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日朝学子从青岛入唐朝留学 崔致远写诗赞大珠山

2016-07-25 09:21:20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光影
\

 

“可惜含芳临碧海,谁能移植到朱栏。与凡草木还殊品,只恐樵夫一例看”。这是1300多年前朝鲜“留学生”崔致远在当时的唐朝、在青岛大珠山写下的《杜鹃》诗句,虽然读起来有些哀叹的意思,但也足可让后人了解到在唐朝时,这里已经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海了。如今,大珠山已经成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当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欣赏杜鹃花时,或许同样能感受到这座瞰海的山顶上,除了有漫山烂漫的鲜花,也有着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众多历史信息。

5月初,在青岛市文广新局、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青岛早报联合推出的“青岛海上丝绸之路考古行”活动中,发现了大珠山古港湾和唐代“留学生”等众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在唐朝时期的青岛,由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兴盛,唐朝政府对海外开放,招贤纳士。像崔致远一样的许多来自日本和新罗(朝鲜)的“留学生”,纷纷通过海上航道,从大珠山古港湾上岸到大唐求学,见证了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唐朝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留学,其实早在1300多年的唐朝,就已经开始了。”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人员郑禄红介绍,大唐为招贤纳士,对外国学生开放了科举。这不仅是当时广纳天下人才政策的壮举,更是大唐盛世的呈现。也正是由于唐朝的对外开放,使得青岛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又一个高峰时期。

“当时,多数日本和朝鲜来的‘留学生’是通过海上从大珠山附近的古港湾进入中国的。”提起唐朝时期对外开放政策对青岛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玉海显得异常兴奋,因为他在不断的考古探索发现中,深切体会到了当时青岛的繁华。可以这样说,青岛古航道和古港口岸,对大唐开放和兴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些曾经的历史记忆,也让众多研究青岛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们兴奋不已,因为诸多历史元素证实,青岛已经成为世界海上丝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

从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唐朝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疆域广阔,物质丰饶,文化发达,泽被四海,广纳百川……”一系列的词语,呈现出大唐的盛世繁华。记者查阅大量史料发现,贞观元年,唐朝已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考试,外国留学生可以像唐朝子民一样考取功名,登科及第,这一政策当时被称作“宾贡进士”,这一开明政策引得四方异域学子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然成风。留学生们都在一所叫做 “国子监”的大学里学习,这也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国际性大学。

日韩学子青岛登陆来唐留学

通过大量的调查,考古人员发现了许多值得青岛人骄傲的历史印迹,也见证了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辉煌的过去,是青岛和世界遗产宝库的一块文化瑰宝。由于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通过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来唐留学的日韩学子纷至沓来,也成为青岛历史文化的见证。

郑禄红经过考古调查发现,大珠山古港湾曾是唐宋时期除密州板桥镇 (今胶州)之外,又一处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重要口岸,周边地区当时分布着许多名为“新罗坊”和“新罗村”的侨民社区。“公元623年,唐高宗应高丽王请求从板桥镇海运官兵助他平叛动乱,战争结束后,板桥镇就由军港变成连接南北和对外贸易的商港。”郑禄红说,据统计,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正式派出19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多是通过板桥镇上岸转陆路去长安的;当时的新罗国作为唐朝的近邻,关系更为密切,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海路都是从“东方海上丝路”来中国的。

这些“留学生”中,最为著名的是来自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当时19岁的他于公元716年(日本灵龟2年,唐开元4年)登上日本政府第八次遣唐船,这次和他一起来中国的有557人。到达长安后不久,阿倍仲麻吕就入了国子监太学,攻读的重点是礼记、周礼、礼仪、诗经、左传等经典,毕业后参加科举,一举考中进士,以后不断升官晋爵,历任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肃宗时擢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一直到公元770年在长安去世,唐代宗为了表彰阿倍仲麻吕的功绩,追赠从二品潞州大都督。[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