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展厅规模达1.7万平方米,设置239个“科技范”十足的展项,向公众免费开放
来青岛科技馆,沉浸式“玩转”大海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我没想到,喜马拉雅山脉上竟然能找到海洋里的鱼类遗迹,地壳运动实在太神奇了。”站在青岛科技馆里,红岛街道中心小学的赵俊豪盯着长达11米的喜马拉雅鱼龙模型发出感叹。
9月19日,青岛科技馆正式开馆,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来“尝鲜”。这座国内首家以海洋为主题的特大型现代化科技场馆,集科学普及、科学体验、科学实验、科技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以1.7万平方米的展厅规模排在全国科技馆的“第一梯队”,展厅内共有239个展项,“科技范”十足。
科技馆不仅是一个纯粹的人文空间,更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青岛科技馆从筹建之初就备受期待。现在,青岛科技馆免费开放,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最新科技带来的愉悦和便利。
一座以“青岛”命名的科技馆是什么样子?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城阳区红岛街道岙东南路80号——青岛科技馆。
互动性:让观众动手、动身、动脑、动心
记者在馆内看到,市民王女士正在体验虚拟台风的威力。只见王女士站在一个半封闭的设备中央,被最高9级的“台风”吹得东倒西歪,紧紧地护住了胸前的背包。“作为北方人,我很少经历台风,更没有经历过9级台风。”体验完毕,王女士边整理头发边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台风的破坏性,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台风从诞生到消亡的全过程。”
在青岛科技馆内,体验类、互动性的项目“遍地都是”。馆内有6个常设展厅,分别以海陆变迁、航海发展、海洋现象、蓝色生态、探索深海、科学探海为主题,带领公众走进海洋科学的探索之旅。观众通过参与项目体验,“沉浸式”理解相关知识,从而全方位、多领域、细节化地了解海洋。
海底是什么样子的?在“探索深海”主题展厅里,头顶的水纹灯为观众模拟了深海的视觉体验。“海洋压力”体验舱设备则让观众对海底压力有了直观的感受:体验者将一只手臂伸进体验口,另一只手操作对应的屏幕,就可以感受不同海洋压力带来的挤压感。“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海水压力就会增加大约1个大气压。”在观众体验的同时,讲解员的科普也适时出现:“未经训练的普通人潜水的最大深度是40米,下潜到马里亚纳深沟,人类感受到的压强约等于三个泰山压在身上……”
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要靠创新型人才。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馆之一,青岛科技馆强调互动性、体验性,让观众不仅动手、动身、动脑,还动心。由此,激发观众的思考与创新,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场馆价值,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筑牢人才地基。
科技感:打造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海洋探索之旅
好的科技馆就像一架“穿越时空”的机器,能带领人们回到过去、体会现在、眺望未来,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和推动作用。
实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助力。在青岛科技馆,“科技范”无处不在。例如,科技馆入口序厅处有三块屏幕播放着高清影片,两侧的屏幕装在立柱上,因此选用了可弯曲、可随意“定制”形状的柔性显示屏;而观众进馆看到的欢迎语“青岛科技馆欢迎您”,是由1640个数字矩阵模块打造的。
面向未来,青岛科技馆正在用更具前瞻性、创新性的技术,通过更富有启迪性、开创性的描述,激发人们对科学技术探索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360°灾害剧场,观众戴上VR设备、坐上旋转座椅,就可以在360°影像、环绕音效等设备设施的帮助下,通过全包裹的虚拟体验厅,模拟乘坐胶囊飞船进入太平洋海底。在项目体验的三分钟内,观众能够“沉浸式”感受海洋灾害的威力,了解海洋灾害与海洋运动、海底构造之间的关系。
碗幕影院通过声、光、画等科技手段的配合,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见证亿万年来海陆变迁的过程,感受沧海桑田的巨变;在射击游戏中,观众可以击打屏幕上出现的各类生物,从而了解海洋物种入侵的危害;进入“奋斗者”号模型,观众可以模拟驾驶这一“大国重器”,从而对水声通信、深海锂电池、浮力材料等高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走上“影像沙滩”,观众不仅能在室内“踏浪”,还能借助投影等技术在沙滩上留下“脚印”……
集展示、视听、体验等多种功能形式于一体,青岛科技馆借助多种大型多媒体技术、VR演示、物理交互装置等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结合的海洋探索之旅。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海洋、科学、人”为主题,下一步,青岛科技馆将以海洋为载体,整合优质科普资源,搭建共享平台,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让越来越多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有机会置身这座充满科技与智慧的现代化建筑,寻获一把开启科学与未来之门的“金钥匙”。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戴慧慧]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