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琅琊臧氏是诸城“五大家” 臧惟一官至兵部侍郎

2016-08-11 10:43:14
来源:信网
作者:宫岩
责任编辑:夜楼

琅琊臧氏是诸城“五大家”之首代表人物臧惟一官至兵部右侍郎

他官至兵部右侍郎(正三品 ,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五个儿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这样的传奇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在四百年多前的诸城琅琊(今属原胶南)。明清两代,诸城有“臧、王、刘、李、丁”五大家,臧氏列首位。臧氏家族(后人称琅琊臧氏 ,亦称诸城臧氏),世代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但实际上臧氏真正发迹是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中进士开始的。他,就是臧氏四世祖臧惟一。明清两代,臧氏家族有数十人相继登科 ,官至部 、省、府、州、县正官,名扬乡里。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臧惟一和臧氏家族。

改变臧氏家族命运的四世祖

臧姓,比较稀少的姓氏,按人口排名,排在第215位。提到这个姓,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著名诗人臧克家。

臧姓,起源有二:一,出自姬姓,是用封地作为姓氏的。春秋时,鲁孝公的儿子驱(音抠),被封到臧邑(今山东境内),称为臧驱。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封邑名“臧”作为自己的姓氏;二,用祖先的字作为姓氏。鲁惠公的儿子名欣,字子臧。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字“臧”用为自己的姓氏。臧姓形成后,经过迁徙,后来在东海郡(秦代始置,郡治在今山东郯城)发展成望族,称“东海望”,史称“臧氏祖居东鲁,本仁祖义,世代相承”。

明朝初年,山东腹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开始组织大量移民,来自江苏、山西的臧氏也随之迁徙而来,并在诸城、原胶南等地形成望族。知名文史专家彭煜文、史星著有《胶南移民考》一文,其中称:“明代之后在原胶南这片土地上孕育出许多兴旺发达的家族和人杰,他们都是明初移民的后裔。可考的主要有琅琊丁氏、琅琊臧氏等。琅琊臧氏,其先世居琅琊台下。族人遍及原胶南、诸城等地,人才辈出,数世不衰。”

再看臧姓古代有记录的这几个人:东汉出使匈奴的中郎将臧旻 、南朝齐史学家臧荣绪,还有明代戏曲家臧懋循,都没有太高的成绩。以至于臧惟一的祖父黄斐(字文甫),因其父入赘黄氏,故改姓黄。臧氏家族的转折点出现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世祖臧惟一出生了。

据季杰的《青岛重要人物连载》称,臧惟一,字守中。诸城琅琊(今属原胶南)人。明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授职宿松(今安徽宿松)知县。历任太湖(今安徽太湖)知县、户部主事、吏部主事、稽勋员外郎兼理文选司事务、文选郎中、大理寺少卿、太仆寺正卿、光禄寺正卿、顺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等职。

敢反对张居正的人 没有什么家庭背景,臧惟一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不容易。他师从名师邱月林,与另一琅琊望族之后丁惟宁是同门师兄弟,两人同时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中举,第二年又同时中进士。进入仕途后,他用实际行动给子孙树立了榜样。

关于臧惟一的事迹,百度百科中是这样介绍的:明万历八年(1580年),臧惟一调任大理寺少卿(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院的副院长),代理大理寺正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事务。在一次视察监狱时,臧惟一发现有不少积案未结,便立即提案卷审阅,并多方调查取证,亲自升堂审问囚犯,结果“查无实据”,他立即上奏皇上,奉旨释放了数十名无罪之人,为百姓所敬服。

在任河南巡抚时,臧惟一取消严酷扰民的规章制度 ,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河南发生旱灾,他令各州县开仓赈济灾民,并上疏皇帝免征这一年的田赋租税。皇帝批准他的请求,使百姓安居。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臧惟一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南方的部队素来骄横凶悍,他尽力整顿,使军营中出现了敬畏长官、严守军纪的气象。工部申请移用军队购买战马的银子20万两治理运河,臧惟一说:“留都南京是国家的根本重地,没有购置马匹的款项就是没有南京了。”由于他上疏力争,终于留下了10万两银子。战船久已损坏,臧惟一提出修理战船的四条建议,都被批准执行。

仕途中的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就算遇到张居正也不退缩。臧运和的《太古园史话》中提到了这件事:“时正值大学士张居正柄国政,凡六部升任官职,吏部尚书不敢作主,必须秉承张居正之意行事,臧惟一极力反对。一次,有新旧选郎中拜访臧惟一,其中旧选郎中为张居正至亲,为此,臧惟一拒绝同他交往。……当时,张居正已秉政十多年,虽然广结党羽,也想推荐一两个正直有为之人,以掩朝廷内外众官吏之口,正好佥都御史一职欠缺,张居正想让臧惟一担任,因曾被臧惟一拒之门外的那个旧选郎中从中作梗,张居正最终没有提升臧惟一。几年后,张居正败落,其党羽皆被排斥罢官,唯独臧惟一没有受到牵连。”

臧惟一的家庭教育很成功

臧惟一对臧氏家族的贡献有三:第一,他官至兵部右侍郎,带动了家族的兴盛;第二,他深知只有科考是入仕之正道,所以不仅教育子孙要勤于学业,也开办族学,通过长辈传授或族学教育,延续家族的科举和仕途之路,维持家族的兴盛。正是在这样的长期规划下,臧惟一的六个儿子均参加科举考试,2人中进士,2人是官生,1人是附生,三子尔动不详,其后代子孙秉承先辈遗训,在科举上取得很大成绩,形成望族。

