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涌,千帆竞发。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指引下,青岛市海洋经济正迸发出蓬勃生机。在这片广阔的“蓝海”中,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正以精准高效的举措,积极推动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地生根,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突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税活水”,助力涉海企业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税笔绘绿:政策引导,传统产业护航深蓝
在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2024年青岛市绿色制造名单》中,位于市南区的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登榜。作为我国最早专门从事海洋涂料研究的机构,该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2024年涂料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31%,而享受免税的环保涂料产品占比从2023年的90%提高至94%。
这一转变得益于海化院近年来持续推动产品结构优化,重点布局低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和无溶剂涂料的研发与生产,逐步压缩高VOC产品产能。在环保政策支持背景下,企业不仅在船舶防腐涂料领域巩固了优势,还拓展了民用航空特种涂料等细分市场,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据悉,目前其生产出的产品已应用于全球最大的无人货运飞机W5000等大国重器。
为助力涉海企业稳健发展,市南区税务局聚焦现实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主动靠前,提前做好政策适用合规宣传辅导,从申报操作到效应分析全流程跟踪服务。建立“一企一策”工作台帐,在全覆盖宣辅的基础上,细分受众,通过“蓝菁灵”青年突击队开展“精准化+组合式”服务,帮助涉海企业算好“生态账”“经济账”“发展账”。
“税务部门精准推送环保类税费政策,让我们及时了解到国家对施工状态下VOC含量低于420克/升的涂料免征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在对涂料行业生产趋向于环保的政策性引导下,我们主动调整生产结构,向环保要效益。”企业财务负责人韦华说。
税力筑梦:精准服务,养殖工船驶向深蓝
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上,一艘长达249.9米的“移动渔场”正缓缓航行。它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这座“海上钢铁牧场”的船舱内,大黄鱼逆流游动、逐浪生长,控制室里,数据实时更新,AI自主调控。这艘“大国重器”不仅承载着中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更展现了我国渔业养殖向深远海进军的科技实力。据悉,该船先后在黄海、东海等多地开展养殖作业,累计航程1.8万余海里,养殖鱼苗1300余万尾,成活率达90%以上,累计产出高品质大黄鱼3600吨。随着今年升级版“国信1号2-1”和“国信1号2-2”投入使用,年产能预计突破1万吨。
为助力海洋经济企业破浪前行,即墨区税务局主动靠前服务,组建“税务蓝”服务团队,上门了解企业业务特点和涉税需求,“一企一策”量身定制税收优惠“政策清单”,系统梳理包括渔业捕捞免征企业所得税、海水养殖增值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项政策。同时,团队成员还深入调研行业特性和企业实际,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风险提示和涉税争议解决等一站式服务。此外,该局还联合区海洋发展局、科技局等开展“税务蓝走进深海”系列活动,共同梳理涉海企业诉求,形成“一链一策”解决方案。
“我们的养殖工船能不断迭代升级,背后离不开税收政策的鼎力支持,今年以来,仅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一项政策,就给企业节省税款513万余元,化解了企业的资金难题,激活企业发展新引擎,让我们更有信心劈波斩浪,筑梦深蓝。”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闫晗表示。
税智赋能:研发加持,超级工程突破深蓝
近日,由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顺利建成。该装置被誉为“超级能源碗”,是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
“海葵一号”是一个集生产、储存、外输于一体的“海上油气加工厂”,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总重达3.7万吨,最大储油量6万吨。该装置可在深海连续运行15年不回坞,大幅降低了深海油气开采运营成本,为我国深水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提供了全新技术方案。
据悉,为支持涉海企业快速发展,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联合海洋发展局、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税”服务平台,推出“政策一本通”“风险一表查”等服务机制,依托税收大数据为企业定制“蓝色体检报告”,实现涉税风险动态监测,确保税收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
“资金是创新的血液。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每一笔资金都关乎技术突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主动上门辅导归集口径,帮助我们准确、合规地理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去年以来,公司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千万,这些资金被直接投入‘深水智能焊接机器人’等新项目,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实打实的支持。”该公司财务主管宋萌萌表示。文/通讯员 孙晋 记者 赵彦阅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