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婆婆照料重病儿媳已10年 青岛6家庭获全国表彰

2018-05-17 08:52:01
责任编辑:光影
\

原标题:喜报!青岛仨家庭获选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

5月15日,全国妇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隆重表彰1000户全国五好家庭。其中,青岛的李莲英家庭、王勤才家庭、刘晋锋家庭获选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王桂欣家庭、赵同芳家庭、孟凡彬家庭获选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

■全国五好家庭

刘晋锋家庭 “兵儿子”11年尽孝失独老夫妇

39岁的刘晋锋是海军某部队仓库副主任,中共党员。11年来,刘晋锋及家人用真情尽心尽孝失独夫妇郑广文、王书香,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亲情超越血缘,用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实际行动,坚守着“我为你们养老”的铮铮诺言,将军民融合这份“真情胜似亲情”转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向心力,书写了一段“最美”的感人情缘。

11年前,刘晋锋从战友口中得知黄岛(今西海岸新区)世纪新村居民郑广文、王书香夫妇不幸失独的遭遇后,军人强烈的责任感让他萌生了照顾两位老人的念头。第一次走访,第二次交谈,第三次陪伴……刘晋锋一步一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此心里也多了一份牵挂。两位老人搬进新家没有取暖设备,刘晋锋到商场买了取暖器放到老人屋里;老人坐公交迷路,他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旁;他想方设法让老人从失子之痛中渐渐走出,守护让真情超越血缘。对于刘晋锋的爱心举动,他的家人也全力支持。刘晋锋的父母每次从老家滨州来青岛,都会把郑广文夫妇叫上一起聚餐和出游,两个家庭通过这个共同的儿子,感受着大家庭的温暖。

刘晋锋与两位老人长达11年的特殊亲情能被世人所知,还是因为老人偷偷寄给刘晋锋部队首长的一封感谢信,感谢部队给了他们这么好的“兵儿子”,感谢部队教导下的优秀子弟兵。就这样,刘晋锋11年义务照顾失独老人的事迹,才渐渐地被人所知晓。刘晋锋先后荣获“三等功”“优秀指挥军官”“优秀党员”“优秀干部”“青岛市文明市民”,其家庭获得“青岛市文明家庭”、岛城“最美家庭”、山东省“最美家庭”等荣誉。

李莲英家庭 好婆婆照料重病儿媳已10年

即墨区温泉街道梅家庄村43岁的蓝花英已患有运动神经元病(肌肉萎缩)10年,自8年前开始,生活便无法自理,而她的父母早已去世。如此年轻便得了这种病,很多人为她惋惜的同时,也为她庆幸,因为她有一位胜似亲妈的好婆婆。

2004年,蓝花英与丈夫经人介绍结婚,婆媳俩关系融洽至极。“我们以前相处得很好,每天说笑能笑得肚子疼。”68岁的婆婆李莲英这样形容着自己和儿媳的关系,说罢婆媳两人对视而笑,爽朗的笑声与明媚的笑容让人很难与她们现在的处境做任何联想。

10年前,蓝花英右腿走路时出现异常,甚至还会摔跤,最初没太在意,后来去多家医院诊治,均未确诊到底是得了啥病。此后情况越来越严重,最终被医院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即肌肉萎缩。随着时间的流逝,蓝花英的肌肉萎缩越发严重,如今的她只能躺在炕上,喝水被呛着是常有的事,说话也越发口齿不清。然而,这些年家里人一直未放弃对蓝花英的治疗。“只要听说哪里能治,我们便去。”李莲英说。

蓝花英身体的免疫力越来越差,气温稍低便容易患上感冒,婆婆李莲英小心又小心地照料着,生怕让儿媳妇本就“单薄”的身体雪上加霜。每次吃饭,李莲英都要先喂蓝花英,一顿饭至少花费40分钟,期间,李莲英会将外面的趣事告诉蓝花英,等儿媳吃完了再自己吃。“孙子还小,只要儿媳妇还在,孙子进门就还有个‘娘”喊着,这个家就还完整。”李莲英语气坚定地说道。

2014年,李莲英被评为“德耀即墨”道德模范。2015年,李莲英家庭被评为齐鲁“最美家庭”、省级“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李莲英的感人故事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闻者无不动容。

王勤才家庭 一家三口坚持献血10多年

在最新出炉的山东省“最美家庭”名单中,崂山区王家村社区居民王勤才一家榜上有名,如今,又获评“全国五好家庭”。一家人却多年坚持做着一件不普通的事情——无偿献血、挽救生命。

王勤才今年67岁,1998年3月第一次献血,一直坚持到2005年6月,因为年龄原因退居“二线”。7年里,王勤才共献血32100毫升,相当于把自己全身的血液捐献了6次,先后荣获“全国无私献血最高奖——奉献奖金奖”“全国无私献血促进奖”“全国无私献血特别促进奖”等10余个奖项,被评为崂山区“道德模范”“崂山好人”。

“我也没做什么大事,就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能多救一个人,我心里就很高兴。”朴实的王勤才没有华丽的话语,有的只是一颗满腔热血的心。妻子邵桂芬虽然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与献血,一直满怀遗憾,但她很支持老伴和女儿的善举。

说到两个女儿,王勤才老两口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大女儿王俊霞与二女儿王俊云今年分别37岁、30岁,姐妹俩受父亲影响,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

