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撬动乡村振兴“大流量”!截至7月底,青岛已命名2021条村路
截至7月底,青岛已命名2021条村路,覆盖228个村——
村路命名:撬动乡村振兴“大流量”
蜿蜒的村路,是乡村的脉络,也是乡愁的载体。长期以来,“无名村路”在给村民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经济发展。
如何给村路“取好名”,让美丽乡村“有名”更“扬名”?如何让村路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成为乡村的“致富路”?青岛通过持续推进乡村道路命名工作,不断发挥地名在服务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的价值作用。今年,青岛市乡村道路命名将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截至7月底,已命名2021条村路,覆盖228个村。
从“地理标识”到“产业密码”
“以前游客问路,我们只能说‘往东走那片海’。现在村路有了名字,还设上了路标,快递员都能精准找到家门口。”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南窑社区茶农段海霞的感慨,道出了沙子口地名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沙子口街道1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3万居民与崂山茶的清香、金钩海米的鲜甜共生共荣。如今的沙子口,地名不仅是导航里的坐标,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产业振兴的密码。
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沙子口街道发动社区居委会、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以新命名的35条村路为锚点,把网红打卡点、民宿、茶厂、小店等全部采集上图,方便村民和游客日常出行、快递收发、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过去卖海米要挨家推销,现在客户可直接按‘金钩海米加工技艺非遗保护单位’导航上门。”经营户曲先生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就得益于街道将地名建设与产业的深度绑定。
地铁4号线沙子口站开通后,沙子口街道敏锐抓住“流量入口”,联合崂山区文旅部门将“流清湾”“登瀛梨雪”等诗意地名纳入地图站点,吸引了一批批年轻游客慕名而至。旅游季和夏季啤酒节期间,推出的“跟着地名游沙子口”主题活动吸引数万名游客,沿线民宿、农家乐收入翻了番。结合“鲅鱼节”和“鲅鱼礼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20%。
东麦窑村民宿经营者王先生说:“我们‘森屿’民宿的名字就是从街道地名库选的,客人一看就知道亲近自然,房间很抢手。”
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关键在传承。为建设地名文化展示新阵地,大河东村村史馆变身“地名文化展厅”,不但有渔村变迁的史料、图片,还有崂山老照片、石具等实物展陈,让年轻人触摸到“沙子口”三个字背后的温度和文脉。
让乡村道路“有名”更“扬名”
为指导青岛乡村地区规范有序开展乡村道路命名工作,提升乡村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今年5月9日,《青岛市乡村道路命名工作指引》出台,对乡村道路命名的适用范围、阶段目标任务、命名原则规范、命名工作流程、乡村道路标牌的设置标准等方面工作做了详细规定及要求。
崂山区在青岛率先试点了乡村道路命名工作,并在王哥庄街道青山村试点了“乡村地名一张图”,方便群众日常生活的同时,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莱西市作为全国首批70个试点县(区、市、旗)之一,率先探索开展了“爱心邮路”行动,设立593个乡村邮政快递收发点(邮政便民服务站),将乡村邮路上的惠农兴农兴趣点集中上传地图,极大畅通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加快了农产品物流速度。
今年,青岛市民政局又创新举办了首届青岛地名好品大集,新河草编等10多类地名好品参加。同时,联合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地名好品进社区活动,集中展示王哥庄大馒头、前寨韭菜等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帮助经营主体用地名元素讲好产品故事,提升产品竞争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振消费释放地名潜能。
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青岛将完成乡村道路命名总任务量的50%,力争2026年年底、最迟到2027年6月实现全市乡村道路命名全覆盖。到2035年,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推动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