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7月29日电题:江苏:“足球+”撬动全域消费新增长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
场上鏖战正酣,场下助威呐喊,场外且看且游……5月以来,“苏超”的“足球+”效应撬动江苏全域消费增长——单场最高上座超6万人,带动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
在以“苏超”为代表的文体旅商融合项目助力下,上半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949亿元、同比增长5%,总量占全国的9.8%。
意外走红的“苏超”,内涵和外延超越足球比赛,其背后是经济大省江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握市场需求、开拓增长空间、探索经济治理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实践。
意料之外的流量,意料之中的需求
20日晚,苏州胥城大厦奥灶面馆,游客肖喆妤和同伴边吃苏式汤面边看比赛直播,看到进球时激动得手舞足蹈。足球之夜,这家平时21点就打烊的面馆,随行就市延长营业时间。
连续几个周末,淮安金湖的广场夜市,客人边看球边下单,手机支付的叮咚声淹没在看球的喝彩声里。5月以来,当地累计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拉动相关消费超6亿元,让不少人直呼没想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需求一直都在,关键在如何挖掘和满足。”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朱军认为,当不少地方感慨消费增长乏力时,“苏超”走红给城市挖掘消费潜力开辟了“新空间”。
赛场内外,江苏13个地市花式“宠客”:常州设立“毛茸茸托管班”,让携宠观赛的球迷不用纠结“看球还是看狗”;徐州开出高铁“球迷专列”和免费接驳公交,让球迷当天可以便捷往返;无锡、扬州的景点凭比赛票根免费,酒店餐饮还有大礼包相送……
江苏省商务厅数据显示,5月10日至7月7日,“苏超”前六轮比赛期间,江苏线下监测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业收入379.6亿元。
表面是“足球搭台,旅游唱戏”,内在是瞄准消费痛点升级服务。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周永博认为,“苏超”撬动江苏全域消费,让餐饮、住宿、零售等领域产生链式反应的背后,是“苏式服务”不断满足社会新需求。
赛场之外,街头巷尾,人们“围屏而坐”的“第二现场”,成为消费增长的“主战场”。江苏开展促消费主题活动,以点带面打造50个夜间消费商圈,一些被网友调侃“没有夜生活”的城市奋力拥抱足球夜经济。
今年上半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9%,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苏州用电量占江苏约两成,国网苏州供电公司数据显示,5月“苏超”开赛以来,当地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达15.5%。
不仅是足球,不止于消费
6月1日,南通队4:0战胜泰州队,南通特色美食搜索热度迅速攀升;6月15日,无锡队2:0击败常州队,无锡水蜜桃订单量大涨……线下商超和线上平台的消费数据,印证着江苏文体商旅融合创新的成效。
徐州队客场迎战常州队,徐州文旅在常州奥体中心外举办《遇见汉风》演出;扬州队主场对战南京队,扬州国有收费景区对省内居民免费开放;同期,江苏省市文旅部门赴上海、浙江举办“跟着‘苏超’游江苏”推广周,招揽长三角游客。
文旅上新,产业创新。常州中华恐龙园接下“十三妹”的网络热梗,推出恐龙妹妹系列玩偶,首批预售2万个;南通家纺企业组团上网销售,结合足球印花与蚕丝工艺的新款夏被成为“销量担当”;苏州炒菜机器人亮相赛场市集,13城美食随意点单,两分钟新鲜出炉。
异地奔赴不仅为足球,更为新场景体验。“苏超”第七轮比赛期间(7月19日至20日),6个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消费同比增长14.62%,游客量同比增长18.86%。
循着“苏超”热潮而来的不仅是游客。周末看球,工作日看厂。近期,来自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创业者张志强跟着看球团,走过了盐城、南通,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政策。
在南京,赛场上打出“投资南京就是投资未来”的横幅,表明“苏超”内涵早已超越传统球赛。近日,宝马集团全球六大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之一落户南京。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提及,德国足球文化浓厚,“苏超”引发的国际关注,让企业项目落户此间更容易获得双方聚焦和共情。
为把“苏超”流量转化为持续增量,江苏“十三太保”正齐心协力在城市形象塑造、营商环境优化、增长空间开拓方面深度发力。
共享赛事激情,共创发展新局
无锡招商城广场,周末露天巨幕球赛直播开场前,人们已经扶老携幼围坐了十几桌。市民不买门票,逛个夜市,同样能共享文体旅融合带来的新服务、新场景。
由村官、外卖员、大学生等“低专业含量选手”组成的“苏超”球队,以“草根赛事”吸引普通市民。
无锡的集成电路研发工程师自嘲“伪球迷”,但“苏超”已成为他和同事的新话题;常州武进建材市场旁的小烧烤店排起长队,人们慕名而来边吃烧烤边探寻小个体户成为“苏超”赞助商的传奇;民间手工达人设计的一款文创帆布包日销400单,许多小网店借“苏超”爆火。
从赛场故事到赛事经济,人人皆可参与。参赛条件向全国球员开放,赛场广告向大小企业开放,市政单位停车场向游客开放……江苏各市努力延伸“苏超”的开放特质,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把网络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有地市政策研究部门的干部告诉记者,发挥“苏超”撬动作用,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共创经济发展新局面,正成为许多江苏城市政府部门探索发力的新课题。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月友认为,“苏超”体现了线上线下、民间与政府双向互动的共治共享逻辑,这种治理方式在当前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新华社 编辑:陈烛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