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16日起三天有大雨局部暴雨 最高气温30℃

2017-07-16 16:33:38
责任编辑:可可

原标题:青岛今起三天有大雨局部暴雨 最高气温30℃

7月12日,进入了三伏天,不管南方还是北方,都被高温占据,不少地方的气温更是突破了历史极值。由于今年三伏天有40天,比以往要多10天,所以也传出了今年会更热的论调。不过气象专家介绍,决定某个地方三伏期间热不热,其实跟天数关系不大,关键还得看大气环流形式。

\

半岛全媒体记者 何毅 报道 7月15日,一阵降雨为岛城送来了短暂的清凉。

本次高温跟过去比并不偏强

本周,我国南方、北方都经历了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据了解,这次高温天气最强的时段从13日开始,将持续到17日,13日全国高温面积达到了364万平方公里,覆盖21个省(区、市)。

这次高温天气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青岛市气象台台长薛允传介绍说,本周南方的高温天气是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结果,呈现出来的天气特点是晴热少雨。目前副热带高压位于江南东部,强度较强,未来副热带高压还会再度西伸北抬,因此,未来一周,还将经历一轮高温的过程。而北方出现高温天气既有“副高”的作用,也是受到大陆暖高压控制的结果。大陆暖高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高空也盛行下沉气流,下沉气流有增温的作用,所以白天地表升温快。

薛台长说,在7月出现高温天气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本次高温与历史同期相比,并没有偏强。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7月23日至8月14日,南方出现了连续23天的高温天气;同年7月25日至8月9日,北方也出现了连续16日的高温天气,其中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地区的高温日数达10天以上。

热不热跟三伏天数关系不大

“夏至三庚数头伏”。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具体到今年来说,7月12日交“初伏”,7月22日交“中伏”,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天文专家表示,同前年和去年一样,今年的三伏天依然是40天。

不过,有人说“今年的三伏天比以往要多10天,所以今年会更热”,那么40天的三伏一定比30天的三伏热吗?薛台长说,其实是难分上下的,可以通过数据来看一下:选取近年来全国12个大城市的历史数据来比较,总体来看,无论是平均气温还是平均最高气温,这12个城市长短三伏之间的炎热差异都不大,一般高低之差都在0.5℃以内。实际上,决定某个地方三伏期间热不热,跟三伏天数关系不大。关键还是得看大气环流形式,如果冷空气和台风都不活跃,副热带高压越强,盘踞的时间越长,天气也就越热。

据市气象台预报科首席预报员介绍,未来三天,岛城多降雨,南风3~4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8级。具体预报如下:15日夜间~16日白天,阴有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电,沿海有雾;16日夜间~17日白天,阴有中雨北部大雨;17日夜间~18日白天,阴有阵雨或雷雨。最低气温全市24℃~25℃,最高气温市区和沿海地区28℃左右,内陆地区最高气温27℃~30℃。

■延伸

一般人体能忍受多高温度?

青岛市气象台台长薛允传介绍,30℃左右人体还不会有太不舒服的感觉;33℃的时候人体的汗腺就开始启动了;到了35℃,人体散热机制就开始立刻反应;当外界达到38℃时,人体的多脏器开始参与降温,39℃汗腺濒临衰竭,40℃大脑顾此失彼,41℃严重危及生命。

当然,还要有时间和湿度的限定。曾有过实验,在相当干燥的空气中,健康人能在50℃的高温中呆上两个小时,在70℃的高温中能呆上15分钟,在100℃的高温中呆上1分钟,而不受任何侵害。但如果在45℃的湿空气中呆上1小时,就会导致中暑昏迷。所以,人体耐高温极限是受湿度影响的,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水分蒸发就越快,反之越慢。当气温和湿度到达某一界限时,人体的热量散不出去,体温就要升高,超过人的忍受极限,会出现危险。

薛台长说,高温闷热的天气,紫外线辐射也非常强。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到下午三四点,这段时间紫外线指数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这段时间减少户外活动。要外出的话,要做好相应的防暑措施。

另外,要警惕热射病。热射病是由高温引起的重度中暑,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体温高、咳嗽、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40%~50%。所以,大家如果有轻度中暑的症状就要引起重视了,不能任由它继续发展。

 

[编辑:可可]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