子”,家族有53名举人

说起陈蜚声,我们就不能不说说他的祖上陈尚志。正是因为他的勤劳苦干,给整个陈氏家族积累了财富,才使得子孙后代得以专心读书,科举成名。

潍坊城隍庙街北侧,有一条小街叫金巷子街,它的由来还要从陈尚志说起。

陈尚志,字素贞,潍县望族陈大观第十二世孙。他出生时,家境十分贫困,他小小年纪就弃学经商,以养家糊口。可陈尚志起初似乎并非经商的材料。据陈瑞曾、陈祖光的《潍县陈大观家族》称,对陈尚志的经商经历有过介绍,文中提到陈尚志为人敦厚,不计较小利。他曾与人合伙开米店,合伙人很吝啬。一天,有人到店里买米,因银子成色略差,陈尚志有心成全他,可合伙人不依。因当时粮米不时涨价,等买米人换了银子回来,合伙人又与人家争米价高低。最后陈尚志实在看不下去了,竟和合伙人发生口角,因此撤资散伙。中国有句老话叫“无商不奸”,像陈尚志这样慷慨大方的,哪辈子才能发家致富呢?还别说,只不过十余年时间,他就成了潍县数一数二的富商!陈尚志究竟靠做什么大买卖发家致富的,潍县名人宋书升在为他写的《家传》中没有提及,只是说他:“虽不工心计,然贸易辄盈其息,好像有神灵暗中保佑。”看样子这永远都是个谜了。

陈尚志发家后不忘惠及乡里。当时,潍县城里有一名无赖,经常在街上寻衅闹事,也曾对陈尚志家敲诈。有一天,无赖喝醉酒之后在街上与陈尚志相遇,还未开口,陈尚志就对他说:“咱们活在世上为人,可不能恃强不义,我想资助你点银子 ,权作你养家糊口的本钱,盼望你正儿八经地谋生计。”无赖感激地从陈家拿了钱,从此改邪归正,再不祸害乡里。

清乾隆年间,赖光表、郑板桥相继任潍县县令。赖光表在任时,倡修学宫、文昌祠,陈尚志慷慨出资效力最多,赖光表将“功崇学校”匾额悬在他家大门前。乾隆十三年(1748年),郑板桥倡资大修潍县城墙,陈尚志又首先响应,带头捐修了四十尺。为此,郑板桥专门为他题写了修城碑记。

陈尚志教导子孙们“既要懂得一丝一粟来之不易,又要慷慨义行丝毫不能吝啬。”他致富后,曾在城里北门大街东侧,建了连片高大的住宅,在宅后疏泉垒石,修建了“楫青轩”小花园颐养天年。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越来越,逐渐形成小街 。潍县人因这里是陈尚志发家致富的金盆宝地,为图吉利,就为这条街道起名为“金巷子”,沿袭至今。

因为陈尚志的努力经营,陈氏家族又渐渐成为潍县望族。据统计,明清两代,潍县陈氏家族中曾出过53名举人,其中19人中了进士。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陈尚志之后诞生的。

他是潍县最后一位进士,跟沈钧儒同科

陈尚志的后人中出了不少举人、进士,这陈蜚声就是最后一位进士,他也是潍县最后的两位进士之一。

陈蜚声(1864~1945年),字鹤侪,号斟民,祖籍潍县城里北门大街。他是陈大观家族老三支陈尚志一族第十八世孙。曾祖陈迪恪做官廉洁自律,不尚严酷。陈蜚声的祖母、母亲和妻子都是安丘县人,他虽因出嗣给其堂伯、陈迪恪长孙陈贻缨为兼祧子(兼祧在清代民事习惯中作为一项立嗣继承规则,使独子可以同时成为两房乃至多房的继承人),但陈贻缨客死、寄葬于山西长治,他有30多年时间也居住在伏哥庄。

受家庭影响,生性清纯质朴的陈蜚声自幼学习刻苦。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陈蜚声中举,四年后考充右翼宗学汉教习取得了候选知县资格,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为封建科举制度废除前潍县最后的两位进士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陈蜚声考取进士的那一科,还有几位同学,后来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分别叫沈钧儒、谭延闿 。这两人一个是中国民盟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一个是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

陈蜚声在中举之后对自己的要求依然严格,虽然官位在手,但他清廉自持。陈瑞曾在《潍县最后的进士陈蜚声》一文中说,陈蜚声做京官前后七年时间,虽因屡次考绩优等而不断晋升,由礼部祠祭司行走,保升员外郎,又改任礼部典礼院恩恤科长,官居五品。但他无论是在办理皇家两宫大事,还是在礼部经管科考、典礼、抚恤、旌表等差事上,都做到了清白自律,一尘不染。由此,清亡返乡回到安丘县伏哥庄时,只是“铺被一肩”而已。 1921年,陈蜚声受聘为潍县首富丁毓庚的家庭塾师,教授毓庚之子丁锡田专攻文史和地舆学,在陈蜚声的辅导下,丁锡田成长为治学严谨、读书成癖的博学之士,并在陈蜚声指导下编出《潍县历史谭》等,并有了名声。

