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学会保护秘密 牢记十个“凡是”远离电信诈骗

2016-10-10 08:51:03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光影

\

制图/张怀博

■编者按

灵耳听风,电波传密,保密工作在和平年代似乎离我们普通百姓很远,只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其实,保密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光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秘密等几乎我们每天都会涉及。在当今信息化手段层出不穷的年代,泄密招数防不胜防,泄密也让人们屡尝恶果。2016年保密技术交流大会暨产品博览会将于10月13日在青岛揭幕,本报开辟专栏,普及保密知识,希望读者朋友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擦亮双眼,学会保护自己的秘密。

半岛记者 李晓哲

徐玉玉案血的教训犹在昨天,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被不法分子冒充教育、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电信诈骗9900元,在报警后因心脏衰竭死亡。移动通信信息泄露案层出不穷,本报梳理诈骗招数,教市民牢记十个“凡是”远离电信诈骗,同时针对越来越多市民正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提出预防诈骗手段。

徐玉玉被骗导致心衰死亡的案例并非个案。广东惠来准女大学生受骗后跳海自杀。2016年7月19日,广东省惠来高考录取新生蔡淑妍接到不法分子冒充《奔跑吧!兄弟》栏目组发出的虚假中奖短信。蔡淑妍回拨短信中的电话号码,被嫌疑人诱骗点击登录钓鱼网站,并填入相关个人信息。随后,嫌疑人又以缴纳“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诱骗受害人向嫌疑人提供的账户汇款三次,共计9800元。

当然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手法隐蔽性强,如果没有一定的警惕性很难识别其“真身”。2016年8月30日,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被冒充公检法的骗子骗走1760万元。这名教师遭遇的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即诈骗团伙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通过“话术”引导被骗者将钱款打入“安全账号”。

电信诈骗还往往盗用熟人的号码,放松被害人的警惕而达到肮脏的目的。近日,北京的李先生收到一条同学发来的短信,说有前几天一起聚会的照片,并附有网址链接,让李先生下载。李先生直接点击进入,结果手机屏幕上显示为空白的界面。第二天,李先生的手机上收到银行发来的转账短信,称其银行卡转出9600元。李先生立刻给同学打电话后才知道,同学根本没有发“要不要同学聚会照片”的短信。[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