第三,则是教育子孙为官要清正廉明,忠厚正直。在这一点上,次子臧尔劝就是最好的证明。臧尔劝,字仲升,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他20多岁就任陕西提学副使,但为官老成持重,所荐之士多居要职,陕西人称之谓“水镜”(旧时称颂人有见识有眼力)。他清操甚高,在任广东左布政使时,自书“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为座右铭。在任浙江按察使时,他剔奸除弊,各郡县肃然改观。而任宁夏巡抚时,边寇多次扰乱边境,他激励将士英勇作战,在贺兰山设伏 ,诱敌深入,斩首数百。皇帝闻捷大悦,赐玺书褒奖,欲拜为兵部侍郎,几天后,又欲擢升为尚书。但圣旨还未下达,他就告病归乡。臧尔劝死后被追赠为兵部尚书。

臧尔劝在宁夏建功,按规定他的嗣子臧允德可授锦衣卫百户。可他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功名,经母亲劝说才勉强接受。不久,朝廷准备晋升他为北镇抚司,掌管诏狱。北镇抚司自魏忠贤掌权后属东厂,臧允德以“吾岂为中贵人(宦官)作鹰犬乎”为由,坚持不就。可见,臧氏后代都继承了臧惟一恪尽职守、忠厚正直的为官作风。

这就是残酷的“壬午兵燹”

臧氏家族的“正”,不仅表现在恪尽职守、忠厚正直的为官作风上,在国家危难之际更能表现出大家风范。说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提残酷的诸城“壬午兵燹”。日照市情网上的《诸、日、莒抗清片段》一文里是这样说的: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秋,李自成占领北京,叛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十月末,山东告急。诸城知县赵千里立即召集各大户乡绅公堂议事,让大家献策出谋,确保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清文学家丁耀亢之弟丁耀心、丁耀心的侄子大谷宣布,各捐家产一半,招募乡勇,购置火器,守土抗敌。武进士丁彝鼎却反对守城,主张投降。正在大家争论不休时,忽听一声狮吼,怒斥武进士:“真是岂有此理!”这人是臧惟一的四子、进士臧尔令,曾在冀南道任副使,曾率兵平叛,驱逐羌人入侵,立过战功,才从庆阳知府任上致仕回乡。臧尔令说道:“凡大明臣民,都有守土抗敌、保境安民之责,谁想逃避责任,必将受到社稷的惩罚,愧对朝廷,也无颜见祖宗在天之灵!我愿献出全部家财,率领我的兄弟子侄、宗族亲丁,登陴守城,与城共存亡!”他的话立刻赢得一片喝彩声,一时间多数拥护守城。

明崇祯十五年腊月初十日,清兵大队人马聚于诸城城下。臧尔令严防西南门及其南城墙,没想到武举人刘斌宪勾结敌人偷开城门而城破,他率子侄拼命抵抗,不顾年老 ,跃马舞刀,与敌厮杀,最后壮烈战死。没多久,全城被清兵占领,开始大肆屠杀百姓。战后全城被杀、伤、掳掠者达十之有六,这就是历史上最残酷的诸城“壬午兵燹”。

在这次惨烈的战斗中,臧家阵亡数十人,家丁无算。臧惟一的六子臧尔昌,面对国破人亡的局面,产生了厌世情绪。灾难过后,他将佃户、民众借自家钱财所写贷券一火焚之,永不索讨。每逢饥年,则出粟米于路旁,济贫恤民,虽耗资甚多,却怡然自好。

臧允德家门死难甚多,他在战火中将死难者以礼尽葬。从此尽心抚养母亲。每逢荒年,出粟赈饥,养活乡民。

五莲山光明寺是这样建的

除了上面这些科举入仕的故事,臧氏家族几代人还坚持做一件事:对寺庙僧人施资护法。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日照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的创建,就是臧家的功劳,臧惟一兄弟祖孙四代六人为护法人,并留下大量诗文。

当臧惟一在仕途上风生水起的时候,唯一的胞弟臧惟几却跟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臧惟几,号敬轩,官至太医院吏目(医官),他饱读儒家诗书,又深好研讨佛学哲理。一天,他遇到了真正的朋友。看看日照市情网上的文章《诸城臧氏》是怎么说的吧: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臧惟几遇到云游的四川高僧心空和尚,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便邀请心空和尚住在家里。他被心空和尚高深的佛学造诣所折服,也被博大精深、内涵厚重的《华严经》所吸引,便请其抄写一本,心空和尚欣然应允。

历时三载,《华严经》抄毕,心空和尚欲告辞,这时臧惟一正在家里养病,兄弟二人极力挽留。在臧惟几的陪同下,心空和尚来到了五莲山,但见林壑耸立、云岚飘渺,连喊:“缘是在矣,缘是在矣!”于是发愿在此修造丛林,弘扬佛法。后来,在臧惟一、臧惟几兄弟协助下,心空和尚上书朝廷,请名山名寺,万历皇帝拨内帑五千金敕建寺庙,赐名“护国万寿光明寺”,从此五莲山光明寺声名大振,位列山东四大古寺之首。

五莲山光明寺落成后,臧惟几还题《五莲山创建佛殿成》诗一首,诗中写道“望海楼高双树静,莲台僧定一天长”,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编辑:夜楼]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