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打造“风雨无阻”健身场地 特色项目进校园

2017-01-19 07:27:12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亚麦

近日,我市出台《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到2020年,我市城乡居民健康素质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形成健身休闲运动场地 “四圈一带”总体格局,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

根据《计划》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素质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0%以上,市民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组织体系和健身指导体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体育消费需求更加旺盛。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

一区(市)一品牌,一街一特色

充分发挥我市“帆船之都、足球名城、田径之乡”的品牌影响力,以品牌为先导,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青岛体育文化。结合我市山、海、河、湖、林等地理特点,根据不同区(市)区域特色,提炼运动项目文化精神,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传承和推广武术、健身气功、秧歌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一批群众喜爱、形式多样、富有乐趣、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文化产品。

继续扩大迎新年全民健身健康跑、全民健身登山节、社区健身节、畅游汇泉湾、全民健身徒步毅行大会、沙滩体育节等6大板块精品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完善以“帆船、足球、田径、乒羽、马拉松”为引领的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运行机制。提高自行车、马拉松等比赛和“百千万三大赛”(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青岛球王”等本土赛事水平。利用山海资源,重点打造徒步骑行、登山露营、帆船等健身休闲项目。围绕不同区(市)地理环境特点,结合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基础,打造特色品牌健身活动,形成“一区(市)一品牌,一街一特色”全民健身活动格局。

打造“风雨无阻”健身活动场地

在实现城区健身设施 “8分钟健身圈”、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打造“风雨无阻”健身活动场地,区(市)全部建有“三个一”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镇(街道)普遍建有“两个一”工程(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村(居)建成一个多功能的文体广场,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建设大沽河流域运动圈、环胶州湾休闲体育生活圈、古镇口健身圈、鳌山卫蓝色硅谷健身圈;发挥海岸线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级全民健身精品工程 “中国青岛黄金海岸体育旅游休闲带”,形成健身休闲运动场地“四圈一带”总体格局。加快市民健身中心、水上运动中心、射击运动中心、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网球中心等工程建设。

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严格按照 “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建设社区体育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利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空旷区域建设休闲健身场地;利用旧厂房、旧仓库、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健身场地设施。重点扶持建设公共运动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等室外健身设施。到2020年,建成1万处体育健身设施,构建多层次、具有主题特色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网络。

全民健身辅导站点达到6000个

《计划》要求,发挥市体育总会的管理职能和桥梁作用,推动各类单项、行业体育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到2020年,市、区(市)和80%以上的镇(街道)及有条件的村(居)建立健全体育总会,鼓励民间健身团队和健身站点等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依法依规成立社团和俱乐部。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运行机制,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站点制度,落实在岗实名制。到2020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达3‰,全民健身辅导站点达到6000个。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各区(市)每年确保发展和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以上。

加快发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场馆运营、体育中介等核心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明显增强,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全民健身服务业,增加全民健身服务从业人员,培育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全民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到2020年,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

继续推行特色项目进校园

提高以足球、田径等传统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生10项联赛水平,继续推行足球、羽毛球、帆船、武术等特色项目进校园活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加强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或参考。进一步开展少年儿童健康夏令营、游泳普及、校园足球等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场地、教学设备和健身设施的建设投入,推动校外体育设施对青少年优惠或免费开放。

把职工健身列入工作计划

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骨干队伍培训,为老年人提供科学、精准的健身指导。村(居)要建立自己的健身活动站点,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到60%。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加大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建设。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把职工健身列入工作计划,积极建设职工健身设施,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倡导每周健身3至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支持新建和改建多功能冰场和冬季雪场。在黄岛区、即墨市等地依托当地自然资源进一步发展滑雪项目。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合理统筹、组织、协调、配置公共体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在镇(街道)层面探索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全覆盖。

提高全民健身指导的科技含量,建设区(市)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并逐步建成市、区(市)、镇(街道)三级科学健身监测和指导网络。继续开展国民体质检测“六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部队)。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体育”发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监测大数据。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