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在济南顺利贯通

原标题: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在济贯通

8月17日,黄河济南段地下30米处,随着开挖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盾构段掘进完成,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顺利贯通。

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全长约5.75公里,其中盾构段长约3.3公里。单洞双层隧道布置,是国内首条穿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其中,上层通行南向北交通,下层通行北向南交通,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目前,在黄河起步区段42公里的河道上,整体规划了21处跨河通道,建成后跨河通道平均间距缩小到3公里。

水下挑战:穿越地上悬河与“地质迷宫”

隧道施工过程中挑战不少,第一关就是如何穿越地上悬河。

“万里黄河自流入河南开始形成地上悬河。”中铁十四局项目现场负责人周祥告诉记者,黄河到达济南泺口段,河床高出南岸城区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河床11.62米,是一条罕见的、水量巨大的地上悬河。黄河的平均水位高于地表8米,隧道最低点位于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压力6.5巴。“相当于一个人手掌大小的面积上承受两个成年男子的重量。难度就像在豆腐上绣花。”

“施工中的未知风险也有不少。”周祥告诉记者,隧道施工是在地下进行的,即便前期有地质勘探,在实际掘进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也难以预料。尤其“山河号”盾构机的开挖直径达17.5米,开挖面积达240平方米,地质勘探覆盖的区域有限,不可控的未知区域增多。

“地层扰动控制更难。”周祥说,盾构隧道下穿绕城高速、黄河大堤及河道,居民住宅区及沉砂池,地面沉降要求控制在1厘米之内。

此外,隧道每掘进1环,就会产生1200立方泥浆,整条隧道将会产生160万立方的泥浆,浆渣处理难度极大,这也增加了施工难度。

精准选型,提升掘进速度

“隧道高效建设的关键,在于盾构机选型的精准。”周祥说。与“泰山号”“黄河号”相比,“山河号”17.5米的开挖直径意味着要在黄河之下挖出一座6层楼高的空间,刀盘选择、管道抗压、断面稳定等问题接踵而至。

“常规300型泥浆管和500毫米管道造价低,但如此大的断面可能频繁堵管。”周祥算了一笔“风险账”:一次堵管至少耽误8—12小时,直接影响工期。若是选用400型号泥浆管和600毫米管道,造价高达2000多万元,但团队最终拍板:“为了‘血管’通畅,值!”

实践证明了选型精准的重要性,黄岗路黄河隧道每分钟35毫米的掘进速度,远超15.76米直径的黄河济泺路隧道每分钟25毫米的纪录。

“血管”通畅了,“牙口”也得锋利。项目团队大胆选用带压复合型刀盘,同时显著提升刀盘开口率。“更大的开口率能有效‘防粘防堵’,更多的撕裂刀专克‘刁钻’的顽石。优化刀具配置还减轻了刀盘自重,主驱动负载和扭矩也降下来了……”周祥细数着刀盘的“升级秘籍”。

不仅如此,“山河号”盾构机还装配伸缩式主驱动、开挖仓伸缩摄像头等装备,应用了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工艺,并搭载“五官一脑”智能化装备系统,实现全流程感知、预警与智能决策。

3.3公里不换刀,“山河号”啃下“硬骨头”

勘探显示,黄岗路黄河隧道区间段存在大量“钙质结核”,不规则地镶嵌在粉质黏土层中,长度达两千米,占比超六成。

“这些‘硬骨头’,当年在黄河济泺路隧道可没少让我们吃苦头!”中铁十四局盾构经理薛永超回忆。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创新设计了双采石箱。薛永超说,当采石箱压力变小时,他们就对采石箱进行切换和清理,掘进初期每环就要清理一次。进入密集区后,清理频率飙升,最高峰每环要清理50次。以往使用单采石箱,需要人工往外搬,费时费事。如今通过远程控制和双箱轮换,实现不停机、快速的循环处理。

此外,面对强度达41兆帕的“顽石”,项目团队为“山河号”装备了自主研发的金刚石刀具,这款刀具更具有耐磨性。他们还规划了两处换刀点。当“山河号”到达第一处换刀点,伸缩摄像头传回的画面让人振奋:刀具完好,掌子面切割轨迹清晰。随后,他们一鼓作气完成掘进。最终,“山河号”创造了黄河下首次实现全程3.3公里连续掘进不换刀的纪录。

日“吞”万方泥浆,“吐”出清澈尾水

隧道的泥浆处理厂里,每天“吞”进上万立方米黄河泥浆,“吐”出清澈的尾水。“向北是济南一级水源地,向南横贯黄河,我们的泥浆处理必须零污染。”泥浆处理厂厂长胡修志说。

“山河号”盾构机每天会产生上万立方米泥浆,泥浆的高效处理,是保证掘进速度的关键之一。“我们考察过长江隧道污水处理的新型设备。”胡修志坦言,“但在黄河这种特殊泥层下,它有点‘水土不服’。”

别无选择,他们决定自主搭建一套泥浆处理设备。“这是行业内的新挑战,可借鉴经验少,参数配比确定更是难上加难。”胡修志告诉记者,“絮凝剂用量是关键。少了,泥饼含水量就会过高,达不到目的;多了,尾水絮凝剂含量超标,既达不到泥浆循环使用的标准,还会增加成本。”他们以2小时为周期反复试验,终于等来了如矿泉水般清澈的尾水。

同时,他们又进一步优化工艺,将原本必须匀速流转的泥浆管路,改造为可变速、间歇性供浆的“智能模式”,既能短时间内“大流量补浆”,又能有效防止罐底泥土“板结”。

2024年9月1日,“山河号”盾构机始发之际,这套完全自主创新的“絮凝+提浓+压滤”组合工艺同步启用。系统每小时可处理泥浆近600立方米,日处理效率提升50%,滤饼含水率降低至30%以下。

定制组合式台车,隧道施工“跑”起来

黄岗路黄河隧道为单管双层双向6车道设计,是首条穿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相较于常规双隧,具有内部结构工序多、作业空间狭小、工序交叉复杂、施工协调难度大等特点。

在有限的空间内协调盾构掘进与内部结构同步施工,才能保证施工效率。掘进到300米时,隧道内部结构开始同步施工。起初,团队一门心思抓进度,却在狭窄的通道里频频遭遇阻碍。

“要保证每天6环的掘进目标,17辆运输管片、箱涵、双液浆的车辆就得日夜不停地‘输血’。”项目总工程师高同矿解释,“但内部施工,尤其是车道板浇筑,一块就耗时6—7小时,‘占道’工作让物资运输生命线瞬间‘卡壳’”。

困境倒逼智慧,项目发挥团队力量,定制出组合式台车,并创新研发可移动盘扣支架等工装,优化施工工艺10余项。组合式台车底部巧设万向轮及伸缩式承重底托,实现快速移位,为后续车道板施工腾出空间,同时为盾构物资运输留出畅通车道。

这如同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实现了内部结构施工与盾构掘进“双线并行”,内部结构施工工效提升60%,为整体高速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报记者 于泊升 王晓芳

陈景郁 刘飞跃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8/18 07:21
· 来源 ·
大众日报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