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为照顾儿孙与老伴分隔两地 当心老人精神空巢

2019-02-19 09:21:37
责任编辑:光影
\

李桂芬在二儿子家照看小孙子。

原标题:为照顾儿孙与老伴分隔两地 老年"单漂"爱与愁

情人节还未远去,空气里仍是“甜蜜”的味道。与更受关注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情感又是如何安放的呢?为了支持子女、照顾孙辈,一些老年人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成为“老漂族”。其中,有些“老漂族”又出于种种原因,被迫和相守几十年的老伴两地分居,成为“单漂族”。

起早贪黑悉心照顾儿孙,一个人带孩子没时间做饭,等儿女下班回家才能稍微松口气;脱离了原来熟悉的朋友圈,却难以融入新的城市生活,老伴不在身边,有时候连个说知心话的人也没有……“单漂族”一面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一面又忍受着漂泊在陌生城市的孤独与烦恼。

老夫妻分隔两地,进城的一方面临社会融入难题,留守的一方则要忍受独居的孤寂,平时想念彼此只能通过电话或视频聊天,等到过年过节才能相聚。如何抚慰“单漂族”的忧伤,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生活?这不仅是为人子女者需要正视的家事,也是一个亟待探索的社会问题。

牵挂 分隔两地,最担心老伴吃不好

潍坊靠近青岛的一个村庄,是55岁的杜修莲最牵挂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她52岁的老伴,还有不少亲戚朋友。2016年4月,杜修莲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来到青岛照顾已经怀孕的儿媳。如今,孙女已经两岁半了。

“儿子和儿媳对我都挺好,体谅我白天带娃辛苦,晚上他们下班后就自己带。因为我不会玩智能手机,还在我屋里专门安了个小电视,让我解闷。”杜修莲对城市生活还算适应,也在小区里结识了几个老姐妹,平时相约一起带孩子、唠家常,周末或节假日会一起逛逛超市和公园,倒也不觉得太孤单。“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和姐妹们说说,也就缓解了。”

不过,杜修莲还是放心不下独自留守在诸城老家的老伴,担心他一个人在家照顾不好自己。“孩子爷爷跟着建筑队搞装修,干完活回家就没多少力气做饭了,很多时候就去外面买点儿现成的,糊弄着吃,也吃不好。冬天屋里太冷,干完活回家还得生炉子。”杜修莲时常想念老伴,每周都要给他打电话或视频聊天,隔两三个月回一趟老家,给老伴洗洗衣服被褥,打扫打扫卫生。家里还有10多亩地,虽然大部分是机器种、机器收,但打药、除草要花钱雇人,还得管饭,这种时候杜修莲就得回家张罗着做饭。

前两年春节,杜修莲只能回老家待几天,忙完年,正月初六就要跟着儿子一家回青岛,因为儿子和儿媳初七上班,她要帮忙带孩子。杜修莲不在家,老伴经常被亲戚邻里叫去吃酒席,蹭饭时间长了,心里挺过意不去的。今年春节,杜修莲特意跟儿媳“请假”,等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再回青岛,孩子先让亲家母帮着带。“我要趁着这几天,在家里操办酒席请客,初一到初七已经请了三桌亲戚,还要再请两桌邻居。”

在老家人的眼里,杜修莲能离开农村住进沿海城市照看儿孙,是“享了清福”,对她羡慕不已。然而,在青岛“漂”了近3年的杜修莲,还是觉得这座城市不熟悉、不方便,不如在老家好。“老家有带院的大房子,有老伴,有快80岁的婆婆,还有很多亲戚朋友,等孙女大了,我就回去。”杜修莲说。

两年前,为了照顾刚出生的孙女,年近六旬的刘阿姨从烟台来到青岛。一个人看孩子很辛苦,买菜、做饭就像打游击,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做早饭,午饭等孩子睡了再匆匆吃几口,傍晚等儿媳下班回家看孩子,才有时间买菜做饭。

除了照顾小孙女,刘阿姨还惦记着独自在家操持生意的老伴,以及86岁的婆婆和90岁的老娘。老两口操劳了大半辈子,经营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近20年,也算小有积蓄。如今,年过六旬,到了享福的年纪,但很多老客户找过来,生意一时半会儿也放不下。很多时候,一个人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青荣城铁开通后,从青岛回烟台坐火车方便了,刘阿姨每隔半个月就要回老家一趟,给老伴做一些饺子、面条、馒头等面食,差不多够接下来两个星期吃的。因为儿子周末单休,她每次回家只能待一天,一般周六下午回烟台,周日晚上再坐火车回青岛,称得上“马不停蹄”。

