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现代宜居农房:有“颜值”更有“产值”
青岛不断完善农房使用功能及各类设施配套,已累计完成40个美丽村居试点建设、84万户清洁取暖改造和3.2万户农房节能改造,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空间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盛夏时节,青岛的广袤田野间,嫩绿的秧苗随风轻摆,平畴如织,乡村如画。走入城阳区棘洪滩街道东毛家庄,村民刘春芳正在忙碌着打扫卫生,屋内窗明几净——这处红瓦白墙的村居如今不仅拥有更强的抗震能力,还完成了房屋节能和清洁取暖改造,更加绿色舒适宜居。“城里亲戚来家里过周末,都不愿走啦!”刘春芳笑着说。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已经成为引领乡村建设、改善乡村面貌的一股重要力量。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统一部署,各地稳步推动以“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风貌协调”为内核的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因地制宜地促进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不断完善农房使用功能及各类设施配套,满足村民的现代生产生活需要。
截至目前,青岛已累计完成40个美丽村居试点建设、84万户清洁取暖改造和3.2万户农房节能改造。近日,记者走访多个村镇和社区发现,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正让农民的家园既装满人间烟火,又能诗意栖居。
美丽村居“怎一个美字了得”
“家里干净亮堂,出了家门就是‘风景’,泥土不见了,绿化搞起来了,农闲了还可以沿着乡村林荫小道锻炼几圈,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胶州市胶莱街道小杜戈庄村村民张金胜时常感慨,与以前相比,如今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
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并不是简单地盖新房,而是让原有村落历史文化与现代宜居农房设计相结合,与植被、农田、水系等自然资源有机融合。在青岛,雕琢乡村肌理用上了“绣花功夫”。“青岛乡村腹地广阔,立足地域特色建设现代宜居农房尤为关键。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青岛市乡村风貌规划指引》,划分崂山山海风貌区、滨海特色风貌区、沽河田园风貌区、山地特色风貌区、农耕平原风貌区‘五大风貌分区’,打造特色鲜明、差异明显的乡村地域风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处处长崔娜说。
站在毛公山上俯瞰,山脚下成片青砖黛瓦、白墙木门的小洋楼整齐排列,这里便是位于惜福镇街道的青峰社区。多年前,社区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整体规划,采用原址翻建的方式进行建设,最大限度地保留毛公山景区的原始山水地形和原有自然风貌,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为方便人们“按图索骥”,青岛还编制《青岛市农村住宅推荐设计通用图集》,按照乡村风貌规划指引,针对每个风貌分区编制两种以上图纸方案,方案中平面、立面设计均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同时对村居使用颜色、材料材质有明确指引,既有利于市域乡村风貌指引,又有利于节约村民建房费用。
农房焕新,还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意愿。在莱西市水集街道产芝村,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这些新居突破了传统农房功能局限,在户型设计中嵌入“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除满足居住需求外,专门预留农产品储存、手工艺品制作等功能区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物理载体,实现“居住单元”向“发展单元”的转化。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绿色节能”也逐渐成为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的新潮流:一场“冬暖夏凉零能耗”的居住革命正在青岛展开,不少地区农房采用断桥铝双层中空玻璃门窗和6厘米外墙EPS保温板,形成“双屏障”体系,冬季室内温度提升3至5℃,确保能效提升30%以上。
告别传统的“户户炊烟”,青岛还不断推进“清洁取暖”落地,让乡村冬季取暖更环保、更经济。青岛充分利用成功入选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三年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累计完成84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让村民摆脱了传统燃煤取暖方式,用上绿色能源。
更多绿色节能农房建设也在摸索中——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石村,探索打造钢结构绿色农房样板工程,其设计方案融合了绿色建材、光伏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墙体和吊顶模块化集成、BIM等先进材料和技术,实现了高水准的节能环保,大石村装配式绿色农房样板为全市绿色农房建设树立了标杆。
乡村好“风貌”变为发展新“风口”
在乡村,“好房子”不仅是居住载体,更是增收致富的平台。
每逢周末,宝妈刘子娴便和闺蜜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去青岛周边乡村里遛娃,“周六去翠云山庄游玩,晚上住在东毛民宿,周日上午采摘,下午返程”,手机里这段记录便是不久前一个周末的出游安排。“我们选了一个两居室的小院,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对于大人来说,也有一种逃离城市、归隐乡野的感觉。”刘子娴告诉记者。
“社区通过盘活低效林地,发展林下经济,与企业合作打造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翠云山庄项目。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打造了近50套民宿。”东毛家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维佳介绍,以租赁形式回收民房,引入专业化运营企业,不仅有效利用农村闲置资源,为村民增加年收入近万元,还逐渐形成集吃、住、学、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文旅发展格局。
在产芝村,周末乡村游也是分外热闹。村民居住条件从“有房住”升级为“住得好”,村庄吸引力显著增强,催生了民宿、文创、村咖等新业态,被评为全国3A级国家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听说了吗?每逢节假日喜院民宿预订就供不应求。”“是啊,工坊馒头订单也越来越多,咱干起活来都有劲了……”即墨区龙泉街道柳林村柳盈泉专业农村合作社里充满了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几年前,柳林村将闲置农房进行装修,发展民宿产业,开设了喜院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为更好完善农旅服务,盘活村庄的闲置劳动力,在民宿有了稳定客源以后,村庄又谋划干起了喜愿面食工坊。每天一大早,村庄平常赋闲在家的妇女便齐聚在面食工坊里和面、揉面、蒸馒头,花样繁多的馒头被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热腾腾的面香透着满满的烟火气。“喜院民宿和喜愿面食工坊打破了以往村集体将资源、资产简单租赁的低层次、低效益增收模式,有效激活了村集体资产,也提高了村民收入。”柳林村村干部介绍。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还必须打造一批德才兼备的“生力军”。近年来,青岛已连续开展三届乡村建设工匠比武大赛,通过以赛代训,在实操过程中,推进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从山地到平原,青岛现代宜居农房建设不仅是村民居住品质的升级,更是生活方式的革新,重塑着乡村的颜值风貌与文化内涵,进而让农房的“风貌”变为发展的“风口”,让乡村的“颜值”成为持续“产值”。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