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打造青岛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的目标,整合资源、规范流程、强化监管,在“创、管、治”上下功夫,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蝶变焕新。
在“创”上谋特色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瞄准突破点,开展区级和美乡村建设。按照“面上全部覆盖、点上优化提升、片上集中打造”的思路,累计投资约2.6亿元,对东西两翼规划保留村庄按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标准开展区级美丽田园示范村建设,逐步补齐村庄道路、排水、亮化等基础设施短板。目前,37个城镇开发边界外规划保留村庄中31个村庄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整县制创建率达84%。
紧抓提升点,争创省市精品和美乡村。按照每个村庄最高奖补800万元标准,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三大工程,兼顾村庄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全区22个村庄先后荣获省、市级和美乡村荣誉称号。其中棉花村和青峰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上山色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了青岛市乡村旅游的成功典范。
抢占制高点,打造乡村振兴片区典范。立足乡村特色特质,全区4个涉农街道高品质打造1个省级、3个市级乡村振兴片区,构建起特色鲜明、梯次衔接的乡村振兴片区发展格局。山色峪省级片区锚定“山色峪·找到自己的地方”定位,匠心打造8.45公里环线步道,引入全市唯一的中华蜂智慧产业园等农文旅融合标杆项目,实现“村庄景点化、环线景观化”的蝶变。东毛西毛市级片区紧扣“都市圈家庭出游首选地”目标,以环线综合提升工程为抓手,构建锦泉路、锦观路特色景观动线,推动东毛民宿、翠林云庄等运营项目与在建的蟠桃园等项目协同发力。百果百福市级片区深挖历史文化脉络,整合生态休闲、康养祈福等资源要素,聚力打造多元融合的乡村振兴综合体。
在“治”上求实效打出环境整治组合拳
重点攻坚,提升人居环境新绩效。投资2800余万元,“一村一策”实施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整治攻坚,加快完善少山、辛屯、中曹村等21个“村容村貌”薄弱村污水、道路、绿化、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因地制宜对废旧房屋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实现村容环境“颜值”“品质”双提升。
模式创新,激发环境整治新活力。在夏庄街道、惜福镇街道试点先行农村垃圾市场化治理新模式,引入专业公司运营管护,初步构建起农村垃圾“户集、村收、街运、集中处理”四级体系,年处置垃圾6800余吨,产出有机肥960余吨、生物颗粒1300余吨,有效破解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瓶颈性问题。
品质提升,塑造清洁村庄新风貌。出台《城阳区村庄清洁行动工作导则》,开展村庄清洁“六边三美”行动,围绕“村美、路美、景美”,重点提升“城区边、村庄边、山林边、河道边、公路边、铁路边”清洁水平,并在夏庄、惜福镇等4个涉农街道,布局打造4条清洁村庄样板带,推动辖区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由干净整洁向精致精美转变。
在“管”上做文章营造共治共享好氛围
起底排查,践行共治理念。聚焦和美乡村项目投入使用、后续管护、档案管理等方面,开展“和美乡村规范管理提升年”活动,广泛动员街道、村庄两级力量参与,对已建成的和美乡村项目开展全面排查,采取“一村一档”方式,逐村建立问题台账,实施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持续巩固和扩大和美乡村建设成果。
奖优励先,营造共治氛围。出台全市首个村容村貌重点村和评估创优社区奖励方案—《城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资金使用方案》,争取区财政奖励资金1800万元,奖强村激励、补弱村输血,通过两头抓双提升,营造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长治长效,共享提升成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村规民约,积极推广积分制、“信用+”“道德储蓄社”等方式,上山色峪、东铁村、侯家村等37个村庄将环境整治与村民福利挂钩,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竞先创优、比学赶超良好氛围,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文/记者 耿润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