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文化中国行】山东聊城:让古籍走出“深闺”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山东聊城:让古籍走出“深闺”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李志臣 光明日报通讯员 韩庆阳

“雕版印刷太神奇了,古人真是太聪明了!”日前,在山东省聊城市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数十名来自高唐县的中小学生亲手体验了雕版印刷传统技艺。棕刷与雕版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清晰的字迹便跃然于宣纸上。

海源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进士杨以增所建,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中唯一崛起于北方的。历史上,这里藏书曾达4300余种、28万余卷。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海源阁屡受战乱之苦,楼舍损毁,珍藏散失。1992年,依托聊城西南隅的杨氏宅院,聊城市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新修复了海源阁,并对游客开放。如今,再次屹立的海源阁古色古香,既是藏书楼,也是图书馆、古籍展示利用中心。

“海源阁刚刚复建时,连复制的古籍也没有,只有一些图片和介绍。”聊城市图书馆馆长林虎说。海源阁古籍“归阁工程”启动后,聊城市组织专业团队,查阅历史文献与藏书目录,精确定位流散古籍的下落,建立详细档案,并制定回归方案,通过数字采集、影印复制等方式,让历经战乱散落各地的海源阁古籍旧藏“回家”。

古籍既是文物,也是珍贵的不可再生文献资料。“让更多古籍‘活起来’‘传下去’,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聊城市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主任许丽告诉记者,2023年,聊城市启动“海源阁古籍数字化工程”,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扫描、录入、影印、复刻等多种方式,对海源阁散失古籍进行恢复,建设数字化海源阁库房和数字化海源阁古籍展示馆,让古籍走出“深闺”。

时光荏苒,如今的海源阁已从一座私人藏书楼变为集古籍展陈阅读、学术研讨交流、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学、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文化中心。每年,大量海内外游客、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参加经典诵读、读书分享等古籍文化体验活动,探寻古籍文化之美。2024年12月,“海源阁杯”首届全市青少年经典阅读大赛拉开帷幕,活动历时4个月,2100余名选手通过诗词朗诵、情景剧等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生动展示。林虎说:“我们将充分发挥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的文化传承功能、人文教育功能和文旅交流功能,加强文化旅游、青少年研学、文化传播与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作出新贡献。”

“古籍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让文脉传承有抓手、群众参与有渠道。”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表示,近年来,聊城深入挖掘古籍的历史及当代价值,多渠道、多媒介、多维度做好古籍大众传播,以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让优秀传统文化可亲可感可及、生动地“活”在当下。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09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李源菁]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7/15 16:01
· 来源 ·
光明日报
· 责编 ·
李源菁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