奔波 反向团圆,儿孙在哪家在哪

今年69岁的李桂芬老家在潍坊安丘,有两个儿子,为了照看孙辈,她从1999年就开始青漂。那时候,她帮大儿子看孩子,二儿子还在上海上大学,需要花钱,她放心不下家里,也不习惯新的生活环境,经常偷偷掉眼泪。大孙子两岁时,李桂芬就把他带回老家照顾。

二儿子研究生毕业之后,也在青岛成家立业,2008年有了孩子,李桂芬又来帮忙照看,一开始住在崂山区,两年前又跟着儿孙搬到市南区。李桂芬在青岛一“漂”就是十几年,慢慢适应了城市生活。如今,大儿子家的老大已经上大学,老二也上高中了,二儿子家的老大已经11岁,老二也快两岁半了。“为了自己的儿孙,受点儿苦也就受了,累并快乐着。”李桂芬说。

老伴孟广全跟李桂芬同岁,老家还有3亩地,一年要在地里忙活七八个月。李桂芬到青岛带孙子之后,孟广全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一开始主要靠买着吃,时间长了,原本不会洗衣做饭的他,也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饭菜,还能给自己洗洗衣服。分隔两地,李桂芬担心老伴一个人在家吃不好饭,孟广全则担心老伴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看不了孩子。老两口几乎每周都要通电话,说说心里话。

在老家忙活两三个月,孟广全就来青岛住一两个星期,帮老伴分担一些家务,也看看儿孙。冬天没有什么农活,孟广全在小雪节气之前就来青岛过冬。一家三代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家里日子也越过越好,老两口很满足。

来青岛与老伴团聚的短暂时日里,孟广全在茶余饭后会自己找乐子,去离家不远的江西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同龄人下棋,他说很享受在城市里“享福”的生活。

不过,元宵节之后,孟广全又要回老家,给樱桃树剪枝、打药,等樱桃开花、结果、采摘、卖完之后,才能再回青岛看老伴和儿孙,算起来差不多就5月份了。

64岁的辛国英漂泊过好几个城市,在沈阳出生长大,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去贵阳工作,2005年女儿生了孩子,她又来青岛帮忙照看外孙,开始了“老漂”生活。辛国英刚来青岛时,老伴在贵阳还没退休,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还挂念着老伴,两头都放不下。大外孙1岁时,她带着孩子回贵阳住了一年多。那时候,从青岛到贵阳交通不便,要在郑州、武汉转车,历经三天三夜才能到家。

大外孙3岁时,辛国英老伴退休,来到青岛,老两口终于结束两地分居,一家人团聚了。近几年,辛国英每年都要回一趟贵阳,看望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她发现,其他同事退休后也追随子女,去别的城市照看孙辈,平时要联系也只能通过电话。贵阳夏天凉快的时候,老同事们回去聚在一起,都说不想去外地漂泊,但为了孩子也没有办法。

如今,女儿家老大已经13岁,老二也已经一岁多了。老伴帮忙看孩子,辛国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经常去沧口公园跟东北老乡聚聚,遇到什么难事,老乡们也会互相帮助。此外,身为小区楼长的她,也积极参加沔阳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打扑克、打太极拳、听国学讲堂等。在与社区邻居的互动联谊中,辛国英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感觉自己在这座城市扎了根。

\

在帮女儿看孩子的闲暇时间,辛国英(前排左三)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文体休闲活动,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

来青岛与老伴团聚的日子里,孟广全喜欢去社区服务中心看同龄人下棋。

\

周末及节假日,杜修莲会跟儿孙一起出游。

孤独 代沟难平,精神空巢当重视

子女已成家立业,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们为了照料子女和孙辈,不得不离开家乡,去一座陌生的城市漂泊。而大多数年轻人在异乡为了生计奔波,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容易忽视父母的情感需求,对老人缺乏关心和交流。

有研究报告显示,缺少朋友、想家、孤独,是漂妈、漂爸们最大的烦恼。老夫妻分居两地的“单漂”,日子更是难熬。孤独,来源于缺乏归属感。一些老人乡音难改,跟邻里语言不通,诸多不方便。此外,两代人同住一起后,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育儿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心理专家在处理三代人的家庭问题咨询时发现,“老漂族”因为感觉为了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会对子女的某一句话非常敏感,“容易受伤”。

