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从棚户区变宜居社区 仲家洼老旧楼院改造完工

2018-11-09 09:23:27
责任编辑:齐东

\

王传香(左一)和老街坊在诉说着40年来街区发生的变化。

原标题:最大棚户区如今成了宜居社区

11月8日,天空下起了小雨,家住西仲的刘玉香老人以往这样的天气必定愁眉不展,因为家住顶楼每逢下雨屋里也总会下起毛毛雨。但今年大不相同,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镇江路街道陆续推进老旧楼院改造,目前已全部完工,让楼房老旧的“刘玉香们”不再害怕。“其实,这只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从城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变为现在的宜居社区,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赵怡说。

曾是市中心最大棚户区

今年77岁、家住北仲二路的王传香经历了北仲地区从棚户改造到现在繁荣发展的全程。王传香说,八岁时她随父亲搬到仲家洼,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仲家洼大家还都蜗居在棚户区里,全家12口人住在一个6平方米的房子里,“每晚睡觉,就像煎鱼一样,大家一个挨一个挤着。”王传香说,当时我们住的地方大家都管它叫“四道弯”,是说从延安三路下来,拐四个弯才能找到。在“四道弯”,王传香生活了十多年,直到结婚才搬出去。

1960年,婚后的王传香搬到了北仲的一座平房里,最让她头疼的事情就是修路和下雨,据她回忆,仲家洼原本就地势低洼,每逢下雨,道路就泥泞不堪,雨水也会倒灌进房子里来。“那个时候,这里住的都是干苦力的,有拉地排车的、有捡煤球的,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

据赵怡介绍,仲家洼由东仲、西仲、南仲、北仲组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仲家洼这块只有0.58平方公里的洼地拥有25000多人,7700多户居民,当时中国城市同样大小的土地一般只居住193人,也就是说仲家洼的人口密度是中国城市平均人口密度的100多倍,这里当时也是青岛城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

据了解,仲家洼整体改造前,这里出现了第一栋楼房,因为有五层,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五起大楼”。那个时候,能住进楼房是王传香和每一个仲家洼人的梦想。

旧楼院改造已全部完成

“1994年,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王传香说,随着北仲棚户区改造,王传香分到了一处46平米的套二房,搬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楼房,再也不用为下雨和修路发愁了。

“回想起那段棚户房的日子,每个北仲人都记忆犹新。”王传香说,那段日子里,快一点住进新楼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北仲人的期盼。就在北仲人的期盼和呼唤中,一个新的北仲小区终于显露出了清晰的轮廓,1994年,北仲家洼970户居民当年拆迁当年回迁,比预定期限提前了六个月。

如果说棚户区改造是“翻天覆地”,那体育街的建造称得上是“扬眉吐气”了。旧城改造让仲家洼变成了北仲小区,体育街的建立却让这个普普通通的居民区变成了青岛市的一个崭新的亮点。

体育街建成于2007年7月,全长100余米,呈“十”字形布局,其中,东西为体育用品街;南北为体育健身街,是一个容纳数十种运动器材以及健身场所的健身游乐街区。居民们回忆,自从体育街正式开放以来,这里的舞蹈队也一个个地建立起来了。许多居民每天吃完饭后,也会准时融入到体育街的舞蹈队中,体育街的舞蹈队也成了这里的一道美丽夜景。

随着历史变迁,1994年建的那批楼房也逐渐变旧,对老楼院的整修工作也逐步展开。单在2018年,镇江路街道投入1100余万元对北仲、西仲等地25座老旧居民楼实施综合整治,包括外墙、下水道、楼顶等,惠及居民2000余户,这也是仲家洼地区旧楼改造的最后25座,目前已全部完工。“经历了棚户区、搬新楼、旧楼改造,改革开放这些年,单和楼房打交道就看得出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刘玉香笑着说。

文/图 半岛记者 王丽平 通讯员王晓荣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齐东]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