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加快规模应用 青岛已汇聚北斗产业链重点企业50余家

原标题:加快规模应用,青岛千行百业参“北斗”

全市已汇聚北斗产业链重点企业50余家,在海洋、工业制造、城市运行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 欣

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青岛已汇聚北斗产业链重点企业50余家,拥有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青岛创新示范中心、青岛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20余个,初步形成了从上游芯片、模组,中游终端设备到下游应用及解决方案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根据相关规划,青岛将在今后两年大力推动“北斗+智慧海洋”“北斗+智慧交通”“北斗+智能终端”“北斗+精准农业”“北斗+共享出行”“北斗+气象监测”等融合应用

船只在辽阔的海洋中也能实现超远程安全通信、叉车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智能工厂都能迅速定位调度、车辆在地下停车场也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记者在近日举行的青岛市北斗创新产品发布及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上了解到,青岛企业围绕北斗系统创新应用正加快探索,在海洋、工业制造、城市运行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全球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经过多年建设发展,目前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进入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全国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遴选中,青岛成功入选。

根据早前发布的《青岛市加快推进北斗规模应用行动计划(2025—2026年)》,青岛将在今后两年大力推动“北斗+智慧海洋”“北斗+智慧交通”“北斗+智能终端”“北斗+精准农业”“北斗+共享出行”“北斗+气象监测”等融合应用。

目前,青岛已汇聚北斗产业链重点企业50余家,拥有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青岛创新示范中心、青岛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20余个,初步形成了从上游芯片、模组,中游终端设备到下游应用及解决方案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突破海洋超远程通信

海洋是青岛重要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而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船舶的导航是刚性需求。北斗系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能力,是国家重要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拓展北斗系统在海洋领域的创新应用,被行业视为未来最重要的产业方向之一。

海洋环境复杂对北斗应用提出了不少新的挑战,比如跨洲际通信就一直是北斗系统应用突破的产业难点之一。青岛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瞄准这一点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元器件的全国产化,填补了行业空白。

据青岛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杨华介绍,公司开发的北斗三号超远程通信终端,将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的有效工作范围扩展至三倍以上,用户单条收发信息的能力可达1000个汉字,还可实现双向语音图片的即时交互,满足远洋科考、渔业生产等通信需求,目前该产品的通信成功率可达98%以上。“我们的产品还开展了国内首次的南北极测试,可以适应全球海洋不同范围内的应用。”她说。

华巽云科技则在海上智能救援领域积极开展北斗应用探索。针对传统海上救援常常受制于恶劣海况、通信困难、距离遥远等状况,华巽云科技正全力打造“陆海空天电网”六维一体的智能救援体系,而北斗相关技术正是其中的重要支撑。

以公司研发的落水人员主动报警定位终端为例,终端运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卫星以及新一代水上移动通信系统VDES等不同通信方式,内置北斗定位芯片,能够实现落水、失联人员及物品的全球精准定位,并可以实时跟踪,终端可内置于救生衣、救生筏中。

“目前该设备已成功申请国际电信联盟海上救援无线电专属号段,并成功通过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证,为全球首家。”华巽云科技投资控股(青岛)集团董事长李鹏介绍。

不仅如此,青岛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北斗技术提升海洋智慧管理水平。西海岸新区搭建的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及小目标雷达探测网络,可实时掌握海上渔船动态及海域状况,为开展海上安全救援、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时空智能”构建工厂数字底座

精准定位和导航在工厂中同样需要。

当货车在厂区绕了多圈仍找不到卸货点,当工厂人员误入危险区域却无人预警,当物流调度员每天接到无数通“问路电话”……这些工厂中的痛点都与“位置管理”相关。

如果说在海洋中定位导航事关安全,在工厂中精准的位置管理则事关效率。尤其是在智能工厂快速发展、生产效率比拼日益白热化的大趋势下,位置管理变得更加重要。

海信基于此开发了应用北斗技术的时空智能解决方案。据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修平介绍,海信已经从事北斗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大约十年,目前已经在室内地图3D建模、高精度定位服务、定位终端、软件平台等方面形成产品和技术方案。在此技术上,海信开发了能够应用于工厂的时空智能解决方案。

修平以在海信黄岛产业园落地案例为例,详细介绍了这一方案。过去园区内的叉车管理没有信息互动,存在拥堵、忙闲不均的状况。打造了覆盖整个园区叉车的室内外融合定位系统后,通过将信息化手段和北斗定位技术结合,给叉车装上融合定位终端,能够实现室内外叉车定位的无缝切换。“方案应用后,整个园区的叉车效率提升了30%。”修平说。

不仅是制造业。青岛也在依托北斗技术赋能农业更好发展。

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起垄时能够保持极高的精度,误差非常小,帮助平度部分农户在胡萝卜种植时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莱西的植保无人机运用北斗精准施药,长臂喷雾机结合遥感数据科学施肥,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为小麦生长提供新技术支撑;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在西海岸新区帮助播种马铃薯,播种机沿预设数字轨迹匀速行进,智能终端实时回传土壤墒情监测数据,让春播变得更“智慧”……

赋能城市运行精准高效

在与高精度定位技术联系最紧密的领域和场景中,交通出行不能不提。

中瑞集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车联网企业,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汽车金融等场景中。目前,中瑞正依托北斗技术,帮助城市相关管理部门、大型车队等提供车辆运营管理服务。

青岛中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北斗应用事业群总经理禚培文介绍,目前中瑞已经形成了从终端到平台的全套服务能力。以商用车解决方案为例,中瑞面向运输企业提供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的动态监控和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掌握车辆的位置信息,并在此技术上融合应用大数据、AI等技术,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车辆调度和排班计划。

“目前,中瑞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北斗在线车辆大数据运营平台服务商,平台累计在线车联网终端设备超过1300万台。”禚培文说。

园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将北斗应用于智慧园区产品开发中,帮助提升园区智慧化管理水平以及园区内人员体验。

青岛市光电院北斗导航研究室主任王敏介绍,传统各系统之间没有做到高效化、系统化的协调,在处理信息时效率低下,无法对信息作出快速响应和合理判断。青岛市光电院以实景三维技术、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为基础,建设园区智能化基础设施、构建实景三维可视化孪生系统、打造园区数字化管理体系。

以智慧停车场景为例,通过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园区内的车辆可实现轨道级定位。据介绍,该系统支持车辆空位统计,并根据空位信息开展车辆的精准入库导航,支持室内外一体化立体导航,实现元宇宙级别的停车导航服务,一键找车功能实现三维视角车辆定位和反向寻车,可解决大型园区地下空间找车难问题。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7/25 08:34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