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充值慷慨、轻信广告 老年人刷微短剧遭精准收割

原标题:充值“慷慨”,轻信广告!老年人刷微短剧遭精准“收割”

“老人向我们求助时我才知道,她看微短剧上瘾了,被精准‘拿捏’和‘收割’。”提起母亲前段时间在微短剧平台充值的经历,市民李雪(化名)十分无奈。

研究显示,“银发族”已然成为微短剧的重要受众群体。然而,部分不法商家盯上了这一群体的“钱袋子”——看剧充值陷阱、推广培训套路层出不穷,老年人很容易陷入其中,导致钱款损失。针对其中常见的“坑”,记者展开了调查。

稀里糊涂“慷慨解囊”

李雪在岛城一家外贸企业工作,从去年开始,她的母亲从外地来青,替她接送上幼儿园的儿子。“母亲在这边没有朋友,也很少出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就在家里刷手机。”李雪后来才知道,母亲大多数闲暇时间都花在了看微短剧上。

“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一段时间后,我们感觉母亲追剧上瘾了,整个人陷了进去,变化很大。”李雪告诉记者,以前母亲很勤快,也喜欢跟外孙互动;如今话少了很多,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刷剧。“一部接着一部看,可谓废寝忘食,我也曾劝过她适可而止,但是她没听进去。”李雪说。

上个月,母亲告诉李雪,自己的银行账户被连续扣款两次,每次898元。“我和丈夫排查后确认,这两笔扣款与她在网上看微短剧有关。短信内容显示购买了会员,但她完全不知情。”李雪查询得知,一家收款单位是注册在城阳区的某人力资源公司,另一家是注册在市北区的某网络科技公司。她第一时间向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求助,希望能协调退还这两笔钱。

城阳区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某人力资源公司退还了898元。而某网络科技公司已不在注册地址经营,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而且被投诉人拒绝接受调解。好在,市场监管人员努力协调,追回了第二笔扣款898元。“钱是要回来了,但花费了很多精力。”李雪说。

有不少老年人在看剧过程中稀里糊涂“慷慨解囊”。杜先生的父亲70多岁,看微短剧时被扣费578元。“老年人对免密支付等隐藏选项并不熟悉,导致误操作,花这么多钱购买了‘看剧套餐’,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杜先生发现,扣费商家是一家科技公司,他与商家协商退费,但过程并不顺利,市场监管部门建议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很多老年人都是通过小程序、客户端等平台观看微短剧。业内人士指出,微短剧往往先以免费为诱饵,再在第6集、第10集、第20集等不同位置设置收费节点,用户付费才能解锁观看。大多数微短剧的付费模式有两种——以不同价格单次解锁视频或者购买年卡套餐。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提醒: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向其推送内容离奇、浮夸的微短剧,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随后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导致不少老年消费者权益受损。陷入付费陷阱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晒出父母看微短剧产生的付费订单,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下单”的老年人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被推送到手机上的短剧广告所吸引,点开后便一发不可收,然后稀里糊涂、莫名其妙被扣款,基本上都是几百元起步。如果不追讨,这笔钱就打了水漂;如果想追回钱款,则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赚钱神话”实为“圈钱套路”

“微短剧推广非常赚钱,轻轻松松月入上万”“爱看短剧就能赚钱,免费收徒,能坚持下去的来”……不少人在网上刷到过这样的信息,声称招聘微短剧推广兼职,不限年龄,不要求有经验,包教包会,“在家动动手指就有高收入”。

微短剧推广,到底是“财富风口”还是“圈钱套路”?多名“受害者”以亲身经历证实,看似美好的“赚钱神话”背后,隐藏着不法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

今年3月,63岁的市民张悦(化名)在抖音平台就刷到了这样的视频广告。“退休后没什么事干,身边不少朋友都在看微短剧,我就觉得做推广肯定能赚钱。”短视频中的“导师”循循善诱,张悦便进入授课直播间,开始听“免费体验课”。原来,所谓推广,就是下载微短剧后进行二次剪辑创作,再将这些内容和跳转链接发布到不同平台上。“只要有人付费观看大家推荐的微短剧,你们就能赚取佣金。”培训过程中,“导师”言之凿凿。

听了三天体验课后,张悦花费5000多元“学费”买下了“导师一对一专属服务”、微短剧推广“工具包”和上万部微短剧的“素材授权”。一周后,她发现自己精心制作的推广作品几乎没什么阅读量,吸引付费看剧更是无从谈起。“导师”此时不断开导她不要放弃“事业”,并给她看其他学员赚钱的案例。张悦持续在各大平台上发布作品,忙活一个月只得到了不到50元的收益。意识到被骗的她再去联系“导师”,发现已被拉黑。