此时的陈蜚声,也在默默无闻地做着山东文献的整理工作。据史料记载,经他整理的山东乡贤著述有多种,但最著名的是在1925年石印出版的《伏乘》。该书的主人公伏生(一说伏胜,前260~前161年),是济南郡(今山东章丘)人,秦汉时的经学大家。按照历史记载,关于伏生的故事是这样的:他任秦朝职官博士(秦汉时,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时,赶上秦始皇帝“焚书坑儒”,他因孔子选编的《尚书》中载有商周时代众多重要史料,不甘付之一炬,密藏在自家墙壁中。秦末战乱起,伏生逃亡他乡。战乱过后 ,至汉文帝时天下太平,他回归故里把藏书找出来,在齐鲁间授课。不过,藏书丢了一部分,只剩29篇了。汉文帝为不使《尚书》失传,准备把伏生请来京师讲解,可他已90多岁,不能远行,汉文帝便派太常掌故晁错来济南郡登门求教。后来晁错将伏生讲解的《尚书》全部记录下来。《尚书》得以传承至今,功在伏生。但古往今来,对伏生其人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相关研究很难进行。陈蜚声所著《伏乘》一书,对伏生做了系统研究,不仅涉及伏氏生平,而且与其有关的人、事均有涉猎,为经学家和史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总纂民国版《潍县志》,世称信史

陈蜚声除了著书立说之外,还办了一件大事,就是总纂了民国版《潍县志》。

民国时期,政府先后印发《修志事例概要》、《地方志书纂修办法》,督察各地成立通志馆,进行修志。1931年,潍县县长王华安奉命修方志,设立了潍县县志局,聘请了陈蜚声、刘金第等地方知名学者、乡绅名流为县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县志编纂委员会常委由县长王华安、教育局长高镜秋、知名学者陈蜚声组成,陈蜚声任总纂。

民国版《潍县志》的编纂,意义非凡。当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席卷全国,史志的编篡也要突出新时期的特点。陈蜚声等人在编纂宗旨上,首先开宗明义地提出,民国时代编修方志,应以人民为主。由此,以陈蜚声、刘金第为主,确定了续修《潍县志》的总体框架与篇章细目,将全书列出了15个志目。其中第一就是党治,之后依次是通纪、疆域、营缮、民社、武备、秩官、赋税、教育、实业、交通、人物、艺文、金石、杂稽。编纂工作历时六年,全书共15编、42卷、100多万字,并附有200多张图片。它真实地记载下了潍县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历史进程。仅以《人物志》为例,其内容设事功、儒林、高士、义行、耆寿、文学、武胄、孝友、忠烈、艺术、外徙、侨寓、烈女、释道14个专栏,为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700多名潍邑人物写了传记。

作为总纂的陈蜚声,做到了事必躬亲,不遗余力。后人评价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潍县地方信史。

晚年定居青岛,以卖字为生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没过多久,潍县被日军占领。之后 ,陈蜚声以卖字为生。日伪当局几次请他出来做官,均遭拒绝。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与陈蜚声是同科进士,因公来潍县,曾看望陈蜚声并请他出来做官,他洁身自好,不为所动。

为躲避日寇骚扰,陈蜚声随即避居安丘,后又迁居青岛,仍以卖字为生。解放前后 ,陈蜚声的书法风行青岛,影响极大。1945年,81岁的陈蜚声病逝于青岛。

潍县著名书画家陈寿荣谈到陈蜚声的书法时曾说,陈蜚声自幼酷爱书法,临摹各种名碑古帖,严冬酷暑,苦练不辍。在安丘时又终日沉浸于墨海砚田之中,临摹如王羲之《兰亭序》、柳公权《玄秘塔》等,对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临池造诣尤深。因此书坛评论说:“鹤侪(陈蜚声字鹤侪)笔力能扛鼎”,说他的欧体书法方整严峻,笔力苍劲。其所书小楷兼融金文、秦篆、汉隶,行笔稳健,深为书法爱好者喜爱。

潍城留有其各种书体的中堂楹联、条幅、斗方、扇面、匾额等,如其金文“东西游泳小鱼戏,上下颉颃新燕归”、七言楹联“垂帘静对黄荃画,种树频翻郭囊书”等可谓书义双佳。他在潍县城留有的墨迹如城里西马道的“继志小学校”、南坝崖街“中华大戏院”、南关月河崖“中华楼”等。

特约撰稿 田野

[编辑:夜楼]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