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2017年工作报告

2017-12-06 09:16:39
来源:信网
责任编辑:三人目

2017年,市经济信息化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部署,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7和0.4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5.7%,高于副省级城市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继去年底成为全省唯一、全国第六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之后,今年4月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日前成功获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

一、抓运行强保障,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一)加强运行调度。每月召开全市工业“三去一降一补”暨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现场调度重点区市工业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依托大企业直通车平台,协调各成员部门为企业办理各类服务事项3.5万件(次),解决重大生产经营难题525件(次)。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171.8亿元,同比增长11.7%,时隔三年重回两位数快速增长。

(二)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15条政策和企业减负降本25项措施,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负70多亿元。推荐160户大企业、33户售电公司开展电力直接交易试点,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3亿元;开辟银企对接专线,推进产业链配套融资,落实转贷基金、风险补偿、担保补助等政策措施,1-10月份帮助3766家(次)中小企业解决低成本融资219.9亿元。

(三)深化产能合作。加强国内外产能与装备技术合作,成功举办2017青岛中小企业中外采购投资合作洽谈会、中国(青岛)国际软件与信息通信技术博览会、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和“青岛名牌神州行”系列活动,“引进来、走出去”帮助企业争取技术合作与产品销售订单12亿元,开拓了“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

二、调存量拓增量,产业结构高端迈进

(一)打造制造强市。成立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中国制造2025>青岛市行动纲要》,编发《工业“一业一策”行动计划》,召开“青岛制造”推进大会、全市工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推进会议,30个项目入围“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库。1-10月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11.5%,分别比规上工业增速高4.5和4.1个百分点。

(二)推进存量升级。立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出台技术改造提升行动指南和综合奖补政策,滚动推进总投资2488亿元的432个重点项目,中科院轻型发动机、海尔“中央空调4.0”等83个项目竣工投产,2个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4个列入全国工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1-10月份,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6.4%,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产值比重达到75.4%。

(三)加快增量扩张。立足培育壮大新兴高端产业,深入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活动,跟踪推进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设计、通用飞机、高端轴承、生物医药等40多个定向招商项目,一汽解放电动卡车等项目签约,上汽通用五菱首辆“青岛造”SUV投产,一汽大众首辆“青岛造”轿车下线,北汽新能源汽车年产将达8万辆,汽车产业成为我市第7条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链。

三、抓创新树品牌,供给质量不断提升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举办第四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青岛工业设计周、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会等系列活动,立项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192项,为893家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36.2亿元,企业数量同比增加90.4%,加计扣除额同比增长48.5%,新认定20家省级和5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培育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转型“131”工程,新认定20家“隐形冠军”、79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和417项“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9个项目新入选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项目,5家企业7项产品获得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贴,20家企业入选全省“培育新动能引领新常态”优秀典型案例和中小企业发展新经济示范单位。

(三)深化质量品牌建设。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185个产品列入“青岛名牌”培育计划,东方时尚中心获批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12家企业(产品)入选全省消费品工业“三百工程”。开展第三届青岛市企业管理奖评选活动,组织培训各类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1000多人(次),2家企业荣获第四届山东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

四、推两化促融合,青岛模式创新发展

(一)建设智慧青岛。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技术)联盟,推进总投资117.9亿元的131个“智慧青岛”重点建设项目,促进网络提速与三网融合,城区、农村光纤接入能力分别超过100Mbps和50Mbps。举办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论坛,评选推广2017智慧青岛建设50个优秀典型案例,电信天翼云、百度智创基地、中兴软件基地、腾讯小镇、华为企业云等重大项目先后落户我市。

(二)争创软件名城。加快“东园、西谷、北城”软件产业园建设,推进慧与大数据、浪潮云计算、歌尔虚拟现实等重点项目,1-10月份全市软件业务收入1626.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工信部、省经信委和市政府签署《部省市协同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合作备忘录》,青岛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后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

(三)打造青岛模式。推进实施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选树354个“555”试点培育项目,33个企业(项目、平台)入围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等重大试点示范专项,中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落户青岛,以海尔COSMO、酷特云蓝为代表的互联网工业青岛模式继续领跑全国。

五、抓节能治隐患,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一)推进节能降耗。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装备,10家企业获评省各类节能奖项,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落实中央环保督查要求,协调各区市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奖励补贴城乡居民生活用洁净煤替代散煤。前三季度,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降低6.16%,远超3.43%的省政府下达目标。

(二)强化隐患治理。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监管、油气管道隐患整治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协调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紧急行动,会同安监、环保等部门,对全市742家化工生产企业开展拉网排查、评级评价、逐一“过关”,对222家安全环保“差评”企业,采取断然措施,全部停产整顿。

(三)发展绿色制造。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7家机构、9名专家入选省清洁生产服务机构备案名单和清洁生产专家库;3个项目通过国家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竣工验收,2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专项启动资金支持,4个绿色工厂和38个绿色设计产品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

六、搭平台优服务,拓展双创发展空间

(一)加强载体建设。立足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组织12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启动“双集聚双示范”建设计划,前三季度,50个产业集聚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的50.9%,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的63.2%。滚动培育57个小企业产业园和42个创业基地,14家企业(平台)获得双创基地城市示范专项资金8050万元,2个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到6个。

(二)深化平台服务。依托中小企业三级公共服务平台,组建由110余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志愿者团队,组织35家资本市场和中介机构协力打造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生态圈,开展创业路演、志愿服务、技术对接等13大类299项931场次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线上线下服务企业20万户次,成功对接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达成投融资意向2.3亿元。

(三)营造双创氛围。举办第三届“市长杯”青岛市小微企业创新大赛,深入区市和企业,举办32场初赛、复赛和决赛活动,共征集387个创新项目,推荐272个项目获得工信部“创客中国”平台背书,有18个项目入围2017“创客中国”创业创新大赛200强,占全国的9%,其中5个项目获得各类奖项,我委荣获“创客中国”创业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奖,营造了浓厚的“双创”氛围。

一年来,我们认真倾听企业呼声、回应市民关切,将去年“三民”活动现场和网上征集的33条市民意见建议、以及今年“两会”62条建议提案逐一落实到全年工作中,通过协调“12345”热线设立企业减负专席、做客“行风在线”和组织6期“网络在线问政”,现场解答企业和市民问题200多条;创新“互联网+小微企业服务”模式,开通“青企微服务”公众号和28个微信群,开展“一周一策”政策解读17期,使各项工作更接地气、更见实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工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且大多处于竞争激烈的产业链下游,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企业盈利空间受压、投资信心普遍不足,在增强政策的普惠性、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经济信息化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发展产业、服务企业、惠及民生的职责使命,以“双百千”工程为统领,“一业一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经济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是立足存量变革,以抓技改、树品牌、促融合为主线,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十百千”品牌梯队建设,广泛开展互联网工业“555”试点示范行动,提升企业装备技术、品牌质量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率先闯出一条青岛特色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二是突出增量裂变,以引龙头、抓配套、补短板为重点,确保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二期及其核心配套项目按期投达产,着力引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大项目,超前布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一批高端创新资源,力争在做大高端装备和培育新兴产业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建设制造强市,坚持政策落实与优化服务“双向发力”,衔接落实好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15条政策和企业减负降本25项措施,争取国家级“工业云”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等国家政策资源和重大工程项目落地,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和“中国软件名城”。

[来源:信网 编辑:三人目]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