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结题答辩会在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三楼会议室展开,参加今天答辩的人名字叫钟晓康,是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
“还是会有点紧张,但是还好,前期研究工作整体上比较扎实。”说起今天的答辩,钟晓康脸上带着那种理工男特有的腼腆,但是眼睛里仍然透露出自信的目光。
这个场景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也正是在这里,钟晓康开启了自己在青岛的博士后生涯。
县城企业来了一名博士后
2020年12月,钟晓康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年7月正式进入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吧,当时就是觉得青岛这边给得待遇很高。”回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青岛,这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简单直接。但是人才的招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对于一座城市,还是对于一家企业。
“我们公司在平度,属于青岛比较偏远的地方,本身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比较有限,但是公司历来重视人才,前期通过猎头、校园招聘等多渠道寻访,我们发现钟博士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以及工作经验与公司的博士后招聘需求高度契合。洽谈过程中,我们在薪资待遇、家属安置、导师团队以及研发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了很高诚意,最终促成了钟博士的成功引进。”征和工业人力资源部部长刘丁说到,“当然青岛市的博士后资助政策也给我们企业减轻了很大的压力,为我们外出招引人才加足了砝码。”
为了吸引集聚更多博士后青年人才,青岛市发布了《青岛市促进博士后聚青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对在站博士后每月给予7000-13000元生活资助。自政策出台以来,已经累计吸引超过3000名博士后来青,实现了博士后人才“引得来”。
创新成果解决企业难题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锯链失效分析及其优化方法研究’,国产锯链目前普遍存在‘能用不耐用’的问题……”报告环节,钟晓康系统介绍了自己的博士后研究项目。
长期以来,国产锯链在原材料成本和产品质量方面均面临着技术瓶颈,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针对国产锯链的强韧化需求,钟晓康通过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失效机理解析→设计制造调控→场景适配应用”的工程化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国产锯链在极端工况下的早期失效问题,有效提升了锯链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既助力了国产锯链产品的外销出口,同时也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项目研究是发挥博士后人才效能的关键,通过开展博士后项目研究不仅能够攻克技术痛点,还有助于企业科技创新软实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助力博士后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青岛市专门对于博士后承担的创新项目按照5-10万元的标准给予资助,以促进博士后人才“用得好”。
人才引进培养的新范式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专家聆听指正!”在一片掌声中,钟晓康结束了本次出站答辩汇报,与会的专家、教授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可以说,钟博士后的研究成果与企业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同时征和工业这种博士后培养也为行业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提供了新范式。” 来自吉林大学链传动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副主任委员——孟繁忠教授特别说到。
“除了孟繁忠教授以外,我们还聘请了山东大学王广春教授作为流动站合作导师,同时还配备了公司自己的导师团队,构建起流动站+工作站+行业专家的多元培养体系”。征和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谢爱军介绍,“除了导师团队,我们公司还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设备、软件和实验材料等,与多所高校、研究所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平台。”
经过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严谨质询答辩和评议,大家一致认为钟晓康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委员会同意通过钟晓康的博士后出站报告。
“今天,首位非在职身份博士后的成功出站,是我们研发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证明了我们不仅能够吸引高端人才,更具备了培养顶尖科技人才的能力!”征和工业副总裁陈立鹏表示。
在顺利完成出站以后,钟晓康选择留在征和工业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可以说,两年的博士后工作经历,造就了人才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与此同时,为了帮助企业留得住人才,引导更多优秀博士后人才向生产力一线集聚,青岛市特别将出站后进入企业工作的博士后聚青资助标准由25万元提高到40万元,目前已有近70位出站博士后受益。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初衷便是为高技术人才与企业搭起桥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通过设立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完成一项创新研究项目,征和工业探索出了具有典型特色的“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引进培养新范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文/记者 李如艺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