王俊霞20岁时,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来到血站献血。一个周以后,他们收到一封信,得知王俊霞的血型是RH阴性血,且是AB型,可谓“熊猫血”中的“熊猫血”。王俊云一过18岁生日,也跟随父亲来到血站献血,一周后同样在收到的信中得知自己是RH阴性血。姐妹俩和父亲一样,每次只要遇到血站紧急情况用血,两人二话不说,立即到场。

王俊霞现在家住即墨,有一次,一位RH阴性AB型血的病人在手术中突发情况,需要大量输血,王俊霞接到电话后,立马从即墨打车直奔医院,为成功挽救这位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现在,王俊霞的献血量已达5800毫升。王俊云的献血量也已经达到了10600毫升。

■全国最美家庭

孟凡彬家庭

全家四口登记器官捐献

今年春天,城阳区市民孟凡彬一家四口人同时办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很多人难以理解。其实,一切缘于20多年前的一场车祸……

1996年秋天,只有9岁的孟凡彬遭遇了一场车祸。当时通讯不发达,母亲欲哭无泪。就在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刻,一位陌生的年轻人二话不说,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再晚来5分钟,孩子就没救了。感谢那五分钟,感谢那个陌生的年轻人。他没有留姓名,没有留工作单位,没有留下任何信息,但在生命的悬崖边,他救了孟凡彬,同时,也在孟凡彬幼小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2005年9月,18岁生日那天,孟凡彬进行了第一次无偿献血,并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血样采集,以此作为送给自己的成年礼。18岁的他默默立誓:愿意用自己的一份努力去回报那个陌生年轻人带给他的温暖,愿意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播种爱、传递爱。从此,孟凡彬加入绿飘带志愿者团队,为困难群体募捐,看望孤寡老人,走访残疾家庭,照顾福利院孤儿,捐献造血干细胞……十多年如一日,他为自己“传播大爱,延续生命”的初心不懈努力。

2009年,孟凡彬捐助青岛农业大学身患白血病大学生2000元;2016年,在济南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6037例、青岛市第67例、城阳区第10例成功捐献者。2017年4月,父亲突然向孟凡彬提议器官遗体捐献的事情,起初,孟凡彬还有些反对,但父亲却说:“你能去救人一命,就不允许我在百年以后,用我有用的器官去救更多病人吗?”最终,他和父母妻子协商一致,全家人一起捐!

2017年7月31日,孟凡彬的父亲孟庆国突发疾病去世。孟凡彬联系城阳区红十字会、青岛市红十字会,替父亲完成生前夙愿,将眼角膜捐献给青岛市眼科医院,去救助看不见的病人;遗体捐献给青岛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教育与科研试验。

赵同芳家庭

组合家庭传承敦睦家风

电视剧《家有儿女》很多人都看过,一个组合家庭,虽然也有磕磕绊绊,但是其乐融融,着实让很多人羡慕。红岛街道邵哥庄社区就有这样一个现实版组合家庭,真情相守几十年。

赵同芳1942年出生,40年前丈夫因病去世,撇下了她和三个孩子。一个年轻女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看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赵同芳有泪只能往心里流。她知道,生活还得继续,她是孩子们的支柱和希望。擦干眼泪,挽起袖子,田里、家里,她样样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与她同样不幸的,还有邻居王书成,带着两个孩子艰辛度日。于是,两家人在互相帮衬下,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长大的孩子们深切体会和了解各自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希望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撮合下,赵同芳和王书成结婚了,一个组合大家庭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组合家庭曾让村里人为赵同芳担心,五个孩子,两种血缘,家庭关系太难处理,磕磕碰碰肯定在所难免吧!然而赵同芳却不把这放在心上,她觉得只要不偏私,用心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她常常教育孩子们,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遇到困惑要相互开导、相互帮助。在她的教育下,孩子们都能互相体谅、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孩子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二儿子成了工程师,小儿子是博士。

成家立业后的孩子们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都知道父母的不易,敬老、爱老是他们对自己还有子女的一贯要求,也成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风。现在的老两口,孩子们都争着往家里接;老两口身体不适,孩子们都争着照顾。一家人与邻居也都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都热心帮助,他们家的故事也在村里传为佳话。

王桂欣家庭

助50多户贫困家庭致富

王桂欣是平度市仁兆镇沙北头村支部书记,家里老少三代十口人,家庭成员间从来没起过争吵和纠纷,2012年荣获山东省“五好文明家庭”、2017年荣获青岛市“文明家庭”等称号。

这一切荣誉的取得,得益于家庭成员的主动学习,不断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前几年,在还不太富裕时,王桂欣家里就购置了电脑,连上了网线;连年订阅《文摘周报》《科技信息报》《农村大众》等报刊;家里没有太多家具,装满了书籍的书橱却不少,书的内容从经济到政治,从农业技术到法律法规,涉及面广。不断学习使得王桂欣在2010年10月全省选拔农民出国考察团比赛中勇夺第二名。

多年来,王桂欣不但带领家里人往前奔,还热心公益,累计各种捐款20多万元,并于2016年成立“庄户学院”,专门对全镇的贫困户培训蔬菜种植技术,帮助5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王桂欣家庭注重家风家训,连续召开了11年的“家庭评议会”,除了集体重温家训,每个家庭成员还要汇报上一年的工作情况,展示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良好的家风家规,使王桂欣的大家庭成为文明家庭的榜样。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通讯员 修江敏(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