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平度“春泥诗社”:在泥土中播种诗歌的芬芳

2016-10-13 15:19:53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郭菁荔
责任编辑:光影

对话春泥诗社创始成员、原社长刘成爱

“任何文学品种都是根植于生活的,就像米,可以做饭,可以酿酒。散文是用米做的饭,诗是用米酿的酒。”与刘成爱对话,记者被其诗意的语言感染着。

记者:您如何看待农民诗人的身份?

刘成爱:不介意。诗社的很多成员都是农家子弟,长期生活在农村。像我,高中毕业后干民办教师,是用每月几十块钱买工分的那种农民。所以,农村、农民是我诗歌创作的底色,是力量的源泉。

记者:如何看待泥土和诗歌的结合?

刘成爱: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诗歌正在回归并呈复兴的态势。但农民诗人、农村诗歌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我们提出了乡村诗歌的概念,就是要通过论坛的形式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带泥土的诗永远是接地气的,诗意的栖息仍然是诗人视角中的农村生活状态,并且成为许许多多城市人的向往。

记者:您个人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刘成爱:无论诗歌、散文、小说,任何文学品种都是根植于生活的,就像米,可以做饭,可以酿酒。散文是用米做的饭,诗是用米酿的酒。诗中看不见米的形状,但本质来自米,形式有更大的变换。茶余饭后,散步之余,是我寻找灵感的时候。另外,人与自然最容易沟通。如春日,小草从泥土中慢慢伸出了头,冬日又日渐枯萎,自然而然想到人的生老病死,但冬天过后又能复苏,又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循环。

记者:三十年前写诗和现在写诗有哪些变化?

刘成爱:我个人觉得现在的诗成熟了很多,但同时也觉得不如从前了。现在的诗刚性不足。会写情歌的人很多,会写“战歌”和“国歌”的人不多。诗除了需要感性,还需要理性。理性美也是一种美。诗除了润物细无声,还要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记者:现代社会文学表达方式很多,您认为还需要诗歌吗?

刘成爱: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需要诗歌,诗歌让人心灵不死。特别是对于热爱它的人来说,诗歌的价值是无法用实在的价值性去评价的。(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