在李沧区某小区给儿子带孩子的庄阿姨说,儿媳妇特别爱干净,两代人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为了减少婆媳之间的摩擦,儿子在家附近给母亲租房住。每天早上,庄阿姨一大早起床来到儿子家做早饭,白天带孩子,做家务,晚上吃过晚饭,做完家务,再回到出租房。庄阿姨说,给儿子带孩子,压力要比以前给自己带孩子大得多。孩子怕摔、怕磕碰、怕走丢、怕被人抱走,带孩子出门时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万一孩子有什么闪失,没法和儿子交代。

干活利索、心直口快的刘阿姨,看不惯现在的年轻人。“我们那代人天不亮就出门干活,孩子也是自己带,你们这代人太会享受,太矫情,不好伺候。老人不给带孩子不行,给带吧怎么都不中意,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老人给孩子买零食和衣服,你们看不上眼,连衣服都给你们洗了,也不讨好……”聊起带孩子的日常,刘阿姨劈头盖脸地将现在的年轻父母数落了一通。

“付出得越多,反而越遭嫌弃。我现在就是稀里糊涂过春秋,多干活少说话,说多了年轻人也不爱听。”刘阿姨说,在小区楼下经常能听到同龄人诉苦,老人看孩子很累,尤其是一个老人看孩子的,但年轻人能理解的很少。

“生活被孙辈彻底套牢,我什么时候才有自由?”刘阿姨常常感慨,过年回老家跟老伴团聚,走走亲戚打打麻将,也算是放几天假,舒缓一下心情。说到未来的打算,刘阿姨和老伴合计,等孙女大了,就出去旅游,等老了就去敬老院养老,“现在的年轻人,自己的孩子都顾不过来,更不用说给父母养老了。”

1949年出生的王秀凤,老家在德州。9年前,儿子有孩子之后,她来青岛帮忙照看。3年前,王秀凤的老伴突然去世,这让她一时难以接受,她想念老伴,经常失眠睡不着觉。去年,儿子家又添了一个孩子,王秀凤的任务更加重了。如今,想起突然去世的老伴,70岁的王秀凤还是会忍不住掉眼泪,眼睛也哭红了。

纾解 多方协力,抚慰“单漂族”忧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老年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老年流动人口规模在2000年以后增长较快,从2000年的50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800万人,年均增长6.6%。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和其他“漂族”相比,“老漂族”的漂泊主要是为了照顾下一代。“一些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力市场后,因为照料孙子女或提供其他家务支持而发生人口迁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杨菊华认为,随着老年人口流动性增强,如何让老年流动人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她建议老年人口流入地应加强“适老”公共服务,提供不同的养老支持和服务,加大对老年流动人口服务设施的投入,真正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除了加强基本福利保障外,还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部门的作用,关注“单漂”老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多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提供更多交流平台。

为了丰富“老漂族”有限的空闲时间,市南区香港中路街道江西路社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打乒乓球、唱歌、剪纸、棋牌、跳舞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只是有些老人觉得,在孩子家居住不好随便走动。”江西路社区主任于庆娟说。

李沧区兴城路街道沔阳路社区是新建小区,1万多居民中有90%是外来人口,其中70%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大多数“新移民”夫妇组建的家庭里都有前来帮忙带孩子的“候鸟”父母。为了让外地老人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社区组织开展了各种“邻里一家亲”活动,如邻居节、百家宴、扑克大奖赛、趣味运动会及各种文艺演出等。

“单漂族”极易产生失落、孤独、衰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可能患上精神疾病甚至是身体上的疾病。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建议,儿女应多理解、体谅、关心“单漂”父母,更加注重“精神赡养”,家庭决策多听取老人意见,帮助老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与小区里的其他老人多接触,用爱和温暖驱散“单漂”的寂寞和寒意。

孟广全和李桂芬的二儿子和儿媳是高中同学,小两口深知老人看孩子的辛苦,非常感激老两口为家庭所做的付出,老人身体稍有不适就赶紧带去医院看,过年过节还带老人去商场买新衣服,讨老人欢心。“我婆婆不喜欢吃大鱼大肉,做饭口味比较清淡,很多时候就像清水煮的,但我们都顺着她,觉得有口吃的就不错了。”说起一些生活琐事,儿媳刘小娟忍不住笑了起来。

文/图 半岛记者 李红梅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9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采编许可证:3712018002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