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胜 从业33年,从锹挖手推到智力创新
张永胜是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经理。先后获得“山东省建设系统创新能手”“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山东省住建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
1988年,18岁的张永胜来到了青岛污水处理厂的泵站,从此一干就是33年。33年,张永胜见证了青岛排水处理的变化。他至今都记得刚去污水处理厂工作那会,每天都是跟“粪水”打交道。张永胜说,当时的工作,称为“掏粪工”也差不多。尤其是到了夏天,各类污水经过发酵,远距离就感到恶心。垃圾经过发酵以后,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他们下池子“清粪”,都是人工用铁锹放到小推车上,然后堆到一个地方晾晒。张永胜说,回到家以后,身上的臭味都散不了,走亲串友都不方便。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于排水工作十分认可。以前在别人眼里,这是没有人愿意干的脏活、累活。而现在,排水管理这活,还要动智。不管从事什么岗位,张永胜始终坚持做一个“智力劳动者”。在维修岗位工作期间,他发挥技术特长、总结值班经验,主动请缨改造重要项目,累计节约经费140余万元。他还针对水泵泵站运行规律,总结了一套“张永胜泵站节电操作口诀”等,获得市总工会创新成果二等奖。经过30多年的工作经验,张永胜摸清了市内2904公里市政排水管线和119280个雨污水检查井,他成了公认的“排水活地图”。
马建平 成立“大师工作室”,成功申报国家专利
在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有一间工作室以分公司副经理马建平的名字命名,叫马建平技能大师工作室,“掏粪提高工作效率就靠它了。”这里承担着“掏粪”技能培训的重大任务。
马建平,现为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副经理,2000年参加排水工作,先后担任团岛污水处理厂维修车间维修班班长、第四排水工区泵站管理员,多次被评为局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等。
2018年,还是一线工人的马建平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用机器来洗刷疏通管道的时候,管道壁上有些坚硬的东西清洗不到,就需要工人来回拖拽,费时费力。马建平就想,能否对下水管道冲刷设备进行改进,不仅冲刷力度大,还能方便调节?
马建平是一个善于钻研的人,说干就干。上班的时间忙,他就利用下班的时间去泡图书馆找资料,跟老师傅交流。连续几个月的时间,几乎下了班就往资料室或者单位的设备室里跑。最终,产品通过前期设计测试。
2019年,该项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在国内排水管道疏通领域得到有效适用和推广。使用这些疏通枪头,极大地提高了现有疏通车疏通性能和效率,降低了管网维护费用。不仅如此,他还带领职工潜心钻研,研发远程水位监视报警系统,将排水设施的堵塞冒溢及时有效地提前发现和暗渠排污口实时监测成为可能。
时秉强 大学生子承父业,年青人越来越多
在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有一位特殊的90后“掏粪工”,他就是时秉强。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和父亲时乃祥是同事。
时秉强在一线从事管道养护工作,是一名抢险车辆驾驶员。而父亲,是清运班的班长,主要负责开吊车装车,进行泵站的清脏工作。父亲时乃祥26年前当兵转业后,就来到了当时的排水管理处工作。此时,时秉强刚刚3岁。
在时秉强的记忆里,雨季防汛时是父亲最忙的时候。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也因此很心疼父亲。2010年,时秉强从青科大经贸专业专科毕业后,先后换过三四份工作。2017年,正好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公开招聘。父亲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鼓励他报名,“当时觉得这份工作虽然挺脏挺累,但也挺稳定,也算是子承父业。”
虽然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去单位,看过父亲工作的场景,但直到自己真正从事这一工作,才有了真切的体验。“味道太大了,刚开始干一点活就会恶心,甚至饭也吃不下。”父亲时乃祥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而时秉强则做好了在排水一线工作一辈子的准备。“这份工作虽然脏一些,但每当居民向我们表达谢意的时候,我便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记者了解到,如今在青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新时代的“掏粪工”队伍。以青岛水务第四排水分公司为例,92名“掏粪工”里,90后有10人,80后有20余人。
■记者手记 时代变了,工具变了 为民服务永不变
在我们的心目中,传统的掏粪工是这样的:他们手持粪勺,肩挑粪桶,走街串巷,通过最原始的方式,用肩挑手抬将粪便从老城区的居民家里清运出来。
现在时代变了,掏粪工已经不再是以往的模样。他们用上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联合疏通车,队伍成员也不再只是“没文化的人”,而是加入了很多年轻的血液,其中不乏90后,以及高学历、手持国家专利的精英。
时代变了,他们变了,但为民服务的精神永不变。
排水系统的工作,很多市民平时基本上遇不到。他们去路上疏通管道,都是选择在夜晚交通流量小的时候;外面狂风暴雨,市民纷纷往家里奔的时候;他们24小时待命,在风里雨里巡查排水……
他们的工作,对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而言,都非常重要。一些楼院的下水道堵了,污水肆意横流,小区里臭味难闻。市民焦急万分的时候,总能看到排水工人的身影。有时候井里掉落了石块,在机器无法使用的时候,排水工人都是人工开挖,疏通管道。干活的时候,被溅一身脏水是常事。
每个夏天汛期到来,他们都需要时刻待命。外边雨越大,他们越要去更多的地方巡逻,打开雨水井盖,保障排水畅通。夏天酷暑,冬日严寒。排水畅通的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止。采访过程中,让我们倍感惊喜的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乐于奉献又不甘平庸,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在排水一线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一幕幕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在不同的岗位上,每一位排水工作人员,用他们螺丝钉般的干劲,创造着一个个奇迹。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有不少人成为了劳模,带领着更多人兢兢业业地工作。
他们“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洁”,他们凭借着奉献和敬业精神,弄脏了自己,却洁净了城市。
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正是他们在背后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们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他们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姜瑞胜 孙桂东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