近日,记者以退休老年人身份,在某平台一个微短剧推广的帖子下留言。一家教育公司的助教“初夏老师”很快添加了记者微信。“我们只合作不卖课,收益您八成我们二成,只要有播放量就有收益。”见记者有意学习微短剧推广,“初夏老师”发来一个私域直播链接。

“快速创作优质原创作品不是拼技术、拼能力、拼文化,而是拼工具。我的学员刘阿姨做了46个平台,一年收入14万元。”直播中,“导师”向大家讲解如何用AI软件生成文案、用暴力成片自动生成视频、实现多平台发布,还不断分享赚钱案例。“你自己买微短剧资源,每部市场价至少1500元至2000元,特别好的剧几万元都未必买得到,我这里1万多部微短剧都有版权授权,且随时更新。干个两三年,可能比打工一辈子赚钱都多。”随后,“导师”又向大家普及“起号期”的概念,鼓励大家在“起号期”不要在乎赚多少钱,而是要抓住微短剧流量大、创发快、收益高的红利期,坚持不断更,收益会越来越高。课程结束,“导师”抛出了正式合作价格——4980元即可获得“黑科技”工具、万部微短剧一级授权及“一对一”实操陪练服务。

见记者没有心动,“初夏老师”不断催促记者交费,建议记者不要跟家人商量,并发来“后台数据”证明可以赚钱。随后的几天内,“初夏老师”持续发来私域直播链接,让记者进直播间学习。

暗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有部分机构甚至打着“微短剧海外推广”的幌子,“收割”对该行业一知半解的“银发族”。不少老年人坚信微短剧推广的“赚钱神话”,认为自己距离成功“只差一点运气”。事实上,近年来免费微短剧日渐崛起,付费投流市场萎缩,普通人很难在其中分得红利。

提高警惕避免入“坑”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4.4亿元,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01分钟,追平即时通讯类应用。这一数据印证了微短剧作为“国民级内容消费”的崛起。而微短剧的观众群体中,60岁及以上的占比12.1%。

微短剧为何让老年人群体无法自拔,义无反顾充值?聚焦泛传媒圈与数字内容产业的垂直新媒体“刺猬公社”曾在研究中指出,这些微短剧通过催婚、婆媳关系、父子关系等话题,引发老年群体的感同身受,本质是通过镜头构建虚拟的情感代偿,满足银发群体现实生活中可能缺失的情绪需要。剧情反转和“爽感”也使老年人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而在商业化角度,目前微短剧主流的变现方式包括付费解锁、品牌植入等,其中付费解锁是在用户的兴趣达到最高点时设置一个付费的“钩子”,让用户无限期待后续剧情,从而心甘情愿付费。

山东豪德(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岳翔认为,部分微短剧平台“耍小聪明”,利用老年人对手机操作不熟、防范意识弱的特点,挖下“默认自动续费”的坑。“有的平台将‘默认开启自动解锁下一集’作为预设选项,且未以加粗、弹窗、单独确认等显著方式提醒用户尤其是老年用户注意,涉嫌违反《民法典》关于格式条款提供方应尽提示说明义务的规定。该默认设置容易导致老年用户在不知情或误解的情况下连续消费,可能构成《民法典》规定的‘显失公平’。”岳翔认为,微短剧平台运营者是直接的商品或服务提供者,应承担主要责任,其利用默认选项、不显著提示等方式诱导消费,违反诚信原则。

微短剧推广培训骗局给老年人造成的钱款损失亦不可轻视。“先是利用免费课程吸引用户学习听课,后收取授权费、工具费、服务费进行‘套娃收割’,最后诱导用户发展下线,用以增加骗局活性。”业内人士指出,微短剧推广的衍生骗局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商业闭环。

“一些利用短视频制作创业的虚假宣传可能涉及包括诈骗罪在内的刑事犯罪。当骗取的金额比较大、主观恶意比较高,还可能涉及虚假广告罪和诈骗罪。”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接受采访时说。

微短剧可以“适老”,但不能异化成挥向老年人的“镰刀”。不管是看剧付费还是推广兼职,老年人都必须提高警惕,谨防入“坑”。“建议子女及时关注老年人的手机支付情况,关闭支付软件中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取消自动续费订阅。”岳翔提醒,如果老年消费者发现自己掉入了消费陷阱,应立即告诉子女,收集好聊天记录、付款凭证、宣传材料等固定证据,并通过与机构协商退款、向平台投诉、向行政部门举报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若受损金额较大,可考虑提起诉讼依法维权。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7/25